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
赖永海
昔日释氏振法鼓于天竺,夫子扬德音于华夏,两个思想巨匠,在东方两个文明古国的宗教、文化史上,都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两汉之际,佛法东渐,东方两大文化系统之间开始了一场历时久远、影响宏阔的文化大交融。
佛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影响之巨大和深刻,以至于人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诸如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不能置佛教于不顾;当然,佛教自传人中国之日起,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结果,则是东传之佛教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大题目,非一篇文章所能胜任。这里拟从一个侧面,即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探讨一下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天人合一”论与“真如本体”论
中国先秦思想文化自孔子起出现一重大转折,如果说,孔子之前的思想界所强调的是对于“天”、“帝”的信仰,那么,自孔子起,就开始把视野转向现实世界,把眼光转向人。从现存的文献资料看,夏商周三代,是“天”“神”之世纪。其时之“天”,不仅是自然界众神之首,而且是社会政治道德的立法者,它虽“无声无臭”(《诗·大雅》),并不一定被人格化,但宇宙之秩序,万物之生长,乃至世间王朝之更替,军国之大事,一听于“天命”。当时之所谓“圣人”者,唯“顺天命”而已!“天命不佑,行矣哉
”(《易经·无妄》)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人”的发现,他罕言“性与天道”而注重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而把眼光转向现实人生的思想倾向,在当时确实具有振聋发聩之作用。之后,思想界的视角为之一变——对人事的探求代替了对天道的信仰。
当然,人类思想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新旧思想的交替,也不像“利剑斩束丝”那样一刀两断,说孔子发现了“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从“天“向”人”的转变,是否意味着孔子已经抛弃了“天”,或者说已经打倒了“天”呢
——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之思想内容和思维模式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值得人们认真对待。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是先从孑L子谈起。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中的一个环节,孔子思想开始从天道向人事的转变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如果过分夸大这种转变,甚至认为孑孔已经抛弃或打倒“天”,孔学已经完全没有天命观念和宗教色彩,而是一种纯粹的人生哲学,那显然是违背历史实际的,也不符合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们知道,与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中国的远古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宗教文化。作为夏、商、周三代统治思想的“天神”观念,就是远古农业文明和游牧民族原始宗教的继续和发展。这种“天神”观念虽经春秋时期“怨天”、“骂天”等思想的冲击而逐渐有所动摇,但人类历史上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思想积淀,并非一朝一夕或个别思想家就能轻易冲刷得掉,实际上,不但孔子没有完全抛弃或打倒“天”,整个古代思想史,都没有完全抛弃“天”这个外壳,都是在这个既“无声无臭”又至高无上的“天”之下去谈论和探讨各种问题,特别是人事问题——尽管因时代的不同,或称之为“天命”,或名之曰“天道”,或冠之以“天理”,但核心都是在“究天人之际”,探讨如何“顺乎天而应乎人”。换句话说,整个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在相当程度上都是在探讨“天”、“人”关系问题,都是在“天人合一”这个基本框架内谈道德、做文章——一言以蔽之,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大、最基本的思维模式——请看事实:
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但翻开《论语》,孔子之语及“天”者,为数不少,诸如“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论语·季氏》)“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从这些话看,说孔子已经完全抛弃“天”,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孔子所以对“天道”谈得比较少,而更注重于人事,是因为天道太玄远深奥,不敢妄加揣测,还是人事更为实际一些,故孑L子宁可谈生,不去谈死,宁可事人,不去事鬼。这样去看待孔子的思想,也许比较切合实际一些。
孔子之后,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特别是儒家哲学,基本上是沿着孔子开辟的道路前进的。与孔子稍有不同的是,孔子因“天道”玄远而罕言之,而孑L子后学则往往以“天道”制约“人道”,以“人道”上达“天道”为终的,这一点,作为孔学嫡传之思孟学派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庸》就明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把“道”之本原归诸“天”,认为只要体认、扩充“天”之德性,便“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孟子则直接把“天道”与人的“心性”连结起来。倡“天道”、“心性”一贯之说。春秋战国时期号称诸子百家,但对后世之学术思想影响最大者,当推思孟学派,特别是该学派之天人一贯思想。
汉代大儒,首推董仲舒。董仲舒学说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感应”,而“天人感应”的思想基础则是“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李唐一代,儒、佛、道三教并行,作为传统学术的儒家哲学,素以柳、刘为代表。柳宗元、刘禹锡的哲学思想虽与思孟一系的思想稍有歧义、而更接近于荀子,倡“天与人交相胜”(刘禹锡:《天论》),主张天人各有其职分、功能,但从总体上说,仍不出“天人关系”之大框架,仍不否认天人有其相类、相通之处;至宋代“新儒学”,其思想核心仍然是天与人的相互关系问题。宋儒千言万语,无非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其所谓“天理”,亦即传统儒学之“天道”。就思维特点说,宋儒走的是一条把天道伦理化和把伦理天道化的道路。他们“句句言天之道,却句句指圣人身上家当。“继善成性”,即是“元亨利贞”,本非天人之别。”(《宋元学案·濂溪学案》)宋明理学虽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但对张子《西铭》之“乾坤父母”、”民胞物与”思想却众口一词,倍加称赞。究其缘由,即是因为此说最能体现“天人一体”的思想。当然,由于受佛学的影响,理学之“天道”已经与传统之“天道”不尽相同,这一点详论于后,此不赘。
总之,中国传统哲学自孔孟而宋明理学,就其思想内容说,都是一种政治、伦理哲学——以往的学者也都如是说。实际上,这种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只对了一半——因为它没有说明这种政治、伦理哲学的特定的思维模式,把构筑这种哲学的理论框架给忽略了,或者说,把这种哲学之源头给抛弃了。其实,儒家所重之伦理,所谈之心性,其源头一直在“天”,在“天道”,是“天道”演化之产物。这里,人们碰到一个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即中国传统哲学是否具有宗教的性质,或者说是否带有宗教色彩的问题。有人说:中国传统哲学较诸西方或印度古代思想言,其特点之一是不具宗教的性质,不带宗教色彩。私下以为这种说法只是在特定意义上才是对的,也就是说,就相对于西方的中世纪哲学与神学完全融为一体言,相对于古代印度哲学还未从宗教中分化出来言,中国古代哲学与它们是有所区别的。但是,就具有宗教性质言,就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言,中国传统哲学在与宗教关系问题上与西方或印度古代没有什么原则的区别,所以使人产生中国古代哲学非宗教倾向的错觉,主要是由这样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作为中国古代至上神的“天”,不像古代印度或西方的“大梵”或“上帝”那样被本体化或人格化,而是被伦理化。但是,如果说作为人格化至上神的“上帝”是宗教,而作为伦理化至上神的“天”则是非宗教,那么,如何看待近现代以来西方“上帝”的伦理化倾向
难道以伦理化了的“上帝”为最高道德原则的基督教也变成非宗教
——而在古代中国,“天”则一直是世间政治、伦理的最高立法者,“天道”则一直是“人道”、“人性”之本原——除非有人能够对此提出较有说服力的否定性论据;第二则是研究方法问题,亦即人们对古代哲学思维模式的把握往往只顾及作为“后半截”的“人事”、“伦理”或者政治,而抛弃了作为本源的“天”或“天道”——而中国古代之圣贤名哲实际上一直是在“天”或“天道”的框架里谈道德、做文章,一直是在“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下去阐发他们的学术思想。这里丝毫没有把中国传统哲学往宗教推的意思,只是以史实为根据,对以往拦腰砍去“天道”的研究方法提出一点异议,至于目的,则在于说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特别是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主流的儒家哲学,始终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问题,尽管自儒学的创始人孔子起已开始把着眼点转向“人”、“人道”,但作为“人道”“人性”本原或出发点的“天”、“天道”,直到宋明理学也没有完全抛弃,甚至可以这么说,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史,都没有也不可能完成打倒“天”的任务——因为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说,以小农经济为依托的古代社会,是永远离不开“天”的,当然不可能去打倒“天”——只有这样去看待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才是历史的、辩证的态度。
谈过中国哲学传统的思维模式之后,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佛教采取怎样一种思维形式。
从历史的观点看,佛教的思想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思想不同,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又有差别。原始佛教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是从“缘起”的角度去反对传统婆罗门教的“大梵”本体思想;部派佛教从原始佛教的反对一切本体、实体,逐渐产生出一个带有一定实体性质、类似中国古代灵魂…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