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P3

  ..续本文上一页大乘、最上乘,有何差别?答曰:言大乘者,如菩萨行檀波罗蜜,观三事体空,乃至六波罗蜜,亦复如此,故名大乘。最上乘者,但见本自性空寂,即知三事本来自性空,更不复起观,乃至六度亦然,是名最上乘。”而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设问和回答:“又云:大乘、最上乘,其义云何?答:大乘者是菩萨乘,最上乘者是佛乘。又问云:何修而得此乘?答:修菩萨乘者,即是大乘。证菩萨乘,更不起观,至无修处,湛然常寂,不增不减,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关于无情之物有无佛性的问题,是当时佛教各派之间争论得非常热闹的一个理论问题,在禅宗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天台宗湛然和禅宗中的牛头宗等都是主张佛性遍一切处,无情亦有佛性的,而神会则是坚决反对无情有性说的。在他《语录》中有这样一段问答:“牛头山袁禅师问:佛性遍一切处否?答曰:佛性遍一切有情,不遍一切无情。问曰:先辈大德皆言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今禅师何故言道,佛性独遍一切有情,不遍一切无情?答曰:岂将青青翠竹同于功德法身,岂将郁郁黄花等[于]般若之智?若青竹黄花同于法身般若者,如来于何经中说与青竹黄花授菩提记?若是将青竹黄花同于法身般若,此即外道说也。何以故?《涅槃经》云具有明文,无佛性者,所谓无情物是也。”大珠慧海对无情有性说同样持激烈的批判立场。在《诸方门人参问》中,有三处谈及这个问题,观点与神会完全一致。一则说:“马鸣祖师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应总吃法身也。如此之言,宁堪齿录。”又一则说:“讲华严志座主问: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师曰: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花而显相。非彼黄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烈按,此句《祖堂集》作:“翠竹还同应物不”)。座主会么?曰:不了此意。师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著翠竹,说黄花著黄花,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志礼谢而去。”再一则则态度更为明确,言词更为激烈:“讲华严座主问:禅师信无情是佛否?师曰:不信。若无情是佛者,活人应不如死人,死驴死狗,亦应胜于活人。经云,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戒定慧生,从三明六通生,从一切善法生。若说无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应作佛去。”

  据《曹溪大师传》载,慧能为大众初开法门时说,“我有法,无名无字、无眼无耳、无身无意、无言无示、无头无尾、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不去不来、非青黄赤白黑、非有非无、非因非果。”然后问众人:“此是何物?”正当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时,神会出来回答说:“此是佛之本源。”“本源者诸佛本性。”云云。然后慧能打了神会数下,命大众散去,只留下神会。到了晚上,慧能问神会道:“我打汝时,佛性受否?”答曰:“佛性无受。”慧能又问:“汝知痛否?”答曰:“知痛。”又问:“汝既知痛,云何道佛性无受?”神会答曰:“岂同木石。虽痛而心性不受。”慧能对神会的回答十分赞赏,称他“得真正受三昧。”神会由此“密受付嘱”。这是神会得法传承的重要记载,而讨论的问题则是关于妄身有受时,佛性(或心性)受不受,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妄身有受而佛性无受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禅宗始终坚持的不离烦恼而得菩提,不离生死而证涅槃的道理。这段记录在敦煌本《坛经》中完全没有,而在以后的各种《坛经》本子中虽都加进了这一段记述,然段落前后颠倒,有关痛不痛问题的问答也与佛性受不受的问题毫无关系,使原有的理论深意荡然无存。在神会《语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非常强调“烦恼与佛性,一时而有”的,也讨论了佛性受不受的问题。其中有一段记述:“扬州长史王怡问曰:佛性既在众生心中,若死去入地狱之时,其佛性为复入不入?答曰:身是妄身,造地狱业亦是妄造。问曰:既是妄造,其入者何入?答曰:入者妄入。问:既是妄入,性在何处?答曰:性不离妄。[问]:即应同入否?答:虽同入而无受。问:既不离妄,何故得有入无受?答曰:譬如梦中被打,为睡身不觉知,其佛性虽同入,而无所受。故知造罪是妄,地狱亦妄,二俱是妄受妄,妄自迷真,性元无受。”此处对于佛性无受的道理,讲得比《曹溪大师传》中更为深入明白。有意思的是,大珠慧海也碰到了同样的提问。《顿悟入道要门论》和《诸方门人参问》中分别都有讨论这个问题的记述。《参问》中比较简单:“曰:众生入地狱,佛性入否?师曰:如今正作恶时,更有善否?曰:无。师曰:众生入地狱,佛性亦如是。”《要门论》中的讨论则比此处详细得多,文曰:“问:受罪众生,有佛性否?答:亦同佛性。问: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问:正入之时,佛性复在何处?答:亦同入。问:既同入,正入时众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虽随众生同入,是众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问:既同入,因何不受?答:众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坏;佛性者是无相,无相者即是空性。是故真空之性,无有坏者。喻如有人于空积薪,薪自受坏,空不受坏也。空喻佛性,薪喻众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这里,慧海的具体论证方法与神会不尽相同,但他们的结论则是完全一致的。

  关于佛先法先的问题,也是人们常常提出的疑问。神会《语录》中有这样的记述:

  “洛阳县令徐锷问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未审佛先,未审法先,即禀何教而成道。若是法先者,法即是何人所说?答曰:若论文字,佛先法后,若论寂灭法中,法即先,佛后。又明经义,经云:诸佛之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佛禀何教,而成道者?经所说,众生有无法(师)智,有自然智,众生承自然智,任运修习,谓寂灭法,得成于佛。佛即遂将此法转教化众生,众生承佛教修习,得成正觉。”慧海的《要门论》中也有相同的问答记述:“问:只是佛之与法,为是佛在先,为是法在先。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说?若佛在先,承何教而成道?答: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后。问:因何佛法先后?答:若据寂灭法,是法先佛后;若据文字法,是佛先法后。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因寂灭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经云:诸佛所师,所为(谓)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广说十二部经,引化众生,众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即是佛先法后也。”两者的引经和结论完全相同。

  按禅宗顿悟法门的理论,必然可推出即身或当生成佛的结论,然慧能对此没有明确表述过。神会最早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语录》中记述了他回答中天竺国梵僧伽罗蜜多三藏弟子康智圆的一段问答:“智圆问:一切众生皆云修道,未审修道者一生得成佛道不?和尚答言:可得。又问:云何可得?答:如摩诃衍宗,恒沙业障,一念消除,性体无生,刹那成道,何况一生而不得耶?”慧海也有相同的观点,如他说:“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有一位源律师对他的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禅师每云,若悟道,现前身便解脱,无有是处。”慧海反问道:“有人一生作善,忽然偷物入手,即身是贼否?”源律师回答说:“故知是也。”慧海立即推论说:“如今了了见性,云何不得解脱!”源律师仍不服,说:“如今必不可,须经三大阿僧祗劫始得。”慧海问:“阿僧祗劫,还有数否?”源律师沉不住气了,厉声责问道:“将贼比解脱,道理得通否!”比喻总只是比喻,所以慧海回答说:“阇黎自不解道,不可障一切人解;自眼不开,嗔一切人见物。”慧海坚定捍卫顿悟法门不离此生、此身得成佛道的立场,发展了神会的思想。

  仅就以上所举几点,我们可以看到慧海与神会有不少相通之处,他们之间的理论联系,乃至洪州宗与荷泽宗之间的关系,似乎都值得重新检讨一番。

  Ⅴ 大珠慧海在《顿悟入道要门论》和《诸方门人参问》中,对禅宗顿悟法门的一些主要概念、修行方法和根本宗旨等,都有十分透彻的了悟,并引经据典从理论上对之做了相当细致和明晰的阐述,在不少方面发展了慧能、神会等人的思想,无怪乎受到马祖道一的赞赏。这里随举数例以见一般。

  “顿悟”是南宗的根本法门。“顿悟”要悟什么?按照《坛经》中的说法就是要“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坛经》中反复强调说:“若识本心,即是解脱”,“见自本性,即得出世”,而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人们熟知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何谓“本心”或“本性”?按《坛经》中反复阐明的意思,即指“本元自性清净”的“自心”“真如本性”。神会是使顿悟法门得以确立和发扬于世的一位功臣,他对顿悟法门做了广泛的发挥,仅对“顿悟”这一概念,就从十一个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了诠释。如说:“事须理智兼释,谓之顿悟”;“并不由阶渐,自然是顿悟义”;“即心无所得者为顿悟”;“不舍生死而入涅槃是顿悟”等等。以往人们对神会的这些诠释比较注意于“并不由阶渐”这一条,然慧海则不然,他更注重于“即心无所得者”这一条。他在回答“云何为顿悟”时就说:“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如何来理解和把握“即心无所得者为顿悟”或“悟者,悟无所得”呢?这只有从南宗所体现的整个般若中观思想中去理解和把握。不少禅宗思想的研究者,认为禅宗“识心见性”的心…

《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太虚大师小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