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同名稱所指示的意義並不完全相同,但都和佛性或基本相等,或相通,或在某種意義上相合,而成爲或被認爲是佛性的異名。
從如此衆多的佛性異名中,也可見佛性的繁雜的內涵。若就不同異名的意義側重點加以歸納的話,似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1)清淨心性。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側重于這層涵義。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既排除煩惱染心,又含有成佛的功德。
(2)萬物體性。如《大般涅槃經•師子吼品》就把“佛性”說成“法性”。法性是指包含衆生在內的一切萬物的本性,而這本性與佛性又是吻合的,從這方面說,法性就是佛性;或者說一切事物爲佛法所攝,從這方面說,佛性即萬物體性。把佛性等同于法性,也就把佛性的意義擴展了。
(3)真實本體。“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顯真如。”[注釋:《佛性論》卷1,《大正藏》第31卷,787頁中。]“人法二空”,是指一切事物的真實本相,也就是上面所講的“法性”。“真如”,是遍布于宇宙萬物的真實本體。也這是說,佛性是通過一切事物實相“空性”所顯現的真實本體,是超越主客、能所二元存在的真如境界。佛性與“空性”,與“真如”是相通、相等的,由此也可說佛性就真實本體。
(4)空性智慧。“第一義空名爲智慧。……智者見空及與不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爲佛性。”[注釋:《師子吼品》,《大般涅槃經》卷27,《大正藏》第12卷,523頁中。]這是和《般若經》的思想相溝通,把了解空性的般若智慧也包括在佛性之中,視智慧爲佛性。又,“中道”是遠離空不空二邊的中正境界,也是最高真理。以中道爲佛性,也就是把中道這一最高真理與佛性等同起來。可見佛性就衆生主體的品性結構來說,既包含有功德,又包含有智慧性,還包含有真理性。
(5)殊勝禅定。《大般涅般經》卷27稱,“首楞嚴叁昧”有五種名[注釋:詳見《大正藏》第12卷,524頁下。],其中一種名爲佛性,認爲佛性即首楞嚴叁昧。首楞嚴叁昧是梵文音譯。“首楞”,意思是一切畢竟;“嚴”,意思是堅;“叁昧”是指心安住于一境的寂靜狀態。首楞嚴叁昧不是修持到“九地”的菩薩,更不是衆生所能達到的禅定,而是只有諸佛和修持進入“十地”的菩薩才能達到禅定。由于這種禅定能堅固地攝持諸法,分別各種禅定的深淺,一切魔惱都不能破壞,因此也名爲佛性。由此又可見,佛性具有境界的意義,也有工夫的意義。
(6)佛果境界。佛性中功德的顯現,空性智慧的證知,就是一種成就佛果的境界,由此又可以說,見佛性就是得涅槃。《大般涅槃經》卷27《師子吼品》雲:“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中道,中道者即名爲佛,佛者名爲涅槃。”[注釋:同上書,524頁中。]這是說,佛性與第一義空、中道、佛、涅槃實質上是無差別的,了見佛性就是成就佛果的涅槃境界。
從上可知,佛性是個多義詞,它通過不同稱謂表現出心性、本性、本體、智慧、真理、工夫、境界等多重意義。在大乘佛教,尤其是中國佛教的成佛理論中,佛性實是一個基礎性、關鍵性的概念。
與佛性的多重涵義密切相關,印度大乘佛教還把佛性分爲不同種類,如《大般涅槃經》卷27說:
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緣;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果者,即是無上大般涅槃。[注釋:《大正藏》第12卷,524頁上。]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指果位上所得的覺智。這是把佛性分爲四類:因佛性,即以十二因緣爲佛性,這是因中說果,認爲十二因緣中含有成佛的因緣要素。因因佛性,指智慧。十二因緣是佛因,還需要智慧觀照、悟解,觀因緣的智慧是因位之因,佛因之因。果佛性,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佛的無上菩提,是前觀智所生而在果位上所得的智慧、覺智。果果佛性,指無上大般涅槃。涅槃是依無上菩提的覺證而得的果之果,是果位上的果,它與因因佛性(智慧)相對應,稱果果佛性。後來《佛性論》也詳盡闡述佛性的體相,把佛性分爲叁種:一是:“住自性性”,衆生生來本具的佛性;二是“引出性”,爲經過修行所引生、顯現的佛性;叁是“至得性”,達到佛果始所具有的佛性。上述分類都著重于從因與果兩方面論述,並把佛性看成爲動態的修持、顯現的過程,強調要認識佛性,不斷修習,以使佛性逐步顯現,從而成就佛身(法身)。
佛性是佛所獨有,還有一切衆生所共有?是一切從生普遍具有,還是部分衆生具有?這個佛性的普遍性問題,是佛性理論中最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在大小乘佛教之間、大乘佛教內部一直存在著分歧,但就整個佛教的主流思想而言,是肯定一切衆生都有佛性的。
一般地說,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認爲:衆生修行的最高果位是阿羅漢,自然也就沒有論及佛性的問題。但據《佛性論》卷1稱,諸部派佛教對佛性的有無已持不同的看法,分別說部認爲衆生具有佛性,說一切有部等部派則認爲衆生沒有先天的“性得佛性”,而有後天依修行而得的“修得佛性”,並進而把衆生分爲叁類:定無佛性、不定有無和定有佛性。[注釋:詳見《大正藏》第31卷,787頁下。]
大乘佛教闡述佛性思想的最重要經典《大般涅槃經》,繼承“一切衆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的主張,進而衍成“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學說。如前所述,此經非一時而出,其前後二分,闡說如來常住、衆生皆有佛性的主旨雖然相同,但是具體解說卻有差異。
《大般涅槃經》從反對印度種姓製度出發,主張任何種姓的人都可以加入佛教,也都具有相同的佛性。此經前分認爲,衆生的種姓雖有不同,但從佛性看來,是平等的、相同的,同屬“佛界”範圍,肯定了一切衆生都有“如來藏”,也就是肯定衆生皆有佛性,不過它又作了一個限製,即“一闡提”人應當除外:“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除一闡提。”[注釋:《大正藏》第12卷,404頁下。]所謂“一闡提”是指斷除善根,世欲深重,不信甚至毀謗佛教的人,這種人不能成佛,自然也沒有佛性。實際上“一闡提”是指社會上和小乘佛教中反對大乘佛教的人,此經認爲這些人是沒有佛性的。
《大般涅槃經》後對佛性的說法發生了變化。如對于佛性,不再固不定期在“佛界”的範圍,也不再常以有形體的“如來藏”比喻佛性,而是把佛性說成“法性”、“勝義空”,即把佛性視爲包括衆生在內的一切事物的本性,又把了解空性的智慧也納入佛性意義之中。這就擴大了佛性的涵義和範圍。同時,以有形的“如來藏”比喻佛性,實難與有些派別主張有形的“神我”說劃清界限,後分的這種說法也是力求分清這種界限的一種努力。《大般涅槃經》後分強調:“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佛法衆僧無有差別。”[注釋:同上書,487頁上。]對于“一闡提”,後分說:“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注釋:同上書,524頁下。]這是說一闡提能在果位上獲得覺智,也即能成就爲佛。後分還就一闡提之所以能夠成佛,展開論證說:
善男子,一闡提者亦不決定。若決定者,是一闡提終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不決定是故能得,如汝所言佛性不斷。雲何一闡提斷善根者?善男子,善根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佛性非內非外,以是義故佛性不斷;複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佛性非有漏非無漏,是故不斷;複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若是斷者,則應還得;若不還得,則名不斷;若斷已得,名一闡提。[注釋:《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大般涅槃經》卷22,《大正藏》第12卷,493頁下~494頁上。]
意思是說,一闡提並非是決然不能成佛,而是雖斷善根但沒有斷佛性的“不決定”者,因此有可能成佛。“善根”是指産生一切善法的根本,有內外、有漏無漏、常無常之分,而佛性不同,它是超越內外、有漏無漏、常無常的,所以是不斷的。這是吸收般若中觀的思維來闡釋佛性,視佛性爲中道,是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的,是不斷的。一闡提既然不斷佛性,當然也就能成佛了。這是把佛性描述爲超越對立、分別的“中道”存在,或“第一義空”,從而爲一闡提也具有佛性、也能成佛提供論據。
《大般涅槃經》後分還認爲,一闡提人雖斷了善根,但卻能斷而複得,經文雲:“一闡提者複有二種:一者利根,二者中根。利根之人于現在世能得善根,中根之人後世則得。”[注釋:《梵行品》,《大般涅槃經》卷20,《大正藏》第12卷,482頁中。]這是說,一闡提的斷根是相對而言的,是能在現世或後世再得的。這與前分謂一闡提斷滅一切諸善根本,不能複生的說法不同。它也是一闡提能夠成佛的又一理論支柱。
《佛性論》繼承《大般涅槃經》後分的說法,也認爲“一切衆生,皆悉本有清淨佛性。若永不得般涅槃者,無有是處,是故佛性決定本有,離有離無故”[注釋:《佛性論》卷1,《大正藏》第31卷,788頁下。又,關于《佛性論》的作者,學界有不同的看法,此處不論。]。這是說,不僅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而且是佛性本有。其所以如此,是因爲佛性“離有離無”。這裏也同樣強調佛性是超越于有和無的,既不可執其有,也不可執其無。所謂佛性“本有”,也並不是與“無”相對的“有”,而是指衆生本來具有的成佛潛能,是說衆生都有成佛的屬性、可能性。
關于了見佛性的問題,《大般涅槃經》也作了論述。前分卷8《如來性品》雲:“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常爲無量煩惱所覆,是故衆生不能得見。”[注釋:《大正藏》第12卷,648頁中。]強調衆…
《印度佛教心性論思想概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