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P2

  ..续本文上一页理路禅风是有很大不同的。所幸者是敦煌文献的重现于世,其中留存了不少五家以前禅师们的文献资料,使我们得以对从慧能至五家分门以前的禅宗理路风格,做一番新的思考。敦煌文献中佛典最多,其间与禅宗有关的资料也不少,而且就现在看到的,已经过初步整理的部分,大致可以说,都是五家分门以前的禅宗文献。这方面,日本学者已有很多研究成果,有兴趣者可去找来一读。而在本节中,我只想结合《顿悟入道要门论》的论理风格,选几种能够揭示从慧能至五家分门以前禅宗理路风格某方面特点的文献,做一些分析。

  这几部文献就是:神会的《荷泽神会禅师语录》(《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等、摩诃衍的《顿悟大乘正理决》、佚名的《历代法宝记》和《诸经要抄》(今人拟名)等。从这几部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与《顿悟入道要门论》相同的理路风格,即都十分重视以征引经典来作为阐发禅理、确立顿悟法门之依据。这也就是说,与五家分门以后,各家主要以《坛经》为立论依据,提举祖师言行为参修公案的理路风格特点相比较,这一时期禅师们是十分重视经教的,他们不仅以经律论来传授佛教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名相,而且还十分注意禅宗所传顿悟法门在经律论上的根据(其中也有声称,依经不依论者)。相传达磨祖师所讲“理入”之法的要点之一为“藉教悟宗”,五家以后的顿门禅师大多把它归之于“渐修”一途,言不及之。然而,从慧能至五家分门以前的顿门禅师,却不乏广引经论、“藉教明宗”的雄辩家。

  我对这几部作品中的引经情况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按,仅限于明确标出经名者,那些虽引自经论,然未标明经名者,未计算在内)。慧海作品中引经的情况为:《金刚经》、《楞伽经》、《禅门经》、《涅槃经》、《法句经》、《佛名经》、《思益经》、《楞严经》、《维摩经》(《净名经》)、《华严经》、《遗教经》、《菩萨戒经》、《大律》、《起信论》等。

  神会语录中引及的经论有:《涅槃经》、《维摩经》、《金刚经》、《般若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文殊般若经》、《圣天王般若经》、《花严经》、《法华经》、《楞伽经》、《大智度论》等十一部经论。其中更编造了一个由菩提达摩至慧能,六代以《金刚经》说如来知见,传禅宗法脉的系统。

  摩诃衍是在当时吐蕃统治地区传播禅宗顿悟法门的一名禅师。大约在八世纪末,一批印度僧人向吐蕃王(赞普)进言说:“汉僧所教授顿悟法门,并非金口所说,请即停废。”为此,在吐蕃王的命令和主持下,展开了一场藏传佛教史上一次著名的汉僧顿悟法门与印度僧人次第修习之间的大论争。关于这次论争的结果,藏文布顿佛教史上的记载与汉文流传文献的记载不完全相同,此当另述。这里提及的《顿悟大乘正理决》,即是唯一保存下来的有关此次论争的汉文文献。此文献是摩诃衍请其信徒王锡整理成文的,内容记述摩诃衍奉吐蕃王之命,对印度僧人的责难和挑战一一作出辩驳和回答,其主题即在于证明禅宗顿悟法门为佛金口所说。因此,在这部文献中每回答一个问题,或论及一个题目,都要引经据典,也就不足为奇了。《顿悟大乘正理决》中引及的经论有:《大佛顶经》(《佛顶经》,即《大佛顶首楞严经》)、《金刚经》、《楞伽经》、《诸行无法经》、《金刚三昧经》、《涅槃经》、《思益经》、《大般若经》、《华严经》、《十地经》、《宝积经》、《入如来功德经》、《密严经》、《法华经》、《普超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等十六部佛经。此外,摩诃衍在一封上吐蕃王的奏文中历数了他在平时修习中所依的经典和他指导弟子们读诵的经典,他说:“摩诃衍所说,不依疏论,准大乘经文指示。摩诃衍所修习者,依《大般若》、《楞伽》、《思益》、《密严》、《金刚》、《维摩》、《大佛顶》、《花严》、《涅槃》、《宝积》、《普超三昧》等经,信受奉行。……亦曾于京中以上三处闻法,信受弟子约有五千余人。现令弟子沙弥,未能修禅,已教诵得《楞伽》一部,《维摩》一部,每日长诵。”(以上《顿悟大乘正理决》文转引自[法]戴密微著《吐蕃僧诤记》中译本,耿升译,1984年,甘肃人民出版社)

  《历代法宝记》是记述弘忍东山法门下另一支禅宗传法世系的文献。不过,它与记述北宗传法世系的文献——《楞伽师资记》(净觉编)和《传法宝记》(杜朏撰)不同。《历代法宝记》首先确认传弘忍衣钵的是慧能,承认他禅宗六祖的地位,然后再树立起另一个获得传法袈裟的弘忍弟子——智詵。该书编造的故事是,由于慧能未奉武则天之诏进京,而将传法袈裟送至皇宫内道场供养,以后智詵奉诏进京,一次在武则天前奏答称旨,武则天同意他回四川本寺,并将传法袈裟赐给了他。于是,智詵也获得了传承弘忍法席的合法地位,他传法给德纯寺处寂,处寂传净众寺无相(金和尚),无相传保唐寺无住,在四川形成了一支独具特色、很有影响的早期禅宗流派。从该系承认慧能六祖的地位,以“无忆、无念、莫忘”为宗旨(其中又以“无念”为中心),以及表彰神会的滑台定宗旨等,他们应当属于南宗。在这部文献中记载的无相、无住的说法,同样也大量引用经典,粗略统计有:《法句经》、《维摩经》、《金刚经》、《金刚三昧经》、《佛顶经》、《华严经》、《涅槃经》、《思益经》、《楞伽经》、《方广经》、《禅门经》、《起信论》等。在这部文献中,还记述了佛教传入中国的概况和禅宗正法成立及其传承的历史等问题,其中引用经典更为广泛。例如,一开始讲述明帝感梦,佛法东传情境时,一下子就列出了三十七部经论杂著,其中佛教经论有二十四部之多,如:《本行经》、《杂阿含经》、《普曜经》、《瑞应经》、《文殊师利涅

  经》、《清净法行经》、《无垢光转女身经》、《决定毗尼经》、《大佛顶经》、《金刚三昧经》、《法句经》、《佛藏经》、《璎珞经》、《花严经》、《大般若经》、《禅门经》、《涅槃经》、《楞伽经》、《思益经》、《法华经》、《维摩经》、《药师经》、《金刚般若经》、《付法藏经》等。(以上参看[日]柳田圣山著《初期の禅史(Ⅱ)——历代法宝记》,1976年,筑摩书房)

  最后要提一下的就是《诸经要抄》这部书。这部书是就传法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摘抄部分经论的有关内容,以备查检、引证之用。书中罗列的条目有:恶知识、善知识、假佛、真佛、法身礼、假三宝、真三宝、假戒、真戒、不净说法、净说法、有诤法、有为法等。所引经典有:《佛藏经》、《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般若心经》、《金刚三昧经》、《大般若经》、《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入佛境界经》、《楞伽经》、《思益经》、《涅槃经》、《法句经》、《诸法无行经》、《花严经》、《璎珞经》、《禅门经》、《大佛顶经》、《文殊行经》、《决定毗尼经》、《宝积经》等。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此书所引经典,与《历代法宝记》所引经典大部分相同,特别是其中的《金刚三昧经》、《禅门经》等都是禅宗常引用的疑伪经,又所引经文中有“见性成佛道”,“无上大乘”,“大乘顿教法门”等语句,可见这是一部与禅宗有密切关系的书,很可能是当时禅师门手边的常备书。(以上参看[日]篠原寿雄、田中良昭编《敦煌佛典と禅》,1976年,大东出版社)

  五家禅以后的禅宗文献中,都很喜欢突出六祖慧能不识文字这一点,作为强调禅宗不依经教,全凭心悟之有力证据。其实,不识字与不依经教不是一回事,不识字当然不能自己读经书,但不妨碍听别人读经书,请别人给他读经书。事实上,我们透过《坛经》、《曹溪大师传》等著作,至少可以看到,慧能曾听人或请人读过《金刚经》、《涅槃经》、《法华经》、《投陀经》等,而在他传道讲法中也直接引用过《金刚经》、《涅槃经》、《法华经》、《维摩经》(《净名经》)、《菩萨戒经》等经典。

  通过以上简单的罗列,我想从慧能至五家分门立户以前,禅宗大师是相当重视以经典来阐发禅宗宗旨的这一特点,当不应有所怀疑了。了解这一点,对纠正由五家禅以后所造成的一般人对禅宗的片面印象是大有好处的,对禅宗的未来发展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Ⅳ 上文已经说过,大珠慧海是马祖道一的门下,按照宗密的说法属于江西洪州宗,洪州禅与荷泽(神会)禅在总体上是相同的,但在一些禅师们的眼中,他们之间是存在着不少差异的。如裴休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叙》中称:“荷泽直指知见,江西一切皆真”,宗密则更细致地分析两者之间细微差异处。如他认为:“荷泽于空无相处指示知见,令人认得便觉自心,经生越世永无间断”,而“洪州虽云灵觉,但是标众生有之,如云皆有佛性之言,非的指示,指示则但云能言语等。”两者的差异是:“洪州云心体不可指示,但以能谚语等验之,知有佛性,是比量显也。荷泽直云心体能知,知即是心,约知以显心,是现量显也。洪州阙此。”(《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今读大珠慧海的《顿悟入道要门论》和《诸方门人参问》,我们却发现其中有不少与神会《语录》中相同或类似的内容和问答,洪州禅(至少是大珠慧海)与荷泽禅的关系,似乎还直得进一步加以研究。例如:

  慧能以来,禅宗均以佛法中之“最上乘”自许,标榜其高于一般教派所称的“三乘”。《坛经》中,尝有慧能答智常问“四乘法义”,曰:“见闻读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行俱备,一切无杂,且离法相,作无所得,是最上乘。”(敦煌本)到了神会那里,他不再泛泛谈此四乘法义,而是重点来判分“最上乘”与“大乘”的差别。《神会语录》中有这样一段问答:“礼部侍郎苏晋问:云何是大乘,何者是最上乘?答曰:菩萨即大乘,佛即最上乘。问曰:…

《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太虚大师小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