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生態環境保護刍議▪P2

  ..續本文上一頁毒蛇蝮蠍等身常懷惡心,或受麞鹿熊罴等身常懷恐怖。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病,二者短命,殺害食噉既有如是無量種種諸惡果報,是故至誠,求哀忏悔。” 由此可以看出,水忏對殺業做了嚴厲的指責,指出了殺業“罪深河海,過重丘嶽”,最嚴重的後果是在殺了無辜的生命之後,不僅現世要得到多病和短命,而且來世還要變成畜生,受到痛苦的煎熬。特別是 “但使一時之快口得味甚寡,不過叁寸舌根而已”,衆生的“口福”實際就是一種殺業,故“然其罪報,殃累永劫。” 爲此,水忏裏面列舉了大量觸目驚心的殺業,如“或因貪起殺,因瞋因癡及以慢殺,或興惡方便誓殺願殺,及以呪殺,或破決湖池,焚燒山野,畋獵漁捕,或因風放火,飛鷹放犬。惱害一切。”“或以檻弶坑撥扠戟弓弩,彈射飛鳥走獸之類。或以罟網罾釣撩漉水性魚鼈鼋鼍蝦蚬螺蚌濕居之屬,使水陸空行藏竄無地。或畜養雞豬牛羊犬豕鵝鴨之屬,自供庖廚。或貨他宰殺,使其哀聲未盡毛羽脫落鱗甲傷毀身首分離,骨肉消碎剝裂屠割炮燒煮炙楚毒酸切,橫加無辜。”“或複興師相伐疆場交爭,兩陣相向更相殺害。或自殺教殺聞殺歡喜。或習屠儈賃爲刑戮,烹宰他命行于不忍。或恣暴怒揮戈舞刃,或斬或刺。或推著坑塹,或以水沈溺。或塞穴壞巢,或土石磓磹。或以車馬雷轹踐踏一切衆生,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或墮胎破卵,毒藥蠱道,傷殺衆生。墾土掘地,種植田園,養蠶煮繭,傷殺滋甚。或打撲蚊蚋,搯齧蚤虱。或燒除糞掃,開決溝渠,枉害一切。或噉果實,或用谷米,或用菜茹,橫殺衆生。或然樵薪,或露燈燭,燒諸蟲類。或取醬醋,不先搖動。或瀉湯水,澆殺蟲蟻。如是乃至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恒常傷殺飛空著地微細衆生,凡夫識暗,不覺不知。”“或以鞭杖枷鎖桁械壓拉拷掠打擲,手腳蹴踏拘縛籠系,斷絕水谷,如是種種諸惡方便,苦惱衆生。”如此種種,不一而足,慘烈的殺業使當今世界的物種滅絕的速度正在快速增長,人類也在走入自掘墳墓的過程。水忏鮮明反對殺業,固然是佛教不殺生五戒的思想的發揚,堅持了佛教衆生平等的主張,但是在當今環保問題嚴重的時候,也給現代社會的衆生當頭棒喝,對當代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由此也可以看出,佛教界一直在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這也是中國佛教界值得大書與特書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寺院是佛教最重要的載體之一,也是古代人們精神生活的寄托處、曆史文化與文明的傳播地,人才培養的基地等等。作爲最高神祗所在的地方,必須具備清淨的性質,每個佛教場所就是一所清淨的場所,信徒到寺院不得大聲喧嘩,對神要有恭敬心,只有在這種氛圍下,才能完成人神交接的過程,才能把自己的心意送達天穹。佛教講修行,要求信徒依法修持,既要修行,就要找一塊辟淨的地方,而這種地方往往就在遠離鬧市塵囂的鄉村或大山深處,所以曆史上一直流傳“自古名山僧占多”的說法。既使在城市的鬧市裏,佛教寺院也是一塊淨土,每個人來到這裏,可以洗去塵世的喧囂,享受片刻的甯靜。寺院僧人爲了充分表現出佛教的清淨氣氛,他們一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另一方面又將自然環境中不協調的部分給予整改,例如峨眉山僧人在整個山上到處栽樹,使全山充滿了植被,僧人的這一行動,得到了世人的贊許,人們將他們栽的樹林稱爲“布金林”,意爲送給了人類一片等價的黃金。在藏區各教派的寺院中,都嚴格規定了禁止狩獵、亂伐樹木、開礦挖山、江河捕魚等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和法律。曆代的活佛、喇嘛們倡導的慈悲、平等、不殺生等的佛教倫理思想,使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佛教僧人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先驅,他們爲後人樹立了榜樣,激勵後人去爲改變生存環境而努力奮鬥。

  叁、當前佛教界保護生態的任務

  當前全球環境問題突出,主要表現在十個方面:1、土地退化和荒漠化;2、全球氣候變化(溫室效應);3、臭氧層的損耗(臭氧洞問題);4、淡水資源短缺和水質汙染;5、森林面積嚴重減少,引起一系列環境問題;6、生物多樣性減少;7、過度開發海洋和海洋汙染,漁業資源銳減;8、化學汙染威脅動植物和人體健康,引發癌症,並導致土壤肥力減弱;9、酸雨問題及大氣汙染的越界傳輸;10、城市無序擴大,嚴重破壞環境。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是在當代世界人類居住環境惡化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其目的就是旨在改變當前人類生活方式不合理化。雖然這種活動是人們通過慘痛的教訓之後才得出的認識,但是亡羊補牢也猶未晚也。當前,人類的生活正在面臨著危機之中,除了戰爭威脅之外,生態破壞,環境糟糕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人類的正常生活。近年來我們所面對的各種不可治愈的疾病與流行病,如莎斯、禽流感,以及水源破壞,核幅射影響等等束手無策,人類實際壽命與生活質量也在下降。爲了改變這種情況,世界各國政府與各社會人士, 都在環境保護與減少汙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努力宣傳保護生態的思想。

  生態恢複與環境保護,首先是觀念上的問題。因爲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雖然人類是生物界中唯一能夠勉強擺脫自然控製的一種生物,但這也同時是一個不幸的事件。人類具備了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能力,卻遠遠沒有掌握足夠的自然生態發展規律,也遠不能依靠人類的技術力量來取代自然系統功能。在具體涉及到生態環境保護的製度建設和理念指導方面,最重要的不是科學技術問題,也不是單純的立法問題,應是觀念的問題。把人類自身納入生命系統之中,重點研究人類和環境這對矛盾體,通過人類的社會行爲,保護、發展和建設環境,自我克製地把人類活動自覺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原理指導社會實踐,使環境永遠爲人類社會持續、協調、穩定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證。佛教講因果,強調種下善因就會得到善果,反之則會得到惡果。現在整個世界所碰到的生態問題,就是因果關系的的反映,由于人們過多的強調對自然界的索取,而不去重視對自然界的保護,因此才造成今天整個生態與環境的汙染,人們自食其果,不得不生活在一個惡劣的環境之中,因此,欲要加強生態保護,樹立正確的觀念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前提。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重要的標志是在西方個性或線性思維下,對世界的萬物進行割裂性的單一開發與利用,如開采礦石,將整個地表毀滅,而不去做恢複保護,結果造成生態破壞,物種滅絕,土地退化,森林面積減少,溫室效應增加等一系列環境惡劣的問題。甚有或絕的是采用殺雞取犯卵或竭澤而漁的方式,例如爲了了某一部分消費人群的需求,大面積捕殺藏羚羊,致使該物種大量減少,爲了取得某種經濟效應,不惜毀滅整個族群,其後果是造成生物鏈的斷絕,影響了其它物種的生存。又如爲了增加木材的采伐量與速度,不惜采用一根不留的辦法,將整片森林全部毀滅,其後果不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還造成物種遷移,總之,世界的萬物不管是在總量抑或是在物種的種類上都是處在守衡的情況,這種平衡的打破,勢必造成生態失衡,最後得到的是自然界的瘋狂報複,人類爲此付出了更大的代價。因此,強調佛教緣起思想可以讓人類社會更加重視在整體上考慮整個生態與環境的關系,力爭將開發與保護給合起來,控製濫砍濫伐,破壞環境的行爲,保護人類生活的家園和居住環境。科學主義和技術主義帶來了豐裕的物質,其結果是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是以伴隨著環境的惡化爲代價的而得到,所以要整治環境,建立合理的生態圈,首先要做的是觀念的變革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宗教是爲解決人的心靈問題而設置的,只有當人們徹底更新了觀念,我們面臨的環境惡化與生態失衡的現象才能有一個根本改觀。佛教的緣起思想,是一種整體觀思考的表現,其根本實質,就是要將整個世界萬物放在一起來加以看待和考慮,強調衆事衆物之間的相互待緣關系,以互爲對方的存在爲前提,如果缺少一方就不能緣合成物。這個思想對今天我們進行生態恢複與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國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張衆生成佛的思想,認爲一切衆生皆有成佛的可能,衆生包含了有生命的物質,也包含了無有命的物質。如天臺宗就認爲像山川草木這樣沒有情識的生命,也充滿了佛性,同樣也可以成佛。禅宗則強調“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看作是生命的存在,並將他們提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肯定他們存在的合理性與現實性,因此也就具有了生命的真正價值。《壇經》最重要的思想基礎就是佛性理論,這也是《壇經》裏面最根本的思想之一。六祖前往黃梅見五祖弘忍時,五祖斥責六祖:“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爲堪作佛?”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獦獠”是當時中原地區對嶺南地區人士的貶稱,中原自認文化先進,有優越感,因之對尚沒有開發的瘴氣地區懷有某種偏見。慧能雖然出身于內地範陽(今河北地區),但是自從父親到了嶺南之後,家道衰落,到了慧能時,已經靠賣柴謀生,不再具有優越感了。五祖對慧能的斥問,包含了某種偏見在內,但是很快就被慧能給化解了。慧能從佛性平等或佛性一如的角度,對衆生能否成佛的問答做了鮮明的回答,指出成佛不在于地位的高低和文化的高低,以及地區的不同,因爲人人都有佛性,獦獠身與和尚身在佛性面前都是平等的,只要虔心事佛,獦獠身同樣也可以成佛。慧能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的平等成佛的思想,強調衆生都是處在平等一如的平臺,就是消除欲望與偏見,由此擴之,可以推及將整個自然界當做朋友來看待,而不是把它們當作可以掠奪的對象而濫用。

  佛教徒的一生追求的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八個大字,主張“大悲爲根本,涅槃爲究竟”。“大悲”,是指以慈悲心來看待衆生有情,將利樂有情作爲最根本的事業,“涅槃”是說佛教徒的肉體與精神的最後解脫,爲佛教徒最高的追求和根本目的。中國的佛教徒把“利樂有情”看作佛教徒的人生觀,與人爲善,教人利人,廣度衆生,成爲佛教徒的倫理道德准則。佛經說“與樂曰慈,拔苦曰悲”,所以“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慈悲是佛道門戶,諸佛的心念。慈悲也是萬善之本。以慈悲爲懷是大乘菩薩道修行的最重要方法,特別是出家人,以普渡衆生、行菩薩道爲己任,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予衆生“與樂、拔苦”,只有生有悲願、悲心之後,才能以“菩薩住于大悲心而修萬行,以慈悲之水滋榮萬行之樹木”的精神住世救度衆生。佛教認爲生命來之不易,佛經說:“人身難得,諸根難具,佛法難聞,明師難遇”,就是強調要珍惜已有的人生,重視在今世生活的難得機會,依于佛教的修行,得到最終的解脫。佛教又以布施爲其重要的法門之一,並視其爲取得功德的主要方法之一。布施要與人得樂,這也是要建築在不傷害對方前提下進行的。如果不能讓衆生得利益,則“皆不施與”。佛經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平等平等”,就是強調要看到人與人平等,佛與佛平等,人與佛、人與動物、人與天神鬼獄都是平等,乃至一切心法、一切色法、心法與色法、因法與果法,無不平等,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凡夫與佛平等,無二無別”,“上從諸佛,下至傍生,平等無所分別”。總之,佛教的平等觀念,就是要人從心裏去建立平等思想觀念,消滅差別的認識,再將此思想認識達及衆生和人類。衆生平等,也就是上升到“一切衆生皆有生存的權利”高度,強調不得傷害衆生,維護他們的生存權利,讓人們少一些分別認識,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衆生將平等慈悲心達于整個世間,整個世界就充滿了平等與博愛,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同時處在一種不失衡的和諧狀態下。

  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維持生態平衡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運用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科學技術和倫理道德等各種手段進行綜合調整,同時更需要整個社會的努力。佛教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屬于社會中的成員,與其它人一起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村上,因此佛教有責任也應該去維護生態平衡與保護環境的義務,因爲佛教的生態思想是當今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觀念來源之一,它能夠爲當前世界性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做出自己的應有貢獻,已經得到了全社會的承認。20005年6月,中國佛教代表團赴蒙古國烏蘭巴托參加 “北傳佛教與環境保護”會議,中國代表強調用佛教的所倡導的“依正不二”、“合和共生”的生態倫理思想在現代世界的生態與環境保護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受到與會人士的贊同與響應。

  現在中國佛教界正在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偉大活動之中,爲了人類有一個更好的生活家園而努力奮鬥。隨著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中國佛教界在重建寺院的建設中,注意寺院與環境整體協調的設計,同時在寺院周圍大量種植樹木,甚至不惜用重金購進花木,進行綠化,點綴山河。像四川峨眉山,經過佛教界多年來的努力,已經使全山全部綠化,沒有一個死角存在。正是在佛教界人士的努力下,寺院在我國真正成爲一個淨心的幽靜之處,恢複了古代深山古刹的特色和城市花園的特點。我國傳統的燒香活動,已經造成了大量空氣汙染,佛教界人士近年來一直在致力于宣傳文明進香的活動,鼓勵信衆只燒叁支香,像深圳弘法寺、北京廣濟寺和上海玉佛寺等寺院還主動爲信衆供香,鼓勵用鮮花供佛,改變傳統觀念,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宣傳了環保思想。在海峽對岸的臺灣佛教界,在宣傳環保與實踐環保方面一直走在了大陸佛教界的前面。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爲臺灣佛教界的共識,各個山頭都在保護環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爲了減少紙張的使用,保護森林,法鼓山的寺院將張貼超度名單改用電腦屏幕顯示,靈就山擬取消每年舉行水陸空大法會焚燒紙製道具的做法,並把環保作爲水陸法會的一個主題而展現,等等,這些做法對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起到示範作用,也給大陸佛教界帶來了榜樣,隨著環保理念進一步推廣,我國的佛教界將會進一步加大環保力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爲保護人類家園作出應有的貢獻。

  文/黃夏年(1954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編審,世界宗教研究雜志社社長,《世界宗教文化》主編。)

  

《佛教與生態環境保護刍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