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生態環境保護刍議—黃夏年
生態環境保護是當前整個世界所面對的嚴重問題,由于現今世界生態環境日益破壞加據,已經嚴重地影響整個全球的人類生活,特別是正在進入發展中的國家,生態破壞的問題更加嚴重,恢複生態,治理汙染已經成爲這些國家的政府最棘手的事情。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國家政府和學術界做了大量工作,並且撰寫了不少著作,同時提出了一些理念,而以東方傳統文化——特別是從佛教裏面去尋找解決當前生態危機的辦法,則不失之爲一條好的思路,本文即從佛教的層面來討論有關佛教與生態文明關系的問題。
一、生態學的的研究曆史與現狀
生態學一詞是由希臘文oikos衍生而來的,其意思是“住所”或者“生活所在地”。因此,從字義來看,生態學是研究“生活所在地”的生物,即研究生物和它所在地關系的一門科學 。赫克爾(Haeckel,1869)首先對生態學做了如下定義:生態學是研究生物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我國著名的生態學家馬世駿先生根據系統科學的思想提出:“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相互關系的科學。”奧得姆(E.P.Odum)在其著名的著作《生態學基礎》中,將生態學(ecology)簡單通俗地定義爲“環境的生物學”。綜合100多年的生態學研究曆史,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爲:“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相互作用的規律及其機理的學科”。
生態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曆了漫長的過程,大體可以分爲四個時期:生態學萌芽時期(公元16世紀以前);生態學建立時期(17-19世紀);生態學鞏固時期(20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以及現代生態學時期(20世紀60年代至今)。學者經常把前叁個時期成爲“經典生態學”時期,而把20世紀60年代後稱爲現代時期。
經典生態學是生物學科的一個分支,它是研究以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爲中心的宏觀生物學。20世紀60年代人類面臨一系列挑戰性問題後,生態學一躍而成爲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按研究對象,它可以劃分爲:動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等;若按棲息地類型分,可分爲森林生態學、草地生態學、淡水生態學、海洋生態學等;若按生態學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交叉形成新的分支學科,又可分爲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生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進化生態學等;按生態學應用的門類分,可以分爲農業生態學、自然資源生態學、汙染生態學等;按研究方法可以分爲理論生態學、野外生態學、實驗生態學等;按研究性質可分爲城市生態學、保育生態學、恢複生態學、生態工程學、人類生態學、生態倫理學等。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工業高度發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長,帶來了許多全球性問題,危機到人類生死存亡。人類居住環境的汙染、自然資源的破壞與枯竭以及加速的城市化和資源開發規模不斷增長,迅速改變著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造成對人類未來生活的威脅。上述問題的控製和解決,都要以生態學原理爲基礎,因而引起社會上對生態學的興趣與關心。不少國家都提倡全民的生態意識,研究領域也不斷擴大,不再限于生物學,而是滲透到地學、經濟學以及農、林、牧、漁、醫藥衛生、環境保護、城鄉建設等各個部門。
經典生態學以研究自然現象爲主,很少涉及到人類社會。現代生態學則結合人類活動對生態過程的影響,經曆了從純自然——經濟——社會複合系統的研究。過去許多國家只注意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自然界的一些基本規律,結果引起了資源破壞、環境惡化的後果。隨著人類對自然的向往和珍惜,如“天人合一”、“反璞歸真”的呼聲,人們進一步認識到要以生態學觀點去分析經濟建設及社會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用生態學原理去解決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學者在生態理論研究中,注重對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動態機製的研究,著重與提高生態系統生産力和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研究。目前地球上保持最完整、較少受到幹擾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整體保持廢物降至最少,具有和諧、高效和健康的共同特點。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比一個退化、脆弱的生態系統更有價值。研究中以尋求這類生態系統合理性機製、研究生態系統恢複提供科學依據,並把生態規劃、生態設計與系統管理的原理結合起來,爲創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生態學在突破了生物學界限後,又進一步突破了自然科學範疇,與社會科學結合起來,出現了生態經濟學、生態法學、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等。例如在資源生態學中,除了利用“食物鏈”、“金字塔營養級”等生物相生相克的生態學原理研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外,還結合了社會資源的合理保護利用和開發問題。又例如在環境科學的生態學研究中,也包括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許多方面。環境科學與生態學有著密切聯系,目前已經突破了經典生態學的範圍。20世紀60年代以前,生態學所研究的生命系統很少包括人類自身,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遭受到了自然的懲罰和報複(不是基督教或傳統馬克思主義那種人控製自然的概念),人們才逐漸有所認識,人類是生物界中唯一的一個能夠勉勉強強擺脫自然控製的一種生物。這同時也是一個不幸的事件。人類有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能力,但遠遠沒有掌握足夠的自然生態發展的規律,也遠不能依靠人類的技術力量來取代自然系統的功能。因此,隨著現代生態學的發展,環境科學強調把人類納入生命系統之中,重點研究人類和環境這對矛盾體,其目的就是要通過人類的社會行爲,保護、發展和建設環境,努力加深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認識,自我克製地把人類活動自覺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原理指導社會實踐,使環境永遠爲人類社會持續、協調、穩定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證。因此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已經出現了所謂的生態城市、生態農村建設的做法,其目的就是要使得人口、經濟、社會和環境相互協調,最終形成良性循環、結構合理、經濟高效、景觀優美、環境潔淨的人文生態圈。總之,生態學的研究正在整個世界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二、傳統佛教思想與生態理念
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和酸雨是全球叁大環境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傳統的辦法只能是片面和和短暫的,要想在全球領域徹底解決這些問題,人們越來越認爲要依靠生態學理論的指導。重建生態系統,是一個綜合的過程,人文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曆史的資源是重建人類家園的一個重要來源,宗教文明則是這一重建活動中非常值得參考的對象,而佛教思想及其實踐則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複提供了重要資源。
佛教是在印度創出的宗教,在中國得到了光大。佛教的緣起論認爲,整個世界萬物處在“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彼此相互待緣爲條件的情況中,離開了任何一個條件,就不能生起萬物。如《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卷中描繪世界萬物與人類創生時說,“世界爾時,日月光明悉不出現。以其日月光不現故,星亦不現。星不現故,宿亦不現。宿不現故,亦不分別晝夜殊異。以其不分晝夜異故,年月日時,亦無差別,亦複不分男女形相。爾時有情,法爾自然。身光互照。”這是佛教描繪世界産生的混沌狀態,經中指出了日月光明與星宿男女的法爾自然的身光互照的緣起關系,以此來說明世界與人類創生一體之間的總體關系。經中又說,由于地水的關系,“爲人所食,資益諸根”, 于是衆生有情開始有了欲望,日月星宿開始出現,産生晝夜。諸根得到了資益,接著出現林藤、香稻、糠粃等等,百物待興,人類之間最終變成了競爭,于是整個世界開始墜落,出現了壞法與非法的情形。所以萬物雖然看似是可以分拆成單一的元素,但在整個世界上它應是爲一體的,各種事物之間不能相互分離,只有相互緣起之後,才能成爲其物。以人爲例,人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待緣而成,沒有這六根之緣,就不能稱之爲人。又“猶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諸賢,當知此身亦複如是。因筋骨,因皮膚,因肉血,纏裹于空,便生身名。諸賢,若內眼處壞者,外色便不爲光明所照,則無有念,眼識不得生。諸賢,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爲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諸賢,內眼處及色,眼識知外色,是屬色陰。若有覺是覺陰,若有想是想陰,若有思是思陰,若有識是識陰,如是觀陰合會。” 佛教把世界萬物稱爲“法”,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共生的,互相之間缺少誰都不可以,而各種元素的緣合,則産生了世界的萬物,故佛陀強調:“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
佛教對生命與和平表現了熱愛,強調要以仁愛之心來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是處在一個互相平等的過程。佛教的平等思想和熱愛生命的理論更是非常突出。佛教主張不殺生,並把它列入基本戒條之中。中國佛教水忏理論提到的叁障之中的業障,把殺業作爲所有業障中罪行最嚴重的惡業,因爲它直接涉及到生命的存在與環境的汙染,因此在水忏裏面,殺業這一惡行,被予以嚴厲的譴責。《慈悲水忏法》說:“第一殺害,如經所明,恕己可爲喻,勿殺勿行杖。雖複禽獸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若尋此衆生,無始以來,或是我父母兄弟六親眷屬,以業因緣輪回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報,不複相識。而今興害食噉其肉,傷慈之甚。是故佛言,設得余食,當如饑世,食子肉想,何況食噉此魚肉耶。又言,爲利殺衆生,以財網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號叫獄,故知殺害及以食噉,罪深河海,過重丘嶽。然某甲等無始以來不遇善友,皆爲此業,是故經言,殺害之罪,能令衆生墮于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虎豹豺狼鷹鹞等身,或受…
《佛教與生態環境保護刍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