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发了菩提心、如来藏和佛性诸说,尤其是后两者,更是大乘佛教心性论的基本内容。
一、菩提心
菩提,一般指断绝世间烦恼成就涅槃的智慧。菩提心是指求无上菩提的心,是一切诸佛的种子。大乘佛教认为,众生如果发菩提心,努力修持,就能速成无上菩提。由此大乘佛教十分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认为发菩提心是信仰佛教、修持实践的始点,只有发菩提心,才能成就菩提,获得正果。
值得注意的是,大乘佛教对菩提心的体性的说法,如《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1《入真言门住心品》云:“佛言,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注释:《大正藏》第18卷,1页中、下。]又云:“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净故。”[注释:同上书,1页下。]这就是说,如实知自心,就是菩提。自心的本性是清净的,是自性清净心。如实知自心,即如实知自性清净心,就是菩提。由此,自心,自性清净也就是菩提心,心即菩提,菩提即心。这样把菩提心归结为自心,就逻辑地肯定了一切众生本有清净菩提心。中国佛教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法藏(643-712)在评论小乘佛教时说“于此教中,除佛一人,余一切众生,皆不说有大菩提性。”[注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2,《大正藏》第45 卷,485页下。]“大菩提性”,相当于佛性,也即菩提心性。小乘佛教认为除佛以外,其余一切众生都无菩提心性,大乘佛教则视菩提心为众生本心,主张一切众生皆有菩提心。在心性本净论上,这是大乘佛教区别于部派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
二、如来藏
如来藏是“如来”和“藏”的复合词。“如来”是“如”实法而“来”,即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的意思。“藏”是胎(儿)藏,是借用哺乳动物先在母胎里孕育之意。如来藏的意思是说,如来之所以成为如来,是因为原来就在胎里孕育着,后来功德圆满,而成就为如来。也就是说,如来藏是指,于一切众生的烦恼身中,隐藏着的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是成就如来人格的可能基础。如来藏也称如来藏心,是众生超越地本来平等具有的成佛可能——自性清净心、真实心。
首开印度大乘佛教如来藏思想的代表性经典是《大方等如来藏经》、《佛说不增不减经》和《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这三部经继承部派佛教的心性本净思想,并吸收有关大乘佛教经典的学说,阐释了如来藏的构造、性质和功能等学说。
《大方等如来藏经》依据《华严经•性起品》的佛智周遍圆满和法身遍在思想,强调一切众生都为“如来”所摄,都有如来的胎儿(如来藏)。经称佛言:“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注释:《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正藏》第16卷,457页中、下。]这段话有三层意思:(1)如来藏是具有如来的智、眼、身的真实存在,是带有形体的存在,且是“德相备足”的存在;(2)如来藏虽在诸种烦恼中,但不会被染污;(3)如来藏是常住不变的。
《佛说不增不减经》主要说明众生与佛是“一界”这一“甚深义”:“此甚深义乃是如来智慧境界,亦是如来心所行处。……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注释:同上书,467页上。]这是说,所谓甚为深邃的义理(“甚深义”)是诸佛如来的智慧才能察知的最高真理,按照这种真理,众生、如来藏和法身三者是不异的,是同为“一界”的。经中也以自性清净心,客尘烦恼所染的“不可思议法”来论证三者同一说。值得注意的是,法身是果位,此经通过如来藏说而把众生和法身等同起来,强化了众生必能成就佛果的意识。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继承《华严经》的“三界唯心”观念,宣扬人人都有如来藏心。又吸取《法华经》的三乘归于一乘的思想,暗示包括断绝了善根,缺乏成佛条件的“一阐提”(icchantika)人在内的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都可以成佛。此经对如来藏作了充分的论述。文中就如来藏作了定义性的界说:“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为如来藏。”[注释:《大正藏》第12卷,221页下。]又展开说:
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注释:同上书,222页中。]
“上烦恼”,指强盛的根本烦恼。意思是说,如来藏既是自性清净,又不离烦恼,为烦恼所染,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如来境界。心与烦恼互不相触,怎么会有染心?然又由于有烦恼,为烦恼所染而有染心,既是自性清净心,又有染污,这其间的道理是难以理解的,只有如来智慧才能了知。这些话的实质是: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思想的密意,即隐藏的旨意是指的“如来藏心”,亦即众生烦恼身中存在有如来藏心。经文强调这是理解清净心又有染污的意义的奥秘所在。
此经还设《空义隐覆真实章》,强调运用如来藏智来了知如来藏,即了知自性清净心。文说:“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注释:《大正藏》第12卷,221页下。],“有二种如来藏空智”[注释:《大正藏》第12卷,221页下。]。用空智对如来藏进行观察,把如来藏分为两种:(1)“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注释:《大正藏》第12卷,221页下。]意思是说,如来藏是超越烦恼,不同于烦恼的,即使生起烦恼,如来藏智也能把它断除,也就是于如来藏中烦恼为空,是为空如来藏。(2)“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注释:《大正藏》第12卷,221页下。]这是说,如来藏永远不脱离也不异于佛法,具有佛的各种功德,从这方面看,又是不空如来藏。综合如来藏的“空”与“不空”两层意义,就为众生的修行成佛提供根据和途径。由此同经《法身章》还把如来藏分为“所缠”与“出缠”两类,前者指被烦恼所缠缚的状态,包含空与不空二如来藏,后者指断除烦恼缠缚的状态。后来,那烂陀寺僧人坚慧撰《法界无差别论》和《究竟一乘宝性论》,大力发挥般若空智和如来藏关系的学说,提出以如来藏借助于般若空智来成就功德,作为佛教实践的基本方法,还以菩提心代表如来藏,这都对后来佛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上述经典所论如来藏,都不是从心的实体而是从心的本性、本质角度立论,肯定如来藏的清净性、不变性和功德性,虽为客尘所染,但又是与一切烦恼对立的。这是在部派佛教的“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自性清净心是众生成佛的内因,肯定众生都有成佛的胎藏,把成佛的因由定位为如来藏,即归结为众生之心的本性,从而更突出人类心的本质的纯洁性,和人类实现更高理想人格(佛)的现实可能性。这是对部派佛教心性本净说的重大发展。
三、佛性
随着如来藏思想的流行,印度大乘佛教又出现《涅槃经》,把如来藏与佛的本质统一起来,强调两者的一致性,称为“佛性”,以阐扬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及超越根据。《涅槃经》和上述阐发如来藏思想的三部经典同属如来藏系统,三部经典的如来藏观念系从自性清净心发展而来,而《涅槃经》则把如来藏发展为佛性观念。[注释:《涅槃经》最早使用“佛性”一词。东晋时佛驮跋陀罗译出的《大方等如来藏经》载:“除灭烦恼,显现佛性”(《大正藏》第16卷,457页下),有“佛性”一语,但同经梵文本此语为Prakrti,是本性、自性的意思,而不是佛性。]涅槃经类中,最重要的是《大般涅槃经》(《北本涅槃经》),此经“以至极妙有为指南,常住佛性为宗致”[注释:《大般涅槃经集解》卷1《序经题•智秀序》,《大正藏》第37卷,379页中。],着重阐述佛性问题,即众生成佛的先天性根据和原动力问题。本经前分[注释:经文共二万五千颂,前分四千颂,后分二万多颂。40卷本《大般涅槃经》的前10卷相当于前分,11卷至40卷为后分。]用如来藏说明佛性,后分则对佛性的说法有了变化,把佛性归之于“法性”、“胜义空”,反映出对如来藏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下面以《大般涅槃经》为中心,简要介绍佛性的字义、涵义、类别、特性、普遍性以及见性诸问题。
佛性与如来藏意义相通,但“佛性”系译自“佛界”。“界”,据《阿毗达磨俱舍论》解说:“法种族义是界义。……界声表种类义。”[注释:《阿毗达磨俱舍论》卷1,《大正藏》第29卷,5页上。]又,《瑜伽师地论》载:“问:“何等是界义?”答:“因义,种子义,本性义,种性(姓)义,微细义,住持义,是界义。””[注释:《瑜伽师地论》卷56,《大正藏》第30卷,610页上。]总起来说,“界”有种类、种族、种性的意义,又有因素、要素、种子、根基、基础的意义,还有本性的意义。佛界含有二义:一是佛的法性,即佛的体性;二是佛的因,即佛的因性。也就是说佛性原指佛的体性和因性两方面的意义。随着佛教的发展,“界”义也不断变化,“佛界”、“佛性”义也不断被引申,涵义更为丰富,以致佛性在不同派别、不同经典中又有种种异名:第一义空、胜义空、智慧、中道、涅槃、法性、真如、实际、般若、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八识、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昧、法界等。这些…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