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毒蛇蝮蝎等身常怀恶心,或受麞鹿熊罴等身常怀恐怖。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病,二者短命,杀害食噉既有如是无量种种诸恶果报,是故至诚,求哀忏悔。” 由此可以看出,水忏对杀业做了严厉的指责,指出了杀业“罪深河海,过重丘岳”,最严重的后果是在杀了无辜的生命之后,不仅现世要得到多病和短命,而且来世还要变成畜生,受到痛苦的煎熬。特别是 “但使一时之快口得味甚寡,不过三寸舌根而已”,众生的“口福”实际就是一种杀业,故“然其罪报,殃累永劫。” 为此,水忏里面列举了大量触目惊心的杀业,如“或因贪起杀,因瞋因痴及以慢杀,或兴恶方便誓杀愿杀,及以呪杀,或破决湖池,焚烧山野,畋猎渔捕,或因风放火,飞鹰放犬。恼害一切。”“或以槛弶坑拨扠戟弓弩,弹射飞鸟走兽之类。或以罟网罾钓撩漉水性鱼鳖鼋鼍虾蚬螺蚌湿居之属,使水陆空行藏窜无地。或畜养鸡猪牛羊犬豕鹅鸭之属,自供庖厨。或货他宰杀,使其哀声未尽毛羽脱落鳞甲伤毁身首分离,骨肉消碎剥裂屠割炮烧煮炙楚毒酸切,横加无辜。”“或复兴师相伐疆场交争,两阵相向更相杀害。或自杀教杀闻杀欢喜。或习屠侩赁为刑戮,烹宰他命行于不忍。或恣暴怒挥戈舞刃,或斩或刺。或推着坑堑,或以水沈溺。或塞穴坏巢,或土石磓磹。或以车马雷轹践踏一切众生,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或堕胎破卵,毒药蛊道,伤杀众生。垦土掘地,种植田园,养蚕煮茧,伤杀滋甚。或打扑蚊蚋,搯啮蚤虱。或烧除粪扫,开决沟渠,枉害一切。或噉果实,或用谷米,或用菜茹,横杀众生。或然樵薪,或露灯烛,烧诸虫类。或取酱醋,不先摇动。或泻汤水,浇杀虫蚁。如是乃至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恒常伤杀飞空着地微细众生,凡夫识暗,不觉不知。”“或以鞭杖枷锁桁械压拉拷掠打掷,手脚蹴踏拘缚笼系,断绝水谷,如是种种诸恶方便,苦恼众生。”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惨烈的杀业使当今世界的物种灭绝的速度正在快速增长,人类也在走入自掘坟墓的过程。水忏鲜明反对杀业,固然是佛教不杀生五戒的思想的发扬,坚持了佛教众生平等的主张,但是在当今环保问题严重的时候,也给现代社会的众生当头棒喝,对当代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也可以看出,佛教界一直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这也是中国佛教界值得大书与特书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寺院是佛教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也是古代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传播地,人才培养的基地等等。作为最高神祗所在的地方,必须具备清净的性质,每个佛教场所就是一所清净的场所,信徒到寺院不得大声喧哗,对神要有恭敬心,只有在这种氛围下,才能完成人神交接的过程,才能把自己的心意送达天穹。佛教讲修行,要求信徒依法修持,既要修行,就要找一块辟净的地方,而这种地方往往就在远离闹市尘嚣的乡村或大山深处,所以历史上一直流传“自古名山僧占多”的说法。既使在城市的闹市里,佛教寺院也是一块净土,每个人来到这里,可以洗去尘世的喧嚣,享受片刻的宁静。寺院僧人为了充分表现出佛教的清净气氛,他们一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将自然环境中不协调的部分给予整改,例如峨眉山僧人在整个山上到处栽树,使全山充满了植被,僧人的这一行动,得到了世人的赞许,人们将他们栽的树林称为“布金林”,意为送给了人类一片等价的黄金。在藏区各教派的寺院中,都严格规定了禁止狩猎、乱伐树木、开矿挖山、江河捕鱼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和法律。历代的活佛、喇嘛们倡导的慈悲、平等、不杀生等的佛教伦理思想,使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佛教僧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先驱,他们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激励后人去为改变生存环境而努力奋斗。
三、当前佛教界保护生态的任务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1、土地退化和荒漠化;2、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3、臭氧层的损耗(臭氧洞问题);4、淡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5、森林面积严重减少,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6、生物多样性减少;7、过度开发海洋和海洋污染,渔业资源锐减;8、化学污染威胁动植物和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并导致土壤肥力减弱;9、酸雨问题及大气污染的越界传输;10、城市无序扩大,严重破坏环境。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是在当代世界人类居住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旨在改变当前人类生活方式不合理化。虽然这种活动是人们通过惨痛的教训之后才得出的认识,但是亡羊补牢也犹未晚也。当前,人类的生活正在面临着危机之中,除了战争威胁之外,生态破坏,环境糟糕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活。近年来我们所面对的各种不可治愈的疾病与流行病,如莎斯、禽流感,以及水源破坏,核幅射影响等等束手无策,人类实际寿命与生活质量也在下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世界各国政府与各社会人士, 都在环境保护与减少污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努力宣传保护生态的思想。
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首先是观念上的问题。因为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虽然人类是生物界中唯一能够勉强摆脱自然控制的一种生物,但这也同时是一个不幸的事件。人类具备了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却远远没有掌握足够的自然生态发展规律,也远不能依靠人类的技术力量来取代自然系统功能。在具体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和理念指导方面,最重要的不是科学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立法问题,应是观念的问题。把人类自身纳入生命系统之中,重点研究人类和环境这对矛盾体,通过人类的社会行为,保护、发展和建设环境,自我克制地把人类活动自觉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下,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指导社会实践,使环境永远为人类社会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证。佛教讲因果,强调种下善因就会得到善果,反之则会得到恶果。现在整个世界所碰到的生态问题,就是因果关系的的反映,由于人们过多的强调对自然界的索取,而不去重视对自然界的保护,因此才造成今天整个生态与环境的污染,人们自食其果,不得不生活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之中,因此,欲要加强生态保护,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前提。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要的标志是在西方个性或线性思维下,对世界的万物进行割裂性的单一开发与利用,如开采矿石,将整个地表毁灭,而不去做恢复保护,结果造成生态破坏,物种灭绝,土地退化,森林面积减少,温室效应增加等一系列环境恶劣的问题。甚有或绝的是采用杀鸡取犯卵或竭泽而渔的方式,例如为了了某一部分消费人群的需求,大面积捕杀藏羚羊,致使该物种大量减少,为了取得某种经济效应,不惜毁灭整个族群,其后果是造成生物链的断绝,影响了其它物种的生存。又如为了增加木材的采伐量与速度,不惜采用一根不留的办法,将整片森林全部毁灭,其后果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还造成物种迁移,总之,世界的万物不管是在总量抑或是在物种的种类上都是处在守衡的情况,这种平衡的打破,势必造成生态失衡,最后得到的是自然界的疯狂报复,人类为此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因此,强调佛教缘起思想可以让人类社会更加重视在整体上考虑整个生态与环境的关系,力争将开发与保护给合起来,控制滥砍滥伐,破坏环境的行为,保护人类生活的家园和居住环境。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带来了丰裕的物质,其结果是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以伴随着环境的恶化为代价的而得到,所以要整治环境,建立合理的生态圈,首先要做的是观念的变革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宗教是为解决人的心灵问题而设置的,只有当人们彻底更新了观念,我们面临的环境恶化与生态失衡的现象才能有一个根本改观。佛教的缘起思想,是一种整体观思考的表现,其根本实质,就是要将整个世界万物放在一起来加以看待和考虑,强调众事众物之间的相互待缘关系,以互为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如果缺少一方就不能缘合成物。这个思想对今天我们进行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张众生成佛的思想,认为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众生包含了有生命的物质,也包含了无有命的物质。如天台宗就认为像山川草木这样没有情识的生命,也充满了佛性,同样也可以成佛。禅宗则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看作是生命的存在,并将他们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肯定他们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因此也就具有了生命的真正价值。《坛经》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就是佛性理论,这也是《坛经》里面最根本的思想之一。六祖前往黄梅见五祖弘忍时,五祖斥责六祖:“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獦獠”是当时中原地区对岭南地区人士的贬称,中原自认文化先进,有优越感,因之对尚没有开发的瘴气地区怀有某种偏见。慧能虽然出身于内地范阳(今河北地区),但是自从父亲到了岭南之后,家道衰落,到了慧能时,已经靠卖柴谋生,不再具有优越感了。五祖对慧能的斥问,包含了某种偏见在内,但是很快就被慧能给化解了。慧能从佛性平等或佛性一如的角度,对众生能否成佛的问答做了鲜明的回答,指出成佛不在于地位的高低和文化的高低,以及地区的不同,因为人人都有佛性,獦獠身与和尚身在佛性面前都是平等的,只要虔心事佛,獦獠身同样也可以成佛。慧能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的平等成佛的思想,强调众生都是处在平等一如的平台,就是消除欲望与偏见,由此扩之,可以推及将整个自然界当做朋友来看待,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可以掠夺的对象而滥用。
佛教徒的一生追求的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八个大字,主张“大悲为根本,涅槃为究竟”。“大悲”,是指以慈悲心来看待众生有情,将利乐有情作为最根本的事业,“涅槃”是说佛教徒的肉体与精神的最后解脱,为佛教徒最高的追求和根本目的。中国的佛教徒把“利乐有情”看作佛教徒的人生观,与人为善,教人利人,广度众生,成为佛教徒的伦理道德准则。佛经说“与乐曰慈,拔苦曰悲”,所以“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是佛道门户,诸佛的心念。慈悲也是万善之本。以慈悲为怀是大乘菩萨道修行的最重要方法,特别是出家人,以普渡众生、行菩萨道为己任,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予众生“与乐、拔苦”,只有生有悲愿、悲心之后,才能以“菩萨住于大悲心而修万行,以慈悲之水滋荣万行之树木”的精神住世救度众生。佛教认为生命来之不易,佛经说:“人身难得,诸根难具,佛法难闻,明师难遇”,就是强调要珍惜已有的人生,重视在今世生活的难得机会,依于佛教的修行,得到最终的解脱。佛教又以布施为其重要的法门之一,并视其为取得功德的主要方法之一。布施要与人得乐,这也是要建筑在不伤害对方前提下进行的。如果不能让众生得利益,则“皆不施与”。佛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平等”,就是强调要看到人与人平等,佛与佛平等,人与佛、人与动物、人与天神鬼狱都是平等,乃至一切心法、一切色法、心法与色法、因法与果法,无不平等,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凡夫与佛平等,无二无别”,“上从诸佛,下至傍生,平等无所分别”。总之,佛教的平等观念,就是要人从心里去建立平等思想观念,消灭差别的认识,再将此思想认识达及众生和人类。众生平等,也就是上升到“一切众生皆有生存的权利”高度,强调不得伤害众生,维护他们的生存权利,让人们少一些分别认识,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将平等慈悲心达于整个世间,整个世界就充满了平等与博爱,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同时处在一种不失衡的和谐状态下。
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调整,同时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佛教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属于社会中的成员,与其它人一起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上,因此佛教有责任也应该去维护生态平衡与保护环境的义务,因为佛教的生态思想是当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观念来源之一,它能够为当前世界性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承认。20005年6月,中国佛教代表团赴蒙古国乌兰巴托参加 “北传佛教与环境保护”会议,中国代表强调用佛教的所倡导的“依正不二”、“合和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在现代世界的生态与环境保护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受到与会人士的赞同与响应。
现在中国佛教界正在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伟大活动之中,为了人类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家园而努力奋斗。随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中国佛教界在重建寺院的建设中,注意寺院与环境整体协调的设计,同时在寺院周围大量种植树木,甚至不惜用重金购进花木,进行绿化,点缀山河。像四川峨眉山,经过佛教界多年来的努力,已经使全山全部绿化,没有一个死角存在。正是在佛教界人士的努力下,寺院在我国真正成为一个净心的幽静之处,恢复了古代深山古刹的特色和城市花园的特点。我国传统的烧香活动,已经造成了大量空气污染,佛教界人士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宣传文明进香的活动,鼓励信众只烧三支香,像深圳弘法寺、北京广济寺和上海玉佛寺等寺院还主动为信众供香,鼓励用鲜花供佛,改变传统观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宣传了环保思想。在海峡对岸的台湾佛教界,在宣传环保与实践环保方面一直走在了大陆佛教界的前面。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台湾佛教界的共识,各个山头都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了减少纸张的使用,保护森林,法鼓山的寺院将张贴超度名单改用电脑屏幕显示,灵就山拟取消每年举行水陆空大法会焚烧纸制道具的做法,并把环保作为水陆法会的一个主题而展现,等等,这些做法对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示范作用,也给大陆佛教界带来了榜样,随着环保理念进一步推广,我国的佛教界将会进一步加大环保力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保护人类家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黄夏年(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审,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社长,《世界宗教文化》主编。)
《佛教与生态环境保护刍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