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伏貪瞋癡。所以,懂得自覺、自悟,才能自我進步。
自覺是一條趨向自我解脫的道路,自己一句「我會了」、「我懂了」、「我明白了」,比別人的千言萬語教導我,還要管用;反之,如果自己不求覺悟,光靠別人,就如《遺教經》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汝若不行,咎不在導;我如良醫,應病與藥,汝若不服,過不在醫。」又如《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執相而求,終是離道愈遠;唯有自覺,才能找到自己內心的天真佛,才能發掘自己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因此,希望今後所有佛光會員大衆,大家都能用自覺心來升華自我,平時要發心聽經聞法,要自我思想來「聞所成慧」、「思所成慧」,進而「解行並重」的精進修行,透過「修所成慧」的實修來體證自我的覺悟,如此才能圓滿自己。
第二、用本土化發展佛教
隨著時代進步,在信息發達、交通便利的帶動下,整個世界的大環境正朝向全球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地球村」的時代已俨然成形。然而在此同時,「本土化」的議題卻從來不曾在人類的曆史舞臺上消失過,最近臺灣的政治圈便對此展開廣泛而熱烈的討論。
其實,在佛教裏,天堂也分叁十叁天,也有叁界之別,所謂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甚至佛的國土也有東方與西方之不同。在現實人生裏,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種族的不同,這是不爭的事實,而在各種不同當中,彼此最怕的就是被侵略、被征服,不但國土不容侵略,文化更不希望被征服。
記得過去我在世界各地雲遊弘法,有一次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講演。會後有一位約翰·麥克雷教授跟我說:「你來美國弘法可以,但是不能老是拿中華文化來壓迫美國人,開口閉口都是中華文化,好象是來征服美國文化的。」當時我聽了心中就有一個覺悟:我應該要尊重別人的文化,我們來只是爲了奉獻、服務,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養諸佛菩薩一樣。所以對于不同的國家、文化,大家要互相尊重,要容許不同的存在,就如東方琉璃淨土有琉璃淨土的特色,西方極樂世界有極樂世界的殊勝,甚至山林佛教有山林佛教的風格,人間佛教有人間佛教的性向。能夠「異中求同,同中存異」,世界才會多彩多姿。
回想當初佛教從印度傳到東土,印度比丘到中國來大多從事翻譯經典的工作,建寺廟的責任則讓給中國比丘去做,所以才有現在的中國佛教。假如當時印度的迦葉摩騰、竺法蘭等人,不融入當地的文化,不培養當地的弟子,哪裏會有現在中國佛教的特色呢?甚至當初達摩祖師東來,將大法傳給慧可,爲什麼?只爲了本土化。所以,佛光山在多年前,我把住持之位傳給心平法師繼承,心平法師是臺灣人,這也是本土化的落實。
所謂「本土化」,我所提倡的本土化是奉獻的、是友好的、是融和的、是增加的,不是排斥的,不是否決的。例如,過去我看一般華人在美國參加國慶日遊行時,雖然他們都已移民美國,取得美國公民的身分,但是他們的心中並未認定美國是他們的國家,所謂「人在曹營心在漢」,所以我就鼓勵佛光會員在遊行時,高喊口號「我是美國人」,因爲我們來到別人的國家,既然身在美國、生活在美國,就不希望一直把自己當成「中國人」,做人家的「國中之國」。
當然,文化是可以互相交流的,但是將心比心,如果我們把立場互換,自然也不希望在中華民國裏還有「美利堅合衆國」,或是「大日本帝國」的存在。所以現代的新移民,不管走到哪裏,要有「落地生根」的思想,要本土化,要融入當地,不能老是在別人的國家裏還要「國中有國」地發展自己。
因此,對于過去華人走到世界任何地方,不管做事或是傳教,都要強調「發揚中華文化」,這句話是不對的!因爲歐洲有歐洲的文化,美洲有美洲的文化,澳洲有澳洲的文化,我們應該尊重當地的文化,用中華文化與當地的文化融和交流,不要用我們的文化去侵略別人的文化。所以每個國家、種族,都要本土化,乃至今後的佛教,大家來自于世界各地,也一定要發揚本土化。
佛教的傳播,雖然其根本教義是不容改變的,甚至戒律也有它的堅持,但是佛教傳到中國、日本、韓國,就是北傳佛教;傳到斯裏蘭卡、緬甸、錫蘭、泰國,即成南傳佛教;傳到新疆、西藏、蒙古,就是藏傳佛教。這是因爲氣候、地理、風俗、民情不同,所以要隨順世間。如同天主教的丁松筠神父曾經對我說:「如果你生長在西方,可能會當神父;如果我生長在東方,也可能會去作和尚。」這也是受到當地的地理、文化、教育、民俗、風情等影響所致,就如出産木材之地,人民使用的桌椅等家俱,必定大都是木製的;出産石頭之地,則多數是石材用物。此乃「就地取材」,是受環境影響的關系,不是好或不好的問題。
現在講到用「本土化」來發展佛教,因爲佛教不是用來做爲一個國家侵略他人文化的工具,而是要同體共生,共同發展,共存共榮。所以佛光會奉行人間佛教,只要在人間,都要發展當地的佛教。就等于美國有五十一州,除了有中央法製外,另外各州有各州的州法;中國叁十六行省,也有自治區、特區、少數民族區。因此我們傳播佛教的人,傳承期要盡量發心落實本土,在很多的不同中,如米穀果蔬都有不同的品種,讓佛教在各地也有不同的特色,除了根本教義不變以外,都應該隨順當地風俗民情的需要,容許和歌頌他們的存在。
今年(二○○四)叁月,國際佛光會與大陸佛教界攜手合辦的「海峽兩岸以及中華佛教音樂展演會」,由兩岸漢傳、藏傳、南傳佛教,八大名寺百余位僧人在臺灣國父紀念館、美國洛杉矶柯達劇院、加拿大英女皇劇院聯合演出佛教梵呗,大家雖然來自不同地方,但是在一起各有梵音嘹亮,才更加美妙。
也就是說,佛教雖有大乘、小乘、南傳、北傳、藏傳等不同,彼此各有特色。特色不要改變;甚至各自的語言、唱腔不同,服裝顔色也不同。盡管不同,但是在同一個佛教下發展,唯有「本土化」才能更深耕,才能更擴大,才能更發展。
有監于此,二○○一年四月十九日在南非約堡杉騰飯店會議中心舉行「國際佛光會第叁屆第一次理事會議」時,我曾在會中提出「四化」的主張,即:「佛法人間化」、「生活書香化」、「僧信平等化」、「寺院本土化」。所謂「寺院本土化」,就是凡佛光山的信徒和佛光會的會員,在世界共創的數百間寺院道場與弘法事業,不爲某一人所有,此乃大家的共財;然而佛光人有一心願,即在二十年、叁十年之間,將使世界各地的寺院予以「本土化」。
當時我告訴大家,假如現在佛光山海外的分別院,西來寺是由美籍的出家人當住持,南天寺、中天寺由澳洲籍的出家人當住持,南華寺由非洲籍的出家人當住持,其它的各個地方都是由當地的人住持;如果佛光山現在把佛教發展到這個程度,那將是一個怎麼樣的盛況呢?
所以我希望從現在起,二十年到五十年間,讓我們輔導當地本土的出家人來負責本土的道場,如此佛法必定能更加快速的發展。尤其目前在佛光山佛學院受教育的學生,各國弟子都有,未來希望更擴大種族的吸收,使其都能成爲佛光人,將來組織寺院,發展佛光普照,使佛法真正流傳于叁千世界。我想,這也是最好的「行佛」之實踐。
第叁、用新事業增廣淨財
人生在世,必須要有正當的事業,透過勤奮經營,使得衣食豐足,生活安定,然後才能從事種種的善事,此即所謂「衣食足,然後禮樂興」也。
衣食住行不但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件,即使成了覺行圓滿的佛陀,也離不開衣食住行的生活。因此,修學佛法不一定要以窮苦爲清高,佛教鼓勵在家信衆可以聚財營生,可以擁有正當的資用生活,甚至可以榮華富貴。如《大寶積經》說「在家菩薩如法集聚錢財,非不如法」,只要「平直正求」,而且有了財富以後要「給事父母妻子,給施親友、眷屬、知識,然後施法」。
意思是說,在家營生,要積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業與正命,如《雜阿含經》說:「營生之業者,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將本求利,勤勞賺取,無論是農牧收成,或是經商貿易、企業經營、投資生息所得等等,都是佛教所認可的經濟營生。
佛教所謂的「正業」,是指正當的職業;「正命」,就是正當的經濟生活和謀生方式。據《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如法追求衣服、飲食,乃至什物,遠離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正常而合理的經濟生活是生存的基本要素,舉凡不會危害社會大衆的士農工商等職業,佛教認爲都可以從事。佛教主張應該存財于百姓,百姓富足了,國家才能強盛,佛教有了淨財也才能興隆,因此合理的經濟生活是佛教所認可的。
然而遺憾的是,過去一些弘法的大德法師們,常常用出家人的修行標准來要求在家信衆。譬如談到金錢,就說:「黃金是毒蛇,好可怕哦!」談到夫妻,則是「不是冤家不聚頭」;講到兒女,都是一群討債鬼;論及世間,凡事都是苦空無常。這種度化的方式可以說完全悖離人性,不契合衆生的根機,難怪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一聽到要他信仰佛教,莫不避之唯恐不及。
其實,過去一般人都以爲佛教講四大皆空,應該只重視精神生活,而不重視物質生活。但是根據《阿彌陀經》之說,極樂世界不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而且黃金鋪地,宮殿樓閣皆爲七寶所成,另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四邊階道,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等寶合成,所有菩薩莫不寶冠頂戴,璎珞披身,可以說極盡莊嚴堂皇,富貴無比。
不過,長久以來有一點令人疑惑不解的是,許多佛教徒輕視當前的福樂財富,而把希望寄托在琉璃淨土或極樂世界;今生貧窮不要緊,只願未來能生到他方世界,享受福樂財富。因此不少佛教徒以苦行爲修行,以…
《自覺與行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