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生态环境保护刍议

  佛教与生态环境保护刍议—黄夏年

  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整个世界所面对的严重问题,由于现今世界生态环境日益破坏加据,已经严重地影响整个全球的人类生活,特别是正在进入发展中的国家,生态破坏的问题更加严重,恢复生态,治理污染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政府最棘手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国家政府和学术界做了大量工作,并且撰写了不少著作,同时提出了一些理念,而以东方传统文化——特别是从佛教里面去寻找解决当前生态危机的办法,则不失之为一条好的思路,本文即从佛教的层面来讨论有关佛教与生态文明关系的问题。

  一、生态学的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生态学一词是由希腊文oikos衍生而来的,其意思是“住所”或者“生活所在地”。因此,从字义来看,生态学是研究“生活所在地”的生物,即研究生物和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科学 。赫克尔(Haeckel,1869)首先对生态学做了如下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根据系统科学的思想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奥得姆(E.P.Odum)在其著名的著作《生态学基础》中,将生态学(ecology)简单通俗地定义为“环境的生物学”。综合100多年的生态学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生态学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以及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学者经常把前三个时期成为“经典生态学”时期,而把20世纪60年代后称为现代时期。

  经典生态学是生物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20世纪60年代人类面临一系列挑战性问题后,生态学一跃而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按研究对象,它可以划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若按栖息地类型分,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等;若按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形成新的分支学科,又可分为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等;按生态学应用的门类分,可以分为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按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理论生态学、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等;按研究性质可分为城市生态学、保育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人类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问题,危机到人类生死存亡。人类居住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枯竭以及加速的城市化和资源开发规模不断增长,迅速改变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威胁。上述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因而引起社会上对生态学的兴趣与关心。不少国家都提倡全民的生态意识,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不再限于生物学,而是渗透到地学、经济学以及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各个部门。

  经典生态学以研究自然现象为主,很少涉及到人类社会。现代生态学则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经历了从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过去许多国家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自然界的一些基本规律,结果引起了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的后果。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向往和珍惜,如“天人合一”、“反璞归真”的呼声,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要以生态学观点去分析经济建设及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生态学原理去解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学者在生态理论研究中,注重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动态机制的研究,着重与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目前地球上保持最完整、较少受到干扰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整体保持废物降至最少,具有和谐、高效和健康的共同特点。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比一个退化、脆弱的生态系统更有价值。研究中以寻求这类生态系统合理性机制、研究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并把生态规划、生态设计与系统管理的原理结合起来,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生态学在突破了生物学界限后,又进一步突破了自然科学范畴,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出现了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例如在资源生态学中,除了利用“食物链”、“金字塔营养级”等生物相生相克的生态学原理研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外,还结合了社会资源的合理保护利用和开发问题。又例如在环境科学的生态学研究中,也包括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许多方面。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有着密切联系,目前已经突破了经典生态学的范围。20世纪60年代以前,生态学所研究的生命系统很少包括人类自身,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遭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和报复(不是基督教或传统马克思主义那种人控制自然的概念),人们才逐渐有所认识,人类是生物界中唯一的一个能够勉勉强强摆脱自然控制的一种生物。这同时也是一个不幸的事件。人类有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但远远没有掌握足够的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也远不能依靠人类的技术力量来取代自然系统的功能。因此,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环境科学强调把人类纳入生命系统之中,重点研究人类和环境这对矛盾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人类的社会行为,保护、发展和建设环境,努力加深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自我克制地把人类活动自觉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下,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指导社会实践,使环境永远为人类社会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证。因此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已经出现了所谓的生态城市、生态农村建设的做法,其目的就是要使得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结构合理、经济高效、景观优美、环境洁净的人文生态圈。总之,生态学的研究正在整个世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二、传统佛教思想与生态理念

  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酸雨是全球三大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传统的办法只能是片面和和短暂的,要想在全球领域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人们越来越认为要依靠生态学理论的指导。重建生态系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人文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历史的资源是重建人类家园的一个重要来源,宗教文明则是这一重建活动中非常值得参考的对象,而佛教思想及其实践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提供了重要资源。

  佛教是在印度创出的宗教,在中国得到了光大。佛教的缘起论认为,整个世界万物处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彼此相互待缘为条件的情况中,离开了任何一个条件,就不能生起万物。如《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中描绘世界万物与人类创生时说,“世界尔时,日月光明悉不出现。以其日月光不现故,星亦不现。星不现故,宿亦不现。宿不现故,亦不分别昼夜殊异。以其不分昼夜异故,年月日时,亦无差别,亦复不分男女形相。尔时有情,法尔自然。身光互照。”这是佛教描绘世界产生的混沌状态,经中指出了日月光明与星宿男女的法尔自然的身光互照的缘起关系,以此来说明世界与人类创生一体之间的总体关系。经中又说,由于地水的关系,“为人所食,资益诸根”, 于是众生有情开始有了欲望,日月星宿开始出现,产生昼夜。诸根得到了资益,接着出现林藤、香稻、糠粃等等,百物待兴,人类之间最终变成了竞争,于是整个世界开始坠落,出现了坏法与非法的情形。所以万物虽然看似是可以分拆成单一的元素,但在整个世界上它应是为一体的,各种事物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只有相互缘起之后,才能成为其物。以人为例,人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待缘而成,没有这六根之缘,就不能称之为人。又“犹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诸贤,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因皮肤,因肉血,缠裹于空,便生身名。诸贤,若内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生。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诸贤,内眼处及色,眼识知外色,是属色阴。若有觉是觉阴,若有想是想阴,若有思是思阴,若有识是识阴,如是观阴合会。” 佛教把世界万物称为“法”,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共生的,互相之间缺少谁都不可以,而各种元素的缘合,则产生了世界的万物,故佛陀强调:“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佛教对生命与和平表现了热爱,强调要以仁爱之心来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是处在一个互相平等的过程。佛教的平等思想和热爱生命的理论更是非常突出。佛教主张不杀生,并把它列入基本戒条之中。中国佛教水忏理论提到的三障之中的业障,把杀业作为所有业障中罪行最严重的恶业,因为它直接涉及到生命的存在与环境的污染,因此在水忏里面,杀业这一恶行,被予以严厉的谴责。《慈悲水忏法》说:“第一杀害,如经所明,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虽复禽兽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若寻此众生,无始以来,或是我父母兄弟六亲眷属,以业因缘轮回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报,不复相识。而今兴害食噉其肉,伤慈之甚。是故佛言,设得余食,当如饥世,食子肉想,何况食噉此鱼肉耶。又言,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号叫狱,故知杀害及以食噉,罪深河海,过重丘岳。然某甲等无始以来不遇善友,皆为此业,是故经言,杀害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虎豹豺狼鹰鹞等身,或受…

《佛教与生态环境保护刍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