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P4

  ..续本文上一页性论是本于所谓的“真常唯心”说,认为南宗仍认一心为真实不虚之本体者。正由于此,他们回避对“即心无所得者”或“悟无所得”这一顿悟法门的根本特点,作出正面的解释,甚至作出歪曲的解释。不容否认,南宗确实以心或性为本体,慧海就对此有一明确的论述,他说:“心者是总持之妙本,万法之洪源,亦名大智慧藏,无住涅槃,百千万名,尽心之异号耳。”然而,究竟如何来理解此心体,乃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有人一闻心体,就把它看成一个真实不虚的心,其实这正是一种妄见。所以慧海又说:“心无形相,非离言语,非不离言语,心常湛然,应用自在。祖师云: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这最后引“祖云”的说法,是非常关键的,若执心求心,是永远也进不了顿悟法门的。众所周知,南宗提唱“作用为性”,强调由体起用,离用无体。慧海在《诸方门人参问》中回答人问:“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何”问题时说:“作佛用是佛性,作贼用是贼性,作众生用是众生性,性无形相,随用立名。”这是最充分体现南宗“作用为性”说的一种表述。这也就是说,有了作用,才有性体,若无作用,体亦不见。神会尝说:“本自性清净,体不可得故。”慧海在回答关于“三身”问题时,最后也归纳说:“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无三身应用。何以故?为体性无相,从无住本而立,亦无无住本。”所以,若顿悟“本元自性清净”的“真如本性”,自可说是“即心无所得者”或“悟无所得”。南宗的“作用为性”说,一直遭到北宗和其他教派,乃至以后宋代理学家们的诟病或批判,最主要的罪名就是指责“作用为性”是以用为性,取消本体的实在。然如果我们从整个般若中观思想去理解和把握南宗的顿悟法门,那末,他们那种破除一切实在,证悟“无所得”,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理路的了。

  南宗从慧能起就一直以“无念为宗”,对于“无念”,《坛经》、《神会语录》中有许多详细的诠释,慧海在他的著作有也有大量的阐发。“无念”的中心意思是:“于念而不念”,“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坛经》)或者说:“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神会语录》)等等。慧海继承和发展了慧能神会的“无念”理论。他首先分析了“念”有“正”、“邪”之分,然后强调说:“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那末,什么是邪念,什么是正念呢?他说:“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接着,他对正念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说:“正念者,唯念菩提。”于是,有人追问道:“菩提可得否?”慧海答:“菩提不可得。”再追问道:“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慧海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慧海这里所谓的“正念”,其实就是通常所讲的“破执着”,就是般若中观的不着两边的中道观,就是大乘佛法诸法平等观。值得注意的是,慧海把这种“无念”的“正念”说,贯彻到了六度、八正道等各个方面,并把它归纳称之为“二性空”。人们一般说的“二性空”,指的是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大乘二空观,而慧海说的“二性空”则是专指不落对待边见的诸法无分别中道观。他说:“知二性空即是解脱,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亦名了邪正,亦名识体用。”慧海认为,大乘六波罗蜜名虽有六,都是随事方便而假立的,“至于妙理,无二无别”,因此,随行一波罗蜜,即能六度具足。这种思想在神会那里也有表达,他是以行般若波罗蜜为例来说明此理的。慧海则结合他的“二性空”说,以行檀波罗蜜为例来说明此理的。他甚至认为,“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而修檀波罗蜜的核心,则是要“布施却二性”。具体来讲,就是要“布施却善恶性,布施却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即得二性空。若得二性空时,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罗蜜,名万缘俱绝。”这种不落两边的“二性空”思想,在慧海著作中随处可见。如说:“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无得无无得,是名毕竟得”;“无空无无空,即名毕竟空”;“无定无无定,即名真如定”等等。

  通过“二性空”,慧海又把“无念”与“无心”连接了起来。他说:“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又说:“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由此可见,慧海是坚定的般若性空、中观八不中道的信奉者。这一立场还可从他对“佛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诠释中看到。他说:“不尽有为者,从初发心至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后至双林入般涅槃,于一切法中,悉皆不舍,即是不尽有为也。不住无为者,虽修无念,不以无念为证;虽修空,不以空为证;虽修菩提涅槃、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即是不住无为也。”因此,慧海十分深刻地揭示道:“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去来相。”因为,“心性本来清净。”

  我认为,从慧能到神会到道一、慧海、希运,乃至到五家禅的主要大师们,他们都是继承和坚持般若性空、中观八不中道立场的。上面我们曾提及,黄檗希运以“本来无以物”来诠释“佛性本清净”或“诸法本性空”的道理,实际上是把般若性空的理论,彻底贯彻于禅宗顿悟法门的一种表现。这里,我想再引两段希运的话,进一步来看看禅宗的这一立场。希运尝谓:“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又说:“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因此,究竟应当如何来把握和诠释禅宗南宗所说的“心”、“性”、“真心”、“佛性”、“真如”等概念的含义,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太虚大师小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