中国佛教界出版时间最长的《海潮音》
黄夏年
《海潮音》前身是《觉社丛书》。《觉社丛书》是季刊。1918年夏,蒋雨岩、陈元白、黄葆苍即大慈法师等在普陀听太虚讲佛学之后,邀至上海组织研究及宣传佛学团体,以自觉觉他为义,名为觉社。各地社员之各务其真修实证,或掩室专修,或誓期亲证,或参学于禅林,或深入于经藏,或和光同尘而宏摄受,或精勤尽瘁而事开建,或随顺逆缘而应机施法,或出凡圣躔而绝迹销声,各个独立向上发展,以践行觉社社员规约之实。当时佛教界无一专属于佛教商榷学理、讨论问题之丛刊,为了全国研究佛学、宣传佛法者精神上团结,联合融会通贯之需要,觉社创办了佛教刊物——《觉社丛书》。该书最先刊行太虚所著的《道学论衡》及《楞严》、《摄论》二书。旋于十月出版觉书即《觉社丛书》第一期,并著有出版《宣言》,这可视为太虚领导17年来的佛教运动出发点之一。此外还有觉社丛书选本出版。《觉社丛书》出版至1919年冬第五期时,读者来函请改为旬刊、月刊的要求纷纷不已,适时大慈法师在杭州购得西湖南山净梵院,潜修于西子湖畔,太虚亦有住息一年的打算,于是大家建议改觉社季刊为月刊,定名为《海潮音》。上海觉社亦因乏人主持,遂最终停办。1920年元月,《海潮音》开始创刊。[1]
一、《海潮音》释名与宗旨
《海潮音》创刊后,太虚大师曾发表《觉社宣言》,综述一年来弘化业绩,又作《〈海潮音〉月刊出现世间的宣言》曰:“海潮音非他,就是人海思潮中的觉音。”[2]之后太虚大师于第二年专门撰写《释海潮音》一文,从从语言学和佛教义理多方面做了解释。他说:“一、释海。豁通无住之谓海,深广无际之谓海,含容无量之谓海,出生无尽之谓海……二、释潮。 从缘起息之谓潮:因水、因地、因月、因风、因空等众缘而兴起而平息故。应时往还之谓潮:按年、按月、按次、按日、按时皆适应而流往而漩还故。有大势力之谓潮:金石、土木、人兽、鱼鸟等皆莫能抵逆、莫能禁御、莫能停止故。能为变化之谓潮:桑田、沙渚、堤岸、洲岛等每可被吞于东而吐之西,朝运南而夕移北故。三、释音。声能感心者之谓音:若各种人造之音乐,及天地时物外激内发,自然流露之种种音声,能感通有血气知觉之类,使之欣、使之哀、使之慕、使之愤、使之下涕、使之忘形者是也。声能诠义者之谓音:若各种人类民族讲话之语音,及一切依音义而形之名句文书诗歌等是也。声能表情者之谓音:若人类或其余有知觉之类之种种叹声、种种呼声是也。声能显性者之谓音;若临济之喝、云门之咦、网明之弹指、云岩之击竹等是也。四、释海潮。海有不潮者,如二乘之空海。潮有非海者,如三界之有漏。海无永断潮者,潮无不通海者。是直接从海流出旋流归海之潮,谓之海潮,依主释也。是海中所有之潮,谓之海潮,有财释也。有潮之海,然即是潮,谓之海潮,持业释也。五、释潮音。本无成见,从缘而发之音谓潮音,随顺当机,应时而施之音谓潮音,冲破现前环境,突开时下趋势之言论谓潮音,独造适宜环境,自成优先趋势之言论谓潮音。是潮之音,或音之潮,皆依士释。有此潮义之音,或有此音用之潮,皆有财释。有潮之音故音即潮;有音之潮故潮即音,皆持业释。六、释海潮音。(一)、依主释:甲、海之潮音,是从惑业苦海而转向性海、空海、心海、觉海所发生之潮音;是从觉海、心海、空海、性海而摄化惑业苦海所发生之潮音。乙、海潮之音,是契实性、应时机、所宣流之有力用、能破立的言论,非玄远迂阔笃时拘墟之说。(二)、持业释,甲、海即潮音:海是潮音之体,潮音是海之用,用依于体,体持于用,海不二故潮音亦不二,不二故谓之一音,海即潮音。乙、海潮即音:海潮是音之质,音是海潮之力,力依于质,质持于力,海潮周遍故音亦周遍,周遍故谓之圆音,海潮即音。(三)、有财释:甲、海所有之潮音,任何现势实用理想言论,总是性海、业海、空海、心海、觉海之所有故。乙、海潮所有之音,是法界海会人生潮流中所有之觉生音、救世音。(四)、相违释:甲、海非潮;乙、海非音;丙、海非潮音;丁、潮非音;戊、潮非海;己、潮非音海;庚、音非海;辛、音非潮;壬、音非海潮。海唯是海,潮唯是潮,音唯是音故,字字不相到故,义义不相涉故,一一圆成实故,一一绝对待故,“是法住法位,世间常相住。”[3]太虚虽然从各种角度对“海潮音”三个字做了全面的解释,但是实质还是要说明此名“是法界海会人生潮流中所有之觉生、,救世音”,是化众生的潮吼之音。
《海潮音》的宗旨是“发扬大乘佛法真义,应导现代人心正思。”[4]太虚进一步阐明:“人心超时代而本存。时代附人心而变着,谓之现代人心;虽未尝无空间普遍性,然绝不有时间的常住性,换言之,即现在周遍人世的新思潮是也。思潮的起灭相续,剎那不停。客观的境,遍显于过未,故将谓之新而所新者已旧。主观的心,恒转于现在,故将谓之旧而能旧者方新。今世俗所谓新思潮者,要亦所新之已旧,而非能旧之方新也。然此本是随俗所起的言说,则亦姑以世俗所谓新思潮者,名之曰现代人心耳。“至现代人心”的内容为何,……第以新思潮之生起,动不由自,唯是随环境牵动而动──由境界风而动──因不得不动而动──由无明风而动──跟着了环境牵动的趋势、不得不动的趋势,推来推去,旋进旋退,或升或坠,忽上忽落,山崖石峡,土岸沙滩,不是冲倒了挟之俱逝,便是激分了让之前奔。既没有自觉,自主的力,也没有善的标准与真的轨持,不过是胡涂杂乱、混沌龌龊的一代人心的表现罢了。故必须寻出个善的标准与真的轨持,发生出自觉自主的力量来,乃能顺引着这现代的人心,使不平者平,不安者安,而咸得其思想之正。然世之纷纷讲论研究各种学说者,皆欲应导那现代人心,得一善的标准与真的轨持,使成为正确的思想力、创造力者也。我们亦窃欲加其上而顺应之,处其中而适应之,超其前而导引之,从其旁而导救之,为此研究讲论那大乘佛法。能生世间出世间善因果的,谓之大乘佛法。能生出世间善因果的,即是声闻、独觉、菩萨、佛陀的善法。能生世间善因果的,即是人天的善法。”[5]故大乘佛法的本身,即众生心是。就宇宙万法泛言之,曰众生心,即是能具能造那迷悟、真妄、染净、圣凡十种情世间、器世间的。就我们人类切言之,亦可曰人生心,即是能具能造人生世界种种事物的。虽知道这个众生心或人生心就是大乘佛法的本身,傥若不能确确切切知道这本身的真实义,是依旧不能算做大乘佛法的。何故呢?因为不确切知道他的真实义,便是迷惑故,迷惑则颠倒虚妄故,则杂乱染污故,则造恶因受苦果故,便不是专能生世间、出世间善因果的大乘佛法了。所以必显出了他的真义,乃能得到大乘佛法的妙用。这大乘佛法的真义,原是人人自心中所本有的,今不过将他揭发说明,并不曾生出了那一样来。因为开发阐明了诠他的经教,便发生了一个发扬大乘佛法真义的《海潮音》,故又谓之发生。发扬的扬,也有称扬、宣扬的两义:将这大乘佛法的真义,称举到人海思潮的最高性上去,为现代人心作正思惟的标准,故谓之称扬。将这大乘佛法的真义,宣布到人海思潮的最大性上去,为现代人心作正思惟的轨持,故又谓之宣扬。”[6]
《海潮音》的主要功能和刊期是:“一、建言:是建立主义的。二、平议:是批评客义的。三、商论:是主客公开的商榷讨论机关,凡反对佛法、怀疑佛法、批评佛法、研究佛法、信解佛法、修证佛法所发生的问答辩驳,皆得发表于此,供世界智者的考虑。四、杂记:此如四缘中的增上缘,凡不入前三门的,皆收入此门。约言之,有笔记、小说、史志、译著、神教、哲学等类。如大乘用大能生世出世间善因果的量,凡世出世间的善法无不容纳之。每季的第一月,更附出增刊一种。第一季增刊的是佛教年鉴,第二季增刊的是法海文澜,第三季增刊的是禅苑诗藻,第四季增刊的是觉社星讯。至佛教原来是经书与图像并重的,但《海潮音》月刊上图像是有无不定的,故不能列为一门。此外、除登载些广告,便无他项了。”[7]
二、《海潮音》的出版情况
《海潮音》每出版一年定为一卷。第一卷12期由太虚大师亲自在杭州编辑,印刷与发行则在上海。创刊号发行后,太虚撰写了《宣言》,进一步强调该刊的宗旨。他说:“本月刊这二期草草出版,很多不完善、不纯洁的地方,同人等亦觉殊鲜惬意。但原意只是个要适应现在这人间世的时机,以发挥圆成实的真理──即大乘佛法,来解决那立需解决的种种重要问题:或有把现在人间世的需要看错的地方,或有把现代流行的种种思想学术看错的地方,或有把佛法说错的地方,统祈海内有思想学术之士,认本刊为研究宣传佛学的公开机关,俯赐指教,不胜欣祝!本刊对于近代思潮,虽间或加以评判,并非先持有何种成见,取反对态度者。如能以其实理宣示,或能用最近最新之思想方法,来说明大乘佛法的真义,径向这旧思想学术──欧战前的──已破产,新思想学术未成功的人世,再造文明,使在最近思潮的新趋势、新倾向下,弄出一个标准来,轨持来,那是尤极欢迎的了!”[8]
第一卷出版后曾经颇得读者的赞誉,获得了良好的反响。但因太虚事情太多,无法全部投入编辑工作,于是从第二卷开始请善因法师编辑,编辑部迁往武汉,由汉口佛教会在汉口印刷。但是在第一期印出后,因质量不行,第二期又改在上海中华书局印刷,由陈仲喈发行,编辑部设在西湖弥勒院即兜率寺,后来编辑部亦迁往上海。善因编辑了九期以后,因生病,强烈要求回湖南,编辑工作几致停顿。太虚乃集京中缁素议决,遂定于从十一期起,编印发一事皆委托史一…
《中国佛教界出版时间最长的《海潮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