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明延壽及其著作

  永明延壽及其著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楊曾文

  內容提要:論文在對延壽的生平作介紹後,對他的重要著作《宗鏡錄》、《萬善同歸集》、《唯心訣》、《注心賦》、《觀心玄樞》等的結構和思想內容進行概述,並且對這些著作的意義和版本也作簡要說明。

  關鍵詞:延壽、宗鏡錄、一心,禅宗、法眼宗

  法眼宗是禅門五宗中成立最晚的一個宗派,創立人文益及其弟子因爲受到五代時期南唐李氏和吳越錢氏政權的優遇和支持,曾在南方顯赫一時。

  吳越國是五代的十國之一,唐末由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死谥武肅王)建國,以杭州爲國都,占據今江蘇部分和浙江地區。後經叁主,至錢俶(原名弘俶,忠懿王)時對宋稱臣納貢,太平興國叁年(978)降宋,國除,但此後被宋封爲“漢南國王”、“南陽國王”、“鄧王”等。吳越國主亦尊崇佛教。文益的嗣法弟子中以天臺德韶(890-971)最有名。德韶受到吳越王錢俶的特別尊崇,被尊爲國師。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和《天聖廣燈錄》卷二十七,德韶的嗣法弟子至少有52人,著名的有永明延壽、五雲志逢、永安道原等人。

  延壽生活在五代末宋初,在其《宗鏡錄》、《萬善同歸集》等中對禅宗的心性論和解脫論作了比較全面的總結,並且站在禅、教一致論的立場,依據大量佛教經論和各宗著作提出系統的禅、教會通融合的理論。他深入闡述的心性思想,應當說是開宋代社會思想史上心性論的先河。

  一、 延壽的生平

  延壽(904-975),俗姓王,錢塘人。幼年開始信仰佛教,二十歲以後不食腥葷,經常閱讀《法華經》。年二十八爲吳越國華亭的鎮將,負責督納軍需。當時雪峰義存的弟子翠岩永明在杭州龍冊寺傳法,延壽舍棄家室前往歸依出家,爲其弟子,“執勞供衆,都忘身宰”(《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延壽傳〉)[1]。

  延壽出遊,在天臺山靜居修習禅定,長達九旬。此後,他到天臺山參谒在那裏傳法的法眼文益的弟子德韶,呈己見解,得到印可,在德韶門下參學禅法。德韶認爲他與吳越王錢弘俶有緣份,將有機會借助吳越王的支持大興佛法。

  後來延壽到明州雪窦山(後爲資聖寺,在今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傳法,逐漸聞名遠近,到他門下參學者日多。他曾上堂說:“雪窦這裏,迅瀑千尋,不停纖粟;奇岩萬仞,無立足處。汝等諸人,向什麼處進步?”以雪窦山面臨高懸的瀑布,險峻的山岩來比喻自己禅法非同一般,問前來參學者打算如何修行。有僧站出來問:“雪窦一徑,如何履踐?”他答:“步步寒華(花)結,言言徹底水。”似乎是以花之“寒”,水之“徹”來表示自己禅法的峻烈高潔。

  宋初建隆元年(960),吳越國王錢弘俶請延壽到杭州靈隱山新建的寺院任第一代住持,翌年又請他到永明大道場擔任第二代住持,門下弟子曾多達二千余人。有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延壽不正面回答,說:“更添香著。”意爲再添香點。大概是說,對于自己的禅法(永明妙旨)是不能通過語言講述清楚的。此僧似乎當即領悟,表示感謝。延壽曾自己作谒:

  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2]

  湖水迎日有光,遇風起浪,偈頌含有“自然”、“隨緣”的意思,向人暗示這就是他的禅法宗旨。

  延壽在永明寺居住傳法十五年,度弟子1700余人。宋開寶七年(974),延壽天臺山爲一萬余人授戒。延壽與其他禅僧不同,一生廣讀佛教經論,對儒道二教方面的書也十分熟悉。他經常讀的佛經有《法華經》。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延壽傳〉記載,他“行道余力,念《法華經》一萬叁千部”;另據《宋高僧傳》卷二十八的〈延壽傳〉記載,他“誦《法華》計一萬叁千許部”。這裏的“部”大概是指遍數,是說他一生讀一部八卷的《法華經》竟達一萬叁千多遍。[3]

  延壽著作很多,重要的有《宗鏡錄》、《萬善同歸集》、《唯心訣》以及大量詩偈賦詠。他的《宗鏡錄》等著作也傳到海外。《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延壽傳〉記載,高麗國王(當是高麗光宗)“覽其言教,遣使赍書,敘弟子之禮,奉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數珠、金澡罐等;彼國僧叁十六人親承印記,前後歸國,各化一方。”[4]是說高麗國王遙尊他爲師,派使者前來奉書、贈金絲線織成的袈娑和珍貴禮物,先後有叁十六位高麗僧人從他受法而歸,各傳法于一方。

  延壽于宋開寶八年(975)去世,年七十二歲。

  現將延壽的著作略作介紹。

  二、延壽的著作

  (一)《宗鏡錄》,一百卷

  署名“大宋吳越國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禅師延壽集”。

  “智覺”是延壽的號。《宗鏡錄》開始稱《心鏡錄》,延壽的《心賦注》卷叁提到“余曾集《心鏡錄》一百卷”,然而在其他地方的引用中則多用《宗鏡錄》之名,何時改爲《宗鏡錄》,不詳。

  書前有“天下大元帥吳越國王俶製”的序。據《十國春秋》〈吳越世家〉記載,錢弘俶在五代後周時前後被封“天下兵馬元帥”、“天下兵馬都元帥”;宋朝建國的建隆元年(960),授他爲“天下兵馬大元帥”,至乾德二年(964)又改授原稱“天下兵馬都元帥”。錢俶此序稱自己爲“天下大元帥”,當寫于宋建隆元年至乾德二年(960-964)之間,由此可證明《宗鏡錄》當最後完成于北宋正式建國之初。

  錢弘俶在序中說,天下有叁教:

  正君臣,親父子,厚人倫,儒,吾之師也。寂兮寥兮,視聽無得,自微妙升虛無,以止乎乘風馭景,君得之則善建不拔,人得之則延贶無窮,道,儒之師也。四谛、十二因緣、叁明、八解脫[5],時習不忘,日修以得,一登果地,永達真常,釋,道之宗也。

  他分別對儒、道、佛叁教的主張作了十分概要的介紹,說自己是尊奉儒教的,而儒教曾師學于道教,道教又尊崇佛教。實際是說儒、釋、道叁教同源、一致,而佛教最爲優越[6]。他又說,“唯此叁教,並自心修。”認爲通達叁教應當通過“心”的修行。這自然是受到禅宗的影響。他對《宗鏡錄》介紹說:“《心鏡錄》者,智覺禅師所撰也,總乎百卷,包盡微言。” 錢弘俶之所以稱《宗鏡錄》爲《心鏡錄》者,也許用的是最初的書名,並且遵照作者對“宗”所作的解釋――“立心爲宗”。

  延壽在自序中對編撰此書的旨意作了說明。他表示,由于輪回于生死苦海中的衆生根機是不同的,便有不同的教法與之適應:

  約根利鈍不同,于真如界中開叁乘(按:聲聞、緣覺、菩薩叁種教法)、五性(按:唯識宗所說五種性,其中有“無種性衆生”永遠不能覺悟解脫)。或見空而證果,或了緣而入真,或叁祇(按:叁阿僧祇,意爲無量時間)熏煉,漸具行門,或一念圓修,頓成佛道。

  然而從第一谛來說,所謂“窮微洞本,究旨通宗”,則一切皆空寂無實,“唯一真心”而已。如果能夠對此領悟,則爲“見道之人”,不悟則沈論生死。最高的佛法,莫過于教人“反境觀心”,體悟自性,“了萬物由我,明妙覺在身”,說:

  斯乃曹溪一味之旨,諸祖同傳;鹄林(按:釋迦佛入滅之地)不二之宗,群經共述。可謂萬善之淵府,衆哲之玄源。

  實際是指禅宗和說心性教義的大乘教法。

  延壽強調:世界萬有和各種教法,不出“自心”體(理)、用(事)二門。既然“一心”爲萬法之本,則以心爲鏡可以明照一切,“無一法以逃形,則萬差而普會”;以“一心”爲“正宗”而綜述佛法,則可引導衆生把握衆多教法的要義而體悟自性。他說:“編羅廣義,撮略要文,鋪舒于百卷之中,卷攝在一心之內,能使難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圓明;無盡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

  自序最後說:

  今詳祖佛大意,經論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問答,廣引證明。舉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編聯古製之深義,撮略寶藏之圓诠,同此稱揚,稱之曰錄。分爲百卷,大約叁章:先立正宗,以爲歸趣;次申問答,用去疑情;後引真诠,成其圓信。

  其中的“一心”雖具有真如、佛性、自性等義,實際是指禅宗和被稱謂法性宗的華嚴宗的心性理論,以此爲標准觀察評述和引伸全部佛法,此即所謂“舉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

  全書叁部分:

  一.標宗章,從卷一至卷六十一中,論述禅宗的“以心傳心”和“即心是佛”的基本宗旨,並從禅教一致的觀點,廣引佛教經論和華嚴宗、天臺宗、唯識法相宗的著述,論述“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爲解脫之本,若悟自性,即衆生是佛。

  二.問答章,從卷六十一中至卷九十叁,以問答的形式,對自己爲什麼一反以往禅宗“不立文字”並且反對廣引經論和各宗教理論闡述解脫之道的做法進行解釋,認爲這樣做並未違背禅宗宗旨,可以引導一般人通過“佛語”領悟自性,並圍繞心性、解脫和各種教義,廣引經論進行答釋。

  叁.引證章,從卷九十四至結束,說“引大乘經一百二十本、諸祖語一百二十本、賢聖集六十本,都叁百本之微言,總一佛乘之真訓”。在他所引的大乘經論中主要有《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大集經》、《寶積經》、《圓覺經》、《首楞嚴經》等;所引“諸祖語”是佛偈和禅宗所奉的曆代禅師的語錄,有過去六佛的偈頌、西天二十八祖和東土自菩提達摩至慧能六祖的傳法事迹、語錄和“傳法偈”,還有南嶽懷讓(讓大師)、青原行思(吉州思和尚)及馬祖、石頭、牛頭等衆多禅師的事迹和語錄;所引“聖賢集”是各種論書,有《大智度論》、《大毗婆沙論》、《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乃至華嚴宗和天臺宗的著作。

  宋代臨濟宗禅僧惠洪(1071-1128)所編撰的《禅林僧寶傳》卷九〈永明智覺禅師傳〉記載,延壽

  以一代時教,流傳此土,不見大全,而天臺、賢首(按…

《永明延壽及其著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