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界出版時間最長的《海潮音》

  中國佛教界出版時間最長的《海潮音》

  黃夏年

  《海潮音》前身是《覺社叢書》。《覺社叢書》是季刊。1918年夏,蔣雨岩、陳元白、黃葆蒼即大慈法師等在普陀聽太虛講佛學之後,邀至上海組織研究及宣傳佛學團體,以自覺覺他爲義,名爲覺社。各地社員之各務其真修實證,或掩室專修,或誓期親證,或參學于禅林,或深入于經藏,或和光同塵而宏攝受,或精勤盡瘁而事開建,或隨順逆緣而應機施法,或出凡聖躔而絕迹銷聲,各個獨立向上發展,以踐行覺社社員規約之實。當時佛教界無一專屬于佛教商榷學理、討論問題之叢刊,爲了全國研究佛學、宣傳佛法者精神上團結,聯合融會通貫之需要,覺社創辦了佛教刊物——《覺社叢書》。該書最先刊行太虛所著的《道學論衡》及《楞嚴》、《攝論》二書。旋于十月出版覺書即《覺社叢書》第一期,並著有出版《宣言》,這可視爲太虛領導17年來的佛教運動出發點之一。此外還有覺社叢書選本出版。《覺社叢書》出版至1919年冬第五期時,讀者來函請改爲旬刊、月刊的要求紛紛不已,適時大慈法師在杭州購得西湖南山淨梵院,潛修于西子湖畔,太虛亦有住息一年的打算,于是大家建議改覺社季刊爲月刊,定名爲《海潮音》。上海覺社亦因乏人主持,遂最終停辦。1920年元月,《海潮音》開始創刊。[1]

  一、《海潮音》釋名與宗旨

  《海潮音》創刊後,太虛大師曾發表《覺社宣言》,綜述一年來弘化業績,又作《〈海潮音〉月刊出現世間的宣言》曰:“海潮音非他,就是人海思潮中的覺音。”[2]之後太虛大師于第二年專門撰寫《釋海潮音》一文,從從語言學和佛教義理多方面做了解釋。他說:“一、釋海。豁通無住之謂海,深廣無際之謂海,含容無量之謂海,出生無盡之謂海……二、釋潮。 從緣起息之謂潮:因水、因地、因月、因風、因空等衆緣而興起而平息故。應時往還之謂潮:按年、按月、按次、按日、按時皆適應而流往而漩還故。有大勢力之謂潮:金石、土木、人獸、魚鳥等皆莫能抵逆、莫能禁禦、莫能停止故。能爲變化之謂潮:桑田、沙渚、堤岸、洲島等每可被吞于東而吐之西,朝運南而夕移北故。叁、釋音。聲能感心者之謂音:若各種人造之音樂,及天地時物外激內發,自然流露之種種音聲,能感通有血氣知覺之類,使之欣、使之哀、使之慕、使之憤、使之下涕、使之忘形者是也。聲能诠義者之謂音:若各種人類民族講話之語音,及一切依音義而形之名句文書詩歌等是也。聲能表情者之謂音:若人類或其余有知覺之類之種種歎聲、種種呼聲是也。聲能顯性者之謂音;若臨濟之喝、雲門之咦、網明之彈指、雲岩之擊竹等是也。四、釋海潮。海有不潮者,如二乘之空海。潮有非海者,如叁界之有漏。海無永斷潮者,潮無不通海者。是直接從海流出旋流歸海之潮,謂之海潮,依主釋也。是海中所有之潮,謂之海潮,有財釋也。有潮之海,然即是潮,謂之海潮,持業釋也。五、釋潮音。本無成見,從緣而發之音謂潮音,隨順當機,應時而施之音謂潮音,沖破現前環境,突開時下趨勢之言論謂潮音,獨造適宜環境,自成優先趨勢之言論謂潮音。是潮之音,或音之潮,皆依士釋。有此潮義之音,或有此音用之潮,皆有財釋。有潮之音故音即潮;有音之潮故潮即音,皆持業釋。六、釋海潮音。(一)、依主釋:甲、海之潮音,是從惑業苦海而轉向性海、空海、心海、覺海所發生之潮音;是從覺海、心海、空海、性海而攝化惑業苦海所發生之潮音。乙、海潮之音,是契實性、應時機、所宣流之有力用、能破立的言論,非玄遠迂闊笃時拘墟之說。(二)、持業釋,甲、海即潮音:海是潮音之體,潮音是海之用,用依于體,體持于用,海不二故潮音亦不二,不二故謂之一音,海即潮音。乙、海潮即音:海潮是音之質,音是海潮之力,力依于質,質持于力,海潮周遍故音亦周遍,周遍故謂之圓音,海潮即音。(叁)、有財釋:甲、海所有之潮音,任何現勢實用理想言論,總是性海、業海、空海、心海、覺海之所有故。乙、海潮所有之音,是法界海會人生潮流中所有之覺生音、救世音。(四)、相違釋:甲、海非潮;乙、海非音;丙、海非潮音;丁、潮非音;戊、潮非海;己、潮非音海;庚、音非海;辛、音非潮;壬、音非海潮。海唯是海,潮唯是潮,音唯是音故,字字不相到故,義義不相涉故,一一圓成實故,一一絕對待故,“是法住法位,世間常相住。”[3]太虛雖然從各種角度對“海潮音”叁個字做了全面的解釋,但是實質還是要說明此名“是法界海會人生潮流中所有之覺生、,救世音”,是化衆生的潮吼之音。

  《海潮音》的宗旨是“發揚大乘佛法真義,應導現代人心正思。”[4]太虛進一步闡明:“人心超時代而本存。時代附人心而變著,謂之現代人心;雖未嘗無空間普遍性,然絕不有時間的常住性,換言之,即現在周遍人世的新思潮是也。思潮的起滅相續,剎那不停。客觀的境,遍顯于過未,故將謂之新而所新者已舊。主觀的心,恒轉于現在,故將謂之舊而能舊者方新。今世俗所謂新思潮者,要亦所新之已舊,而非能舊之方新也。然此本是隨俗所起的言說,則亦姑以世俗所謂新思潮者,名之曰現代人心耳。“至現代人心”的內容爲何,……第以新思潮之生起,動不由自,唯是隨環境牽動而動──由境界風而動──因不得不動而動──由無明風而動──跟著了環境牽動的趨勢、不得不動的趨勢,推來推去,旋進旋退,或升或墜,忽上忽落,山崖石峽,土岸沙灘,不是沖倒了挾之俱逝,便是激分了讓之前奔。既沒有自覺,自主的力,也沒有善的標准與真的軌持,不過是胡塗雜亂、混沌龌龊的一代人心的表現罷了。故必須尋出個善的標准與真的軌持,發生出自覺自主的力量來,乃能順引著這現代的人心,使不平者平,不安者安,而鹹得其思想之正。然世之紛紛講論研究各種學說者,皆欲應導那現代人心,得一善的標准與真的軌持,使成爲正確的思想力、創造力者也。我們亦竊欲加其上而順應之,處其中而適應之,超其前而導引之,從其旁而導救之,爲此研究講論那大乘佛法。能生世間出世間善因果的,謂之大乘佛法。能生出世間善因果的,即是聲聞、獨覺、菩薩、佛陀的善法。能生世間善因果的,即是人天的善法。”[5]故大乘佛法的本身,即衆生心是。就宇宙萬法泛言之,曰衆生心,即是能具能造那迷悟、真妄、染淨、聖凡十種情世間、器世間的。就我們人類切言之,亦可曰人生心,即是能具能造人生世界種種事物的。雖知道這個衆生心或人生心就是大乘佛法的本身,傥若不能確確切切知道這本身的真實義,是依舊不能算做大乘佛法的。何故呢?因爲不確切知道他的真實義,便是迷惑故,迷惑則顛倒虛妄故,則雜亂染汙故,則造惡因受苦果故,便不是專能生世間、出世間善因果的大乘佛法了。所以必顯出了他的真義,乃能得到大乘佛法的妙用。這大乘佛法的真義,原是人人自心中所本有的,今不過將他揭發說明,並不曾生出了那一樣來。因爲開發闡明了诠他的經教,便發生了一個發揚大乘佛法真義的《海潮音》,故又謂之發生。發揚的揚,也有稱揚、宣揚的兩義:將這大乘佛法的真義,稱舉到人海思潮的最高性上去,爲現代人心作正思惟的標准,故謂之稱揚。將這大乘佛法的真義,宣布到人海思潮的最大性上去,爲現代人心作正思惟的軌持,故又謂之宣揚。”[6]

  《海潮音》的主要功能和刊期是:“一、建言:是建立主義的。二、平議:是批評客義的。叁、商論:是主客公開的商榷討論機關,凡反對佛法、懷疑佛法、批評佛法、研究佛法、信解佛法、修證佛法所發生的問答辯駁,皆得發表于此,供世界智者的考慮。四、雜記:此如四緣中的增上緣,凡不入前叁門的,皆收入此門。約言之,有筆記、小說、史志、譯著、神教、哲學等類。如大乘用大能生世出世間善因果的量,凡世出世間的善法無不容納之。每季的第一月,更附出增刊一種。第一季增刊的是佛教年鑒,第二季增刊的是法海文瀾,第叁季增刊的是禅苑詩藻,第四季增刊的是覺社星訊。至佛教原來是經書與圖像並重的,但《海潮音》月刊上圖像是有無不定的,故不能列爲一門。此外、除登載些廣告,便無他項了。”[7]

  二、《海潮音》的出版情況

  《海潮音》每出版一年定爲一卷。第一卷12期由太虛大師親自在杭州編輯,印刷與發行則在上海。創刊號發行後,太虛撰寫了《宣言》,進一步強調該刊的宗旨。他說:“本月刊這二期草草出版,很多不完善、不純潔的地方,同人等亦覺殊鮮惬意。但原意只是個要適應現在這人間世的時機,以發揮圓成實的真理──即大乘佛法,來解決那立需解決的種種重要問題:或有把現在人間世的需要看錯的地方,或有把現代流行的種種思想學術看錯的地方,或有把佛法說錯的地方,統祈海內有思想學術之士,認本刊爲研究宣傳佛學的公開機關,俯賜指教,不勝欣祝!本刊對于近代思潮,雖間或加以評判,並非先持有何種成見,取反對態度者。如能以其實理宣示,或能用最近最新之思想方法,來說明大乘佛法的真義,徑向這舊思想學術──歐戰前的──已破産,新思想學術未成功的人世,再造文明,使在最近思潮的新趨勢、新傾向下,弄出一個標准來,軌持來,那是尤極歡迎的了!”[8]

  第一卷出版後曾經頗得讀者的贊譽,獲得了良好的反響。但因太虛事情太多,無法全部投入編輯工作,于是從第二卷開始請善因法師編輯,編輯部遷往武漢,由漢口佛教會在漢口印刷。但是在第一期印出後,因質量不行,第二期又改在上海中華書局印刷,由陳仲喈發行,編輯部設在西湖彌勒院即兜率寺,後來編輯部亦遷往上海。善因編輯了九期以後,因生病,強烈要求回湖南,編輯工作幾致停頓。太虛乃集京中缁素議決,遂定于從十一期起,編印發一事皆委托史一…

《中國佛教界出版時間最長的《海潮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