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延寿及其著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
内容提要:论文在对延寿的生平作介绍后,对他的重要著作《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唯心诀》、《注心赋》、《观心玄枢》等的结构和思想内容进行概述,并且对这些著作的意义和版本也作简要说明。
关键词:延寿、宗镜录、一心,禅宗、法眼宗
法眼宗是禅门五宗中成立最晚的一个宗派,创立人文益及其弟子因为受到五代时期南唐李氏和吴越钱氏政权的优遇和支持,曾在南方显赫一时。
吴越国是五代的十国之一,唐末由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鏐(死谥武肃王)建国,以杭州为国都,占据今江苏部分和浙江地区。后经三主,至钱俶(原名弘俶,忠懿王)时对宋称臣纳贡,太平兴国三年(978)降宋,国除,但此后被宋封为“汉南国王”、“南阳国王”、“邓王”等。吴越国主亦尊崇佛教。文益的嗣法弟子中以天台德韶(890-971)最有名。德韶受到吴越王钱俶的特别尊崇,被尊为国师。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和《天圣广灯录》卷二十七,德韶的嗣法弟子至少有52人,著名的有永明延寿、五云志逢、永安道原等人。
延寿生活在五代末宋初,在其《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中对禅宗的心性论和解脱论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并且站在禅、教一致论的立场,依据大量佛教经论和各宗著作提出系统的禅、教会通融合的理论。他深入阐述的心性思想,应当说是开宋代社会思想史上心性论的先河。
一、 延寿的生平
延寿(904-975),俗姓王,钱塘人。幼年开始信仰佛教,二十岁以后不食腥荤,经常阅读《法华经》。年二十八为吴越国华亭的镇将,负责督纳军需。当时雪峰义存的弟子翠岩永明在杭州龙册寺传法,延寿舍弃家室前往归依出家,为其弟子,“执劳供众,都忘身宰”(《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延寿传〉)[1]。
延寿出游,在天台山静居修习禅定,长达九旬。此后,他到天台山参谒在那里传法的法眼文益的弟子德韶,呈己见解,得到印可,在德韶门下参学禅法。德韶认为他与吴越王钱弘俶有缘份,将有机会借助吴越王的支持大兴佛法。
后来延寿到明州雪窦山(后为资圣寺,在今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传法,逐渐闻名远近,到他门下参学者日多。他曾上堂说:“雪窦这里,迅瀑千寻,不停纤粟;奇岩万仞,无立足处。汝等诸人,向什么处进步?”以雪窦山面临高悬的瀑布,险峻的山岩来比喻自己禅法非同一般,问前来参学者打算如何修行。有僧站出来问:“雪窦一径,如何履践?”他答:“步步寒华(花)结,言言彻底水。”似乎是以花之“寒”,水之“彻”来表示自己禅法的峻烈高洁。
宋初建隆元年(960),吴越国王钱弘俶请延寿到杭州灵隐山新建的寺院任第一代住持,翌年又请他到永明大道场担任第二代住持,门下弟子曾多达二千余人。有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延寿不正面回答,说:“更添香著。”意为再添香点。大概是说,对于自己的禅法(永明妙旨)是不能通过语言讲述清楚的。此僧似乎当即领悟,表示感谢。延寿曾自己作谒:
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2]
湖水迎日有光,遇风起浪,偈颂含有“自然”、“随缘”的意思,向人暗示这就是他的禅法宗旨。
延寿在永明寺居住传法十五年,度弟子1700余人。宋开宝七年(974),延寿天台山为一万余人授戒。延寿与其他禅僧不同,一生广读佛教经论,对儒道二教方面的书也十分熟悉。他经常读的佛经有《法华经》。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延寿传〉记载,他“行道余力,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另据《宋高僧传》卷二十八的〈延寿传〉记载,他“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这里的“部”大概是指遍数,是说他一生读一部八卷的《法华经》竟达一万三千多遍。[3]
延寿著作很多,重要的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唯心诀》以及大量诗偈赋咏。他的《宗镜录》等著作也传到海外。《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延寿传〉记载,高丽国王(当是高丽光宗)“览其言教,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彼国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前后归国,各化一方。”[4]是说高丽国王遥尊他为师,派使者前来奉书、赠金丝线织成的袈娑和珍贵礼物,先后有三十六位高丽僧人从他受法而归,各传法于一方。
延寿于宋开宝八年(975)去世,年七十二岁。
现将延寿的著作略作介绍。
二、延寿的著作
(一)《宗镜录》,一百卷
署名“大宋吴越国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智觉”是延寿的号。《宗镜录》开始称《心镜录》,延寿的《心赋注》卷三提到“余曾集《心镜录》一百卷”,然而在其他地方的引用中则多用《宗镜录》之名,何时改为《宗镜录》,不详。
书前有“天下大元帅吴越国王俶制”的序。据《十国春秋》〈吴越世家〉记载,钱弘俶在五代后周时前后被封“天下兵马元帅”、“天下兵马都元帅”;宋朝建国的建隆元年(960),授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至乾德二年(964)又改授原称“天下兵马都元帅”。钱俶此序称自己为“天下大元帅”,当写于宋建隆元年至乾德二年(960-964)之间,由此可证明《宗镜录》当最后完成于北宋正式建国之初。
钱弘俶在序中说,天下有三教:
正君臣,亲父子,厚人伦,儒,吾之师也。寂兮寥兮,视听无得,自微妙升虚无,以止乎乘风驭景,君得之则善建不拔,人得之则延贶无穷,道,儒之师也。四谛、十二因缘、三明、八解脱[5],时习不忘,日修以得,一登果地,永达真常,释,道之宗也。
他分别对儒、道、佛三教的主张作了十分概要的介绍,说自己是尊奉儒教的,而儒教曾师学于道教,道教又尊崇佛教。实际是说儒、释、道三教同源、一致,而佛教最为优越[6]。他又说,“唯此三教,并自心修。”认为通达三教应当通过“心”的修行。这自然是受到禅宗的影响。他对《宗镜录》介绍说:“《心镜录》者,智觉禅师所撰也,总乎百卷,包尽微言。” 钱弘俶之所以称《宗镜录》为《心镜录》者,也许用的是最初的书名,并且遵照作者对“宗”所作的解释――“立心为宗”。
延寿在自序中对编撰此书的旨意作了说明。他表示,由于轮回于生死苦海中的众生根机是不同的,便有不同的教法与之适应:
约根利钝不同,于真如界中开三乘(按:声闻、缘觉、菩萨三种教法)、五性(按:唯识宗所说五种性,其中有“无种性众生”永远不能觉悟解脱)。或见空而证果,或了缘而入真,或三祇(按:三阿僧祇,意为无量时间)熏炼,渐具行门,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
然而从第一谛来说,所谓“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一切皆空寂无实,“唯一真心”而已。如果能够对此领悟,则为“见道之人”,不悟则沉论生死。最高的佛法,莫过于教人“反境观心”,体悟自性,“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说:
斯乃曹溪一味之旨,诸祖同传;鹄林(按:释迦佛入灭之地)不二之宗,群经共述。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源。
实际是指禅宗和说心性教义的大乘教法。
延寿强调:世界万有和各种教法,不出“自心”体(理)、用(事)二门。既然“一心”为万法之本,则以心为镜可以明照一切,“无一法以逃形,则万差而普会”;以“一心”为“正宗”而综述佛法,则可引导众生把握众多教法的要义而体悟自性。他说:“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能使难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圆明;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
自序最后说:
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称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次申问答,用去疑情;后引真诠,成其圆信。
其中的“一心”虽具有真如、佛性、自性等义,实际是指禅宗和被称谓法性宗的华严宗的心性理论,以此为标准观察评述和引伸全部佛法,此即所谓“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全书三部分:
一.标宗章,从卷一至卷六十一中,论述禅宗的“以心传心”和“即心是佛”的基本宗旨,并从禅教一致的观点,广引佛教经论和华严宗、天台宗、唯识法相宗的著述,论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为解脱之本,若悟自性,即众生是佛。
二.问答章,从卷六十一中至卷九十三,以问答的形式,对自己为什么一反以往禅宗“不立文字”并且反对广引经论和各宗教理论阐述解脱之道的做法进行解释,认为这样做并未违背禅宗宗旨,可以引导一般人通过“佛语”领悟自性,并围绕心性、解脱和各种教义,广引经论进行答释。
三.引证章,从卷九十四至结束,说“引大乘经一百二十本、诸祖语一百二十本、贤圣集六十本,都三百本之微言,总一佛乘之真训”。在他所引的大乘经论中主要有《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大集经》、《宝积经》、《圆觉经》、《首楞严经》等;所引“诸祖语”是佛偈和禅宗所奉的历代禅师的语录,有过去六佛的偈颂、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自菩提达摩至慧能六祖的传法事迹、语录和“传法偈”,还有南岳怀让(让大师)、青原行思(吉州思和尚)及马祖、石头、牛头等众多禅师的事迹和语录;所引“圣贤集”是各种论书,有《大智度论》、《大毗婆沙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乃至华严宗和天台宗的著作。
宋代临济宗禅僧惠洪(1071-1128)所编撰的《禅林僧宝传》卷九〈永明智觉禅师传〉记载,延寿
以一代时教,流传此土,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按…
《永明延寿及其著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