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伏贪瞋痴。所以,懂得自觉、自悟,才能自我进步。
自觉是一条趋向自我解脱的道路,自己一句「我会了」、「我懂了」、「我明白了」,比别人的千言万语教导我,还要管用;反之,如果自己不求觉悟,光靠别人,就如《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咎不在导;我如良医,应病与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又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执相而求,终是离道愈远;唯有自觉,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天真佛,才能发掘自己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因此,希望今后所有佛光会员大众,大家都能用自觉心来升华自我,平时要发心听经闻法,要自我思想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进而「解行并重」的精进修行,透过「修所成慧」的实修来体证自我的觉悟,如此才能圆满自己。
第二、用本土化发展佛教
随著时代进步,在信息发达、交通便利的带动下,整个世界的大环境正朝向全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地球村」的时代已俨然成形。然而在此同时,「本土化」的议题却从来不曾在人类的历史舞台上消失过,最近台湾的政治圈便对此展开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其实,在佛教里,天堂也分三十三天,也有三界之别,所谓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甚至佛的国土也有东方与西方之不同。在现实人生里,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种族的不同,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各种不同当中,彼此最怕的就是被侵略、被征服,不但国土不容侵略,文化更不希望被征服。
记得过去我在世界各地云游弘法,有一次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讲演。会后有一位约翰·麦克雷教授跟我说:「你来美国弘法可以,但是不能老是拿中华文化来压迫美国人,开口闭口都是中华文化,好象是来征服美国文化的。」当时我听了心中就有一个觉悟:我应该要尊重别人的文化,我们来只是为了奉献、服务,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养诸佛菩萨一样。所以对于不同的国家、文化,大家要互相尊重,要容许不同的存在,就如东方琉璃净土有琉璃净土的特色,西方极乐世界有极乐世界的殊胜,甚至山林佛教有山林佛教的风格,人间佛教有人间佛教的性向。能够「异中求同,同中存异」,世界才会多彩多姿。
回想当初佛教从印度传到东土,印度比丘到中国来大多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建寺庙的责任则让给中国比丘去做,所以才有现在的中国佛教。假如当时印度的迦叶摩腾、竺法兰等人,不融入当地的文化,不培养当地的弟子,哪里会有现在中国佛教的特色呢?甚至当初达摩祖师东来,将大法传给慧可,为什么?只为了本土化。所以,佛光山在多年前,我把住持之位传给心平法师继承,心平法师是台湾人,这也是本土化的落实。
所谓「本土化」,我所提倡的本土化是奉献的、是友好的、是融和的、是增加的,不是排斥的,不是否决的。例如,过去我看一般华人在美国参加国庆日游行时,虽然他们都已移民美国,取得美国公民的身分,但是他们的心中并未认定美国是他们的国家,所谓「人在曹营心在汉」,所以我就鼓励佛光会员在游行时,高喊口号「我是美国人」,因为我们来到别人的国家,既然身在美国、生活在美国,就不希望一直把自己当成「中国人」,做人家的「国中之国」。
当然,文化是可以互相交流的,但是将心比心,如果我们把立场互换,自然也不希望在中华民国里还有「美利坚合众国」,或是「大日本帝国」的存在。所以现代的新移民,不管走到哪里,要有「落地生根」的思想,要本土化,要融入当地,不能老是在别人的国家里还要「国中有国」地发展自己。
因此,对于过去华人走到世界任何地方,不管做事或是传教,都要强调「发扬中华文化」,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欧洲有欧洲的文化,美洲有美洲的文化,澳洲有澳洲的文化,我们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用中华文化与当地的文化融和交流,不要用我们的文化去侵略别人的文化。所以每个国家、种族,都要本土化,乃至今后的佛教,大家来自于世界各地,也一定要发扬本土化。
佛教的传播,虽然其根本教义是不容改变的,甚至戒律也有它的坚持,但是佛教传到中国、日本、韩国,就是北传佛教;传到斯里兰卡、缅甸、锡兰、泰国,即成南传佛教;传到新疆、西藏、蒙古,就是藏传佛教。这是因为气候、地理、风俗、民情不同,所以要随顺世间。如同天主教的丁松筠神父曾经对我说:「如果你生长在西方,可能会当神父;如果我生长在东方,也可能会去作和尚。」这也是受到当地的地理、文化、教育、民俗、风情等影响所致,就如出产木材之地,人民使用的桌椅等家俱,必定大都是木制的;出产石头之地,则多数是石材用物。此乃「就地取材」,是受环境影响的关系,不是好或不好的问题。
现在讲到用「本土化」来发展佛教,因为佛教不是用来做为一个国家侵略他人文化的工具,而是要同体共生,共同发展,共存共荣。所以佛光会奉行人间佛教,只要在人间,都要发展当地的佛教。就等于美国有五十一州,除了有中央法制外,另外各州有各州的州法;中国三十六行省,也有自治区、特区、少数民族区。因此我们传播佛教的人,传承期要尽量发心落实本土,在很多的不同中,如米穀果蔬都有不同的品种,让佛教在各地也有不同的特色,除了根本教义不变以外,都应该随顺当地风俗民情的需要,容许和歌颂他们的存在。
今年(二○○四)三月,国际佛光会与大陆佛教界携手合办的「海峡两岸以及中华佛教音乐展演会」,由两岸汉传、藏传、南传佛教,八大名寺百余位僧人在台湾国父纪念馆、美国洛杉矶柯达剧院、加拿大英女皇剧院联合演出佛教梵呗,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但是在一起各有梵音嘹亮,才更加美妙。
也就是说,佛教虽有大乘、小乘、南传、北传、藏传等不同,彼此各有特色。特色不要改变;甚至各自的语言、唱腔不同,服装颜色也不同。尽管不同,但是在同一个佛教下发展,唯有「本土化」才能更深耕,才能更扩大,才能更发展。
有监于此,二○○一年四月十九日在南非约堡杉腾饭店会议中心举行「国际佛光会第三届第一次理事会议」时,我曾在会中提出「四化」的主张,即:「佛法人间化」、「生活书香化」、「僧信平等化」、「寺院本土化」。所谓「寺院本土化」,就是凡佛光山的信徒和佛光会的会员,在世界共创的数百间寺院道场与弘法事业,不为某一人所有,此乃大家的共财;然而佛光人有一心愿,即在二十年、三十年之间,将使世界各地的寺院予以「本土化」。
当时我告诉大家,假如现在佛光山海外的分别院,西来寺是由美籍的出家人当住持,南天寺、中天寺由澳洲籍的出家人当住持,南华寺由非洲籍的出家人当住持,其它的各个地方都是由当地的人住持;如果佛光山现在把佛教发展到这个程度,那将是一个怎么样的盛况呢?
所以我希望从现在起,二十年到五十年间,让我们辅导当地本土的出家人来负责本土的道场,如此佛法必定能更加快速的发展。尤其目前在佛光山佛学院受教育的学生,各国弟子都有,未来希望更扩大种族的吸收,使其都能成为佛光人,将来组织寺院,发展佛光普照,使佛法真正流传于三千世界。我想,这也是最好的「行佛」之实践。
第三、用新事业增广净财
人生在世,必须要有正当的事业,透过勤奋经营,使得衣食丰足,生活安定,然后才能从事种种的善事,此即所谓「衣食足,然后礼乐兴」也。
衣食住行不但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件,即使成了觉行圆满的佛陀,也离不开衣食住行的生活。因此,修学佛法不一定要以穷苦为清高,佛教鼓励在家信众可以聚财营生,可以拥有正当的资用生活,甚至可以荣华富贵。如《大宝积经》说「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只要「平直正求」,而且有了财富以后要「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
意思是说,在家营生,要积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业与正命,如《杂阿含经》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或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等,都是佛教所认可的经济营生。
佛教所谓的「正业」,是指正当的职业;「正命」,就是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什物,远离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正常而合理的经济生活是生存的基本要素,举凡不会危害社会大众的士农工商等职业,佛教认为都可以从事。佛教主张应该存财于百姓,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强盛,佛教有了净财也才能兴隆,因此合理的经济生活是佛教所认可的。
然而遗憾的是,过去一些弘法的大德法师们,常常用出家人的修行标准来要求在家信众。譬如谈到金钱,就说:「黄金是毒蛇,好可怕哦!」谈到夫妻,则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讲到儿女,都是一群讨债鬼;论及世间,凡事都是苦空无常。这种度化的方式可以说完全悖离人性,不契合众生的根机,难怪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一听到要他信仰佛教,莫不避之唯恐不及。
其实,过去一般人都以为佛教讲四大皆空,应该只重视精神生活,而不重视物质生活。但是根据《阿弥陀经》之说,极乐世界不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而且黄金铺地,宫殿楼阁皆为七宝所成,另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四边阶道,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等宝合成,所有菩萨莫不宝冠顶戴,璎珞披身,可以说极尽庄严堂皇,富贵无比。
不过,长久以来有一点令人疑惑不解的是,许多佛教徒轻视当前的福乐财富,而把希望寄托在琉璃净土或极乐世界;今生贫穷不要紧,只愿未来能生到他方世界,享受福乐财富。因此不少佛教徒以苦行为修行,以…
《自觉与行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