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一、如来禅的提出及其涵义之演变

  自从禅宗六祖惠能之禅流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以来,禅似乎成了惠能一家的专用名词。禅理、禅趣、禅味、禅机,以及祖师禅、分灯禅,说的都是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然而,当我们回视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禅其实内涵丰富,名目繁多。在中国,随着佛法的东渐,印度佛教的大、小乘禅在汉代就已传入,并在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渗透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禅,乃至最终出现了以禅命宗的佛教宗派“禅宗”。即使是禅宗,除了惠能南宗之外,也还有神秀北宗等其他众多的派系。因此,要全面理解禅,特别是中国禅,就有必要了解惠能禅宗之外的其他各种禅。即使是谈惠能南宗禅,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把它放到禅的中国化的背景下,在与其他禅的比较中来加以认识,也有助于对它根本精神的把握,因为惠能禅毕竟是中国禅的一支,尽管它是非常突出、非常典型、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支。在印度,有外道禅和佛教禅,佛教禅中又有小乘禅和大乘禅,大、小乘禅中又可各分出许多不同的种类。印度禅传入中国,并进而传至日本,便又有了所谓的中国禅和日本禅。

  中国禅来源于印度禅,又不同于印度禅。中国禅的许多术语、方法和内容,都来源于印度禅,但它们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下,都有了很大的演变和发展。有些禅的术语完全被赋予了新的涵义,还有一些则完全是中国的创造。前者如“如来禅”,后者如“祖师禅”。至于禅宗,那也是佛教中国化特有的产物,在印度是根本没有禅宗的。

  中国禅作为中国佛教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中国禅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如来禅,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何为如来禅?如来禅的本意为“如来所得之禅”或“如实入如来地之禅”,是证入如来之境、区别于外道和二乘菩萨所行的“最上乘禅”。《楞伽经》卷二云:“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但如来禅在中国禅史上,它的涵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起初,如来禅是与菩提达摩所传的禅联在一起的。南印度的菩提达摩于刘宋末或萧梁时代来华传“南天竺一乘宗”之禅,被奉为中国禅宗的东土初祖。其传承则一直上溯至传佛心印的摩诃迦叶。据说昔日在灵山法会上,释迦“拈花示众”,唯有大弟子摩诃迦叶心领神会,“破颜微笑”,释迦便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微妙法门传给了摩诃迦叶。禅宗据此尊摩诃迦叶为印度初祖。此后,历代祖师以心传心,传至菩提达摩为第二十八代。达摩来到东土以后,又依次传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此即所谓的“东土五祖”。道信、弘忍之禅,时称“东山法门”。其实,禅宗至“东山法门”,才真正算得上初创。五祖弘忍门下,出惠能与神秀,禅宗遂分化为惠能南宗和神秀北宗这两大基本派别。惠能被视为禅宗正脉,世称“六祖”。六祖以后,南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三大系。其中青原系和南岳系又进一步演化出五家七宗,从而在全国形成巨大规模。从达摩至惠能的禅,最初是被称作“如来禅”的。例如唐代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谈到各种禅的时候曾说: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知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味,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是此禅也。”这里,宗密明确地把达摩门下所传的禅称之为最上乘的“如来禅”。宗密作为华严宗五祖,他又曾自称是惠能弟子荷泽神会的第四代法嗣,并认为神会是惠能禅的嫡传,神会的荷泽宗“全是曹溪之法,无别教旨”,是“达摩远来之本意”。把菩提达摩以来一直到神会的禅称为最上乘的如来禅,这一方面反映了宗密对达摩系禅法的推崇和对自己的抬高,另一方面可能与达摩系禅最初以《楞伽经》相传授、并具有《楞伽经》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思想倾向也有关系,因为在《楞伽经》中,如来禅也有证悟如来藏性从而得如来法身的意思。另外,根据《坛经》的记载,惠能自己也是以“如来禅”相标榜的,他曾强调“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正因为如此,印顺法师曾明确地说:“慧能的法门,实际上也还是《楞伽》的如来禅。”(印顺著:《中国禅学史》,第15页) 但是,在惠能南宗繁兴起来以后,却出现了把“如来禅”和“祖师禅”对立起来便用,并贬低“如来禅”的情况。 “祖师禅”的最早出现,似始于沩山灵佑门下。据《五灯会元》卷九载,香严智闲在除草时,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仰山慧寂前往勘验。智闲先以“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之语来表达自己的了悟,慧寂只承认他会了“如来禅”。智闲又说:“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慧寂乃许他会了“祖师禅”。于是,在中国禅史上,便有了与“祖师禅”相对的“如来禅”。这时的“如来禅”,意义显然发生了变化。

  如果从惠能把菩提达摩的“藉教悟宗”发展为“藉师自悟”、惠能以后“祖师”的地位在南宗中日趋重要、参禅提问者都问“祖师西来意”而将佛推至一边等事实来看,以“祖师禅”指称惠能以来的禅,似未尝不可。与出自经文的“如来禅”相比,“祖师禅”似还能更突出南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教外别传”之特色。换言之,“祖师禅”可以作为一个反映中国禅宗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历史概念来使用。太虚法师正是在“就其某一特点,假立名称,以为区别之符号”的意义上,将惠能以下禅宗五家之间的禅称之为“超佛祖师禅”的。但如上所示,在禅门中,“祖师禅”最初却是以其区别于如来禅、且高于如来禅而提出来的。祖师禅被用来形容不落阶渐、直了顿悟的宗门禅,特别是惠能以下的南宗禅,以强调达摩西来、祖祖相传的心法,如来禅则被用来描绘那种依教修证、未能直契心性之禅,亦即泛指传统的禅宗之外的“如来所说的各种禅法”,这些禅法被认为只是教内文字而不是禅的最高境界。这样,“最上乘”的如来禅一变而成了教内相传的“未了”之禅的代名词,只有惠能以下的“祖师禅”才能称得上是“教外别传”至极的最上乘禅了。“祖师禅”虽然仍被说成是传自菩提达摩,其实却成为惠能南宗禅的专称。从实际情况看,祖师禅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南宗门下为了标榜自己嫡传达摩祖师的心法以贬斥神秀北宗等其他禅系而提出来的。 但即使是在中国禅宗史上,“如来禅”和“祖师禅”的使用,也不是很统一的。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人们提到“祖师禅”,虽大多是指惠能所创之南宗禅,但也有不包括惠能禅的。而言“如来禅”,虽大多是指达摩门下展转相传之禅,但有的包括了惠能禅,有的则不包括,还有的则是专指惠能弟子神会之禅。便如上述的太虚法师,他在《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中对“达摩宗门禅”按不同的发展阶段作了划分,把从达摩到惠能的禅称为“悟心成佛禅”(亦可名“见性成佛禅”或“即心是佛禅”),而把惠能以后到五家禅宗这个时期的禅称作“超佛祖师禅”,再把禅宗五家禅称作“越祖分灯禅”。他虽然没有明确把宗门禅的第一期“悟心成佛禅”称为“如来禅”,但认同了宗密以最上乘的“如来禅”对这一时期宗门禅的评判,并在谈论惠能弟子及其再传的“超佛祖师禅”时发表了“宗门此期,亦以祖师禅法为中心,如来禅成为祖师禅了”的看法。显然,惠能禅是被他划归到“如来禅”中去,而不是属于“祖师禅”的。印顺法师也说:“达摩所传的禅法,本质是“如来藏”法门;“如来禅”就是“如来藏禅”。”“达摩禅的传承,是被看作楞伽禅之传承了。……弘忍弟子曹溪慧能的法门,实际上也是《楞伽》的如来禅。”(同上书,第20、15页)而牟宗三先生则在《如来禅与祖师禅》一文中,根据《历代法宝记》“神会破清净禅,立如来禅”的记载,把惠能禅称作是“祖师禅”,而把神会禅则称作是如来禅,对此,唐君毅先生还曾发表过不同的看法,认为按照唐代宗密所作的分类,“神会所承之惠能禅,即如来禅,宗密并未于此另置一祖师禅”。(参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2册《禅宗思想与历史》)另外,杜继文等的近著《中国禅宗通史》中也是把神会建立的禅系称作“如来禅”的。

  可见,“如来禅”的涵义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国禅宗史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按照佛教的本义,“如来禅”是区别于外道和二乘菩萨所行的“诸佛如来禅”,是诸禅中的“最上乘禅”。在中国禅宗上,最上乘的“如来禅”最初是指菩提达摩所传的禅法,包括了惠能禅。后来,“如来禅”又成为与“祖师禅”相对的一个贬义词,不再包括惠能禅,而是用来指称惠能南宗顿悟法门之外的禅。再后,“如来禅”或者包括了惠能禅,或者不包括;或者是指达摩禅,或者专指神会禅。与此相应地,“祖师禅”的内涵也就随之有所不同。 我们并不认为以“如来禅”来指称达摩禅、以“祖师禅”来指称惠能南宗禅是最合适的,也不主张把“如来禅”和“祖师禅”完全对立起来,贬此而抬彼,因为这并不完全符合史实。从惠能南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禅法来看,与《楞伽经》所言的如来禅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坛经》中,惠能本人也以“如来禅”相许,而在惠能的时代,人们也确实是将顿悟禅称之为“如来禅”的,例如玄觉的《永嘉证道歌》中就有“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的说话。即使是“祖师禅”提出来以后,南宗门下强调的仍然是历代“祖师”衣法相传,惠能密受初祖菩提达摩以来“以心传心”的心法,并没有把惠能与菩提达摩割裂开来,其所排斥的只是神秀北…

《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