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心性論思想概述▪P3

  ..續本文上一頁發了菩提心、如來藏和佛性諸說,尤其是後兩者,更是大乘佛教心性論的基本內容。

   一、菩提心

   菩提,一般指斷絕世間煩惱成就涅槃的智慧。菩提心是指求無上菩提的心,是一切諸佛的種子。大乘佛教認爲,衆生如果發菩提心,努力修持,就能速成無上菩提。由此大乘佛教十分強調發菩提心的重要性,認爲發菩提心是信仰佛教、修持實踐的始點,只有發菩提心,才能成就菩提,獲得正果。

   值得注意的是,大乘佛教對菩提心的體性的說法,如《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1《入真言門住心品》雲:“佛言,菩提心爲因,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注釋:《大正藏》第18卷,1頁中、下。]又雲:“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淨故。”[注釋:同上書,1頁下。]這就是說,如實知自心,就是菩提。自心的本性是清淨的,是自性清淨心。如實知自心,即如實知自性清淨心,就是菩提。由此,自心,自性清淨也就是菩提心,心即菩提,菩提即心。這樣把菩提心歸結爲自心,就邏輯地肯定了一切衆生本有清淨菩提心。中國佛教華嚴宗實際創始人法藏(643-712)在評論小乘佛教時說“于此教中,除佛一人,余一切衆生,皆不說有大菩提性。”[注釋:《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2,《大正藏》第45 卷,485頁下。]“大菩提性”,相當于佛性,也即菩提心性。小乘佛教認爲除佛以外,其余一切衆生都無菩提心性,大乘佛教則視菩提心爲衆生本心,主張一切衆生皆有菩提心。在心性本淨論上,這是大乘佛教區別于部派佛教的一個重要思想。

   二、如來藏

   如來藏是“如來”和“藏”的複合詞。“如來”是“如”實法而“來”,即由真理而來(如實而來)而成正覺的意思。“藏”是胎(兒)藏,是借用哺乳動物先在母胎裏孕育之意。如來藏的意思是說,如來之所以成爲如來,是因爲原來就在胎裏孕育著,後來功德圓滿,而成就爲如來。也就是說,如來藏是指,于一切衆生的煩惱身中,隱藏著的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是成就如來人格的可能基礎。如來藏也稱如來藏心,是衆生超越地本來平等具有的成佛可能——自性清淨心、真實心。

   首開印度大乘佛教如來藏思想的代表性經典是《大方等如來藏經》、《佛說不增不減經》和《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叁部經繼承部派佛教的心性本淨思想,並吸收有關大乘佛教經典的學說,闡釋了如來藏的構造、性質和功能等學說。

   《大方等如來藏經》依據《華嚴經•性起品》的佛智周遍圓滿和法身遍在思想,強調一切衆生都爲“如來”所攝,都有如來的胎兒(如來藏)。經稱佛言:“我以佛眼觀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俨然不動。善男子,一切衆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一切衆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注釋:《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藏》第16卷,457頁中、下。]這段話有叁層意思:(1)如來藏是具有如來的智、眼、身的真實存在,是帶有形體的存在,且是“德相備足”的存在;(2)如來藏雖在諸種煩惱中,但不會被染汙;(3)如來藏是常住不變的。

   《佛說不增不減經》主要說明衆生與佛是“一界”這一“甚深義”:“此甚深義乃是如來智慧境界,亦是如來心所行處。……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谛,第一義谛者即是衆生界,衆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注釋:同上書,467頁上。]這是說,所謂甚爲深邃的義理(“甚深義”)是諸佛如來的智慧才能察知的最高真理,按照這種真理,衆生、如來藏和法身叁者是不異的,是同爲“一界”的。經中也以自性清淨心,客塵煩惱所染的“不可思議法”來論證叁者同一說。值得注意的是,法身是果位,此經通過如來藏說而把衆生和法身等同起來,強化了衆生必能成就佛果的意識。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繼承《華嚴經》的“叁界唯心”觀念,宣揚人人都有如來藏心。又吸取《法華經》的叁乘歸于一乘的思想,暗示包括斷絕了善根,缺乏成佛條件的“一闡提”(icchantika)人在內的一切衆生,都有如來藏,都可以成佛。此經對如來藏作了充分的論述。文中就如來藏作了定義性的界說:“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爲如來藏。”[注釋:《大正藏》第12卷,221頁下。]又展開說:

   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煩惱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注釋:同上書,222頁中。]

   “上煩惱”,指強盛的根本煩惱。意思是說,如來藏既是自性清淨,又不離煩惱,爲煩惱所染,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如來境界。心與煩惱互不相觸,怎麼會有染心?然又由于有煩惱,爲煩惱所染而有染心,既是自性清淨心,又有染汙,這其間的道理是難以理解的,只有如來智慧才能了知。這些話的實質是:所謂“心性本淨,客塵所染”思想的密意,即隱藏的旨意是指的“如來藏心”,亦即衆生煩惱身中存在有如來藏心。經文強調這是理解清淨心又有染汙的意義的奧秘所在。

   此經還設《空義隱覆真實章》,強調運用如來藏智來了知如來藏,即了知自性清淨心。文說:“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注釋:《大正藏》第12卷,221頁下。],“有二種如來藏空智”[注釋:《大正藏》第12卷,221頁下。]。用空智對如來藏進行觀察,把如來藏分爲兩種:(1)“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注釋:《大正藏》第12卷,221頁下。]意思是說,如來藏是超越煩惱,不同于煩惱的,即使生起煩惱,如來藏智也能把它斷除,也就是于如來藏中煩惱爲空,是爲空如來藏。(2)“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注釋:《大正藏》第12卷,221頁下。]這是說,如來藏永遠不脫離也不異于佛法,具有佛的各種功德,從這方面看,又是不空如來藏。綜合如來藏的“空”與“不空”兩層意義,就爲衆生的修行成佛提供根據和途徑。由此同經《法身章》還把如來藏分爲“所纏”與“出纏”兩類,前者指被煩惱所纏縛的狀態,包含空與不空二如來藏,後者指斷除煩惱纏縛的狀態。後來,那爛陀寺僧人堅慧撰《法界無差別論》和《究竟一乘寶性論》,大力發揮般若空智和如來藏關系的學說,提出以如來藏借助于般若空智來成就功德,作爲佛教實踐的基本方法,還以菩提心代表如來藏,這都對後來佛教思想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

   總之,上述經典所論如來藏,都不是從心的實體而是從心的本性、本質角度立論,肯定如來藏的清淨性、不變性和功德性,雖爲客塵所染,但又是與一切煩惱對立的。這是在部派佛教的“心性本淨,客塵所染”的思想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自性清淨心是衆生成佛的內因,肯定衆生都有成佛的胎藏,把成佛的因由定位爲如來藏,即歸結爲衆生之心的本性,從而更突出人類心的本質的純潔性,和人類實現更高理想人格(佛)的現實可能性。這是對部派佛教心性本淨說的重大發展。

   叁、佛性

   隨著如來藏思想的流行,印度大乘佛教又出現《涅槃經》,把如來藏與佛的本質統一起來,強調兩者的一致性,稱爲“佛性”,以闡揚衆生成佛的可能性及超越根據。《涅槃經》和上述闡發如來藏思想的叁部經典同屬如來藏系統,叁部經典的如來藏觀念系從自性清淨心發展而來,而《涅槃經》則把如來藏發展爲佛性觀念。[注釋:《涅槃經》最早使用“佛性”一詞。東晉時佛馱跋陀羅譯出的《大方等如來藏經》載:“除滅煩惱,顯現佛性”(《大正藏》第16卷,457頁下),有“佛性”一語,但同經梵文本此語爲Prakrti,是本性、自性的意思,而不是佛性。]涅槃經類中,最重要的是《大般涅槃經》(《北本涅槃經》),此經“以至極妙有爲指南,常住佛性爲宗致”[注釋:《大般涅槃經集解》卷1《序經題•智秀序》,《大正藏》第37卷,379頁中。],著重闡述佛性問題,即衆生成佛的先天性根據和原動力問題。本經前分[注釋:經文共二萬五千頌,前分四千頌,後分二萬多頌。40卷本《大般涅槃經》的前10卷相當于前分,11卷至40卷爲後分。]用如來藏說明佛性,後分則對佛性的說法有了變化,把佛性歸之于“法性”、“勝義空”,反映出對如來藏觀念的繼承與發展。下面以《大般涅槃經》爲中心,簡要介紹佛性的字義、涵義、類別、特性、普遍性以及見性諸問題。

   佛性與如來藏意義相通,但“佛性”系譯自“佛界”。“界”,據《阿毗達磨俱舍論》解說:“法種族義是界義。……界聲表種類義。”[注釋:《阿毗達磨俱舍論》卷1,《大正藏》第29卷,5頁上。]又,《瑜伽師地論》載:“問:“何等是界義?”答:“因義,種子義,本性義,種性(姓)義,微細義,住持義,是界義。””[注釋:《瑜伽師地論》卷56,《大正藏》第30卷,610頁上。]總起來說,“界”有種類、種族、種性的意義,又有因素、要素、種子、根基、基礎的意義,還有本性的意義。佛界含有二義:一是佛的法性,即佛的體性;二是佛的因,即佛的因性。也就是說佛性原指佛的體性和因性兩方面的意義。隨著佛教的發展,“界”義也不斷變化,“佛界”、“佛性”義也不斷被引申,涵義更爲豐富,以致佛性在不同派別、不同經典中又有種種異名:第一義空、勝義空、智慧、中道、涅槃、法性、真如、實際、般若、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八識、首楞嚴叁昧、師子吼叁昧、法界等。這些…

《印度佛教心性論思想概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宗與念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