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智慧的修证,智慧有助于行善获得更高的福德23。
8.对一种文化体系的结构进行解析,不但要走进去,而且还要走出来;不但要摸清其构造,而且要对渗透在这种构造的各个层面的思想内涵进行清理。
以上我们采取从外到里、层层深入的方式对中国观音文化的结构进行了解析。现在,我们再走出这种层层封锁的结构,从思想内涵方面对中国观音文化这种流传广泛的宗教文化现象进行解析。
前两年,台湾学者黄天中先生首先提出“观音思想”的命题,并试图将其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接轨,这是很有创见性的。在他的努力下,1995年召开了第一届观音思想与现代管理学术讨论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黄先生现为美国阿姆斯壮大学校长,在该校成立了观音思想与现代管理研究所,继续从事观音思想的研究24 。在此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思考一下“观音思想”一词是否可以成立。若能够成立,那到底什么才叫做观音思想。我认为,观音思想的提法未尝不可,关键是它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台湾学者创造了“观音思想”的名词,但却没有对观音思想的内在体系进行严谨而细致的整理和说明。
观音思想深藏于观音文化的结构之中。走出这个结构就是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摆脱既定模式的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对这种文化结构所蕴涵的丰富滋养进行准确的清理。
观音思想有一个内在的体系,它体现了中国观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解释中国观音文化结构和中国观音信仰长期而广泛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对观音思想进行清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样一个线索,即观音思想始终是围绕大乘佛教的“般若波罗蜜”而展开的。因为,观音思想是从全部观音信仰中抽象出来的,而观音信仰的全部内容都是建构在“般若波罗蜜”的基础之上,以“般若波罗蜜”为最基本的架构。“般若波罗蜜”就是证悟佛教最高的智慧,从而获得终极的解脱。这种最高的智慧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识途径。依据这种认识方法,宇宙万物可以划分为“性”和“相”两个方面。性就是事物的内部本性;相就是事物的外部相状。性是空,相是有。所以叫性空假有,真空妙有。由性空的哲学思想可以引申出“无住”的人生理论;由假有的哲学思想可以引申出“方便”的处世准则。无住则超脱尘俗,清净自在;方便则入世度生,庄严国土。这是贯穿所有大乘佛教理论体系的一根红线。承托观音思想的也正是这个“般若波罗蜜”。因为,无论是观音在因地为求证般若圣智所进行的修行,还是证悟圣智之后的果地观音所具备的智慧和品格以及观音在救度众生时所持的原则、给予众生的利乐、启示,还有众生效法观音的修行、崇拜观音的品格、纪念观音的显化、奉行观音的教诲等,都是在“般若波罗蜜”这一过程中实施的。
9.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25。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持、自他两利、内外同学。所谓愿行并举,就是既要首先发大愿,又要随之切切实实地行。有愿必行,行愿一致。所谓福慧双修,就是既证悟般若智慧,体验万事万物的性空与假有,又要在纯哲学的思辩之外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广种善根,积累福德。所谓戒定兼持,就是既规范身之外在行为,又修炼心之内在境界,达到身心的和谐安稳。所谓自他两利,就是既利他,又自利。即以利他而达到自利,以自利的目标为动力而行利他之事。因为自利永远只能通过利他才能实现。所谓内外同学,就是既修学内学即佛学,又修学外学,即佛教以外的学问。佛教把内学外学总结为五明,内明即佛学,其他四明即声明(语言学)、工巧明(工艺、技术等)、医方明(医学药物学)、因明(逻辑)为外学。
二是来自果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果地阶段的品格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慈悲与智慧的统一、观性与观音的统一、出世与入世的统一、神圣与世俗的统一、威严与慈祥的统一。所谓慈悲与智慧的统一,就是通常所说的“悲智双运”,这是果地观音最根本的品格。观性与观音的统一是指以般若的认识方法观察万事万物的内部自性和万事万物的外部相状(“音”即属于事物的相)。这与佛教将宇宙一切事物分为“性”和“相”两个方面是一致的。也正是因为有这两种观法的统一,所以,观音又名观自在。出世与入世的统一是上述观性和观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在实践上的必然表现。观性而得万法为空的体证,从而不住于世间的一切而有出世无为的思想;观相而得万法假有依然存在的体证,从而不住于涅P解脱而有入世度生的思想。两者的结合就是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行为。神圣与世俗的统一是指观音内在的超俗品格同外在的世俗表现形象相结合,于是,一位高不可攀的神明成为生活在芸芸众生当中的普通人,观音的亲切性、可靠性由此大增。威严与慈祥的统一是指观音为救度桀骜不驯的众生而呈现威严之相,为救度善良众生而呈现慈祥之相。前者如父性的爱,后者如母性的爱,二者都是慈悲的象征。
三是来自观音救世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深入人间、救济社会,也就是观音与众生发生关系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清净无作与无所不作的统一、无缘慈悲与有缘乃感的统一、现世安乐与来世善果的统一、启迪真谛与尊重俗谛的统一、诚心敬拜与悉心效法的统一。其中清净无作与无所不作的统一是从观音与众生的接触方面来看的。清净无作也称“无作妙力”,指观音所具有的清净自在和不生不灭的法身以及这种法身的妙用。无所不作指这种无作妙力不是高居庙堂之上,也不是远遁于彼岸之境,而是用于茫茫尘世,于是,纯一清净的法身与万千随机应现的化身相结合;无所执著、无所分别的清净之心与洞察秋毫、明辨是非相结合,如此,无作便成了无所不作,清净自在就成了应机随缘。无缘慈悲与有缘乃感的统一是从众生与观音的沟通方面来看的。无缘慈悲是指观音的慈悲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有缘乃感是指众生感受观音的慈悲却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正如佛教所说的,佛法如大海只度有缘人。现世安乐与来世善果的统一是从观音对众生的救度方面来看的。意思是说,观音不但重视众生来世之福报,而且重视众生今世之安乐。启迪真谛与尊重俗谛的统一是从观音对众生的教化方面来看的。真谛是与平常人的认识相反的一种认识方法,其认识对象是佛教所说的宇宙实相。悟到这样的实相,则可获得最高境界的解脱。坚持真谛的认识方法,不但可以培养众生超俗的品格,而且能够最终使众生获得最高的解脱。俗谛则是与平常人的认识相一致的认识方法,其认识的对象是万事万物的外相,即一种假有的存在。有俗谛这种认识方法,那么,不但可以随顺世间众生的各种根机和各种环境,因机施教,而且可以引导众生行善积福,作一切可作之事。诚心敬拜与悉心效法的统一是从众生对观音的回应方面来看的。即众生对观音不但要敬仰,还要效法,如印光法师所说,“以观音之心为心,以观音之事为事”,见贤思齐,效法观音,这才是观世音菩萨法门积极意义之所在。
注 释
① 关于“观音文化”的提法,最早见于吴立民《观音菩萨传·序》,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版。
② 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③ 温金玉《观音菩萨》,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10月。
④ 如: 南怀谨等《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上海佛学书局,1992年5月;
罗伟国《话说观音》,上海书店,1992年6月;
徐静波《观音菩萨考述》,载《观音菩萨全书》,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年8月;
郭绍林《论唐代的观音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3月;
王惠民《敦煌写本〈水月观音经〉的研究》,《敦煌研究》92年第3期;
佛日《观音圆通法门释》,《法音》92年第10期;
孙秋云《谈我国民间的观音信仰》,《文史知识》,91年第4期;
段友文《观音信仰成因论》,《山西师大学报》98年第2期;
⑤ 杨曾文《观音信仰的传入与流行》,《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3期。
⑥ 于君方《观音灵验故事》,《中华佛学学报》第11期;于君方还著有《观音的女性形象》、《 观音在正统经典中的形象》、《观音信仰与中国文化》等。
⑦ 孙修身、孙晓岗《从观音造型谈佛教的中国化》,《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
⑧ 郑秉谦《东方维纳斯的诞生:“观音变”初探》,《东方丛刊》98年第1期。
⑨ 参见拙作《儒道思想对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影响》,《中国佛学》创刊号。
⑩ 参见拙作《中国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载《宗教哲学》1998年第1期。
⑾ 参见拙作《观音文化简论》,《人文杂志》1997年第1期。
⑿ 关于印度佛教对于观音身世的说明,参见拙作《中印佛教观音身世信仰的主要内容和区别》, 《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4期。
⒀ 参见拙作《观音信仰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华夏文化》1996年第4期。
⒁ 参见拙作《观世音菩萨法门略释》,载《五台山研究》1997年第3期。
⒂ 《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
⒃ 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⒄ 此外还有《白衣大士神咒》,《消伏毒害陀罗尼》等。《大正藏》第18、19、20、21 各册中收有大量观音咒语,并介绍了各种咒语的功能和受持方法以及印契等。台湾林光明先生 近有《大藏全咒新编》共18卷出版,其中大量为观音咒。
⒅ 参见严耀中《天台宗二种净土崇拜论》,载《东南文化》1998年增刊1。
⒆ 参见《释门正统》卷3。
⒇ 参见《佛祖统记》卷26。
21 《观世音100零签精解》前言,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1991年1月版。
22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大正藏》卷10。
23 参见拙作《法华经与古代南亚和东亚的观音信仰》,载《东南文化》98年第3期。
24 台湾莲花文教基金会于1995年秋发起并主持召开了“第一届观音思想与现代管理学术研讨 会”,提出“观音思想与企业管理”,“观音思想与生活管理”,“观音思想与生涯管理”等 研究领域。
25 参见拙作《观音思想的组成、架构与主要特点》,《宗教哲学》1997年第1期。
《中国观音文化基本结构解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