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P2

  ..续本文上一页”,为什么他的佛土如此不净?据载佛猜想到其意,对他说,自己的佛国本来是清净的,如同日月,但不能因为盲者看不见而说它不净,“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经文说,人的“心”有高下,那些不领悟佛的智慧能人,是见不到国土清净的。此时,释迦佛“以足按地”,当时三千大千世界立即变为拥有种种珍宝,庄严无比的佛国世界。佛对舍利弗说:“我佛国土当净若此,为欲度斯下

  页187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是说世界本来是清净的佛国,但为化度不净的众生,才显示出到处充满不净的“秽土”。在此经的〈弟子品〉的“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以及〈不二法门品〉所说的垢与净、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槃等等相即不二的说法,也都有净土与现实人间相即不二的意义。《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所说的古今常存的法身释迦佛的灵山(灵鹫山)净土、处处宣说法界交会圆融的《华严经》的莲华藏净土,恐怕也都有上述即心净土,即众生所在的现实人间为净土的含义。不难看出,这种净土思想实际是受到般若类经典和大乘中观思想的深刻影响的,也可以说是以般若中观思想为其理论依据的。后世所谓的人间净土的观念,主要就是源自这种净土思想。

  中国古代有不少佛教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佛经中的净土思想进行分类和解释。隋朝净影寺慧远在其《大乘义章》卷十九专辟〈净土义〉对净土进行诠释,把净土分为“事净土”、“相净土”和“真净土”,认为“凡夫”依据尚未完全摆脱烦恼的净业(有漏净业)所达到的清净境界是“事净土”,因所修的佛法和善业不同,受报的净土也有差别。按照他的说法,佛教所说的诸天界和《无量寿经》所说的安乐净土、《维摩诘经》所说的众香佛国等也属于“事净土”。在佛法修持上有所成就的声闻、缘觉和菩萨所居的净土是所谓“相净土”,虽土清净,但仍存“妄想”,此种净土“随心回转,犹如幻化,无有定方”,而其中小乘声闻、缘觉与大乘菩萨因为修持的佛法、所达到的功德境界有别,所以他们所居的净土也有区别。所谓“真净土”是进入“初地以上”的菩萨和诸佛所居的净

  页188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土,“实性缘起,妙净离染,常不变故,故曰真净”,空寂无相,土无方所。可见,这里所说的“真净土”,实际上是大乘佛教视为世界万有本体、佛法的本源的真如佛性另一种说法。净影慧远进一步解释说,如把这种真净土与“妄”对应来看,可分为“离妄”、“纯净”两种净土;如果联系菩萨之行来看,净土或因“智”显现,则“妙寂离相”;或因“悲”所显,悲随众生,故所显净土“犹如净珠,无色不现”;如果从法门的角度来看,则具有“寂灭”、“缘起”二门,相当于《大乘起信论》所说的“心真如门”、“心生灭门”,是从真如不变、随缘的意义来说的。此后,他又从另外的意义对此“真”佛土出作了区分:·分为“真土”和“应土”,说:

  自所托土(按,“托”原作“诧”字,据文意改;又缺“土”字,据《大正藏》页下注7加),名之为真;随他异现,说以为应。其真土者,即是平等法门之土,妙寂离相,圆备众义,形无定所,无处不在,其犹阴阳五行之法……虽无别状,不得言无土,虽妙寂,而(原作“与”字,据《大正藏》本第835页下注11改)是缘起作用之性,万物依生,化应所托。其应土者,随情现示,有局别染净,躯分形殊善恶,诸相庄严,事别各异。

  可见,“真土”相当于世界万有本源,实指真如、佛性或法性,空寂无相,无所不在,是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事物和现象生成的基因、依据;慧远比之为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所说的构成万物基本因素的阴阳和五行(金木水火土),而“应土”则是

  页189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它的显现,具有善恶、染净之别,既包括佛教所讲的清净庄严的佛国净土,又包括现实的人间社会。·分为“法性土”、“实报土”、“圆应土”,前二者相当佛的法身、报身,后者是佛教所说的各类净土,但虽有种种不同,但皆属“同体”──以法性为体。[1]

  隋代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在《观无量寿经疏》和《维摩经略疏》中把净土分为四种:凡圣同居土(包括上述的如同西方弥陀净土那样的净土和现实世界)、方便有余土(据称是由超脱生死的阿罗汉所居的净土)、实报无障碍土(法身菩萨所居的净土)、常寂光土(即真如法性)。此外,三论宗的吉藏所著《法华游意》、《大乘玄论》卷五和其他一些学者都对净土进行分类解释,这里不再引证。然而,虽然各种解释存在很多差别,但不少的论述都认为真如法性是一切净土的本体、本源,称之为“真土”、“法性土”、“常寂光土”等,说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很像《大乘起信论》中的“一心二门”或华严宗的“真如不变随缘”的说法,特别是认为佛国净土与现实世界不二,如同吉藏《大乘玄论》卷五所引的净土与秽土是“一质二土”的说法,是相当有影响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与前述《维摩经》的说法是一致的,后经禅宗用心性论对此加以发挥,成为中国佛教界最具理论特色的净土学说。

  三、“心净则佛国净”

  后秦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在《注维摩经》中除阐明自已对

  --------------------------------------------------------------------------------

  1. 隋慧远《大乘义章》,《大正藏》卷44,第834~835页。

  页190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重要经文的见解外,还引证鸠摩罗什和竺道生的解释,对于我们了解以鸠摩罗什为首的译经集团的思想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他们对《维摩经》中的净土不离众生和即心净土的思想作了深入的发挥。为避免繁琐,这里仅概要介绍他们的观点。

  《维摩经》〈佛国品〉说:“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鸠罗罗什说“净土”具有三个因缘或要素,一是菩萨功德,二是众生,三是众生功德,从“因中说果”,则可以说众生是净土,因为没有众生也就没有净土。僧肇认为,法身佛或真如法性本无“常体”,而国土相应于众生的情况有美恶、净秽之别,“无定之土,乃曰真土;然即土之秽净,系于众生,故曰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也”;佛土无有定形方位,善恶不同的众生“同视异见”,或见其净,或见其秽。又说,净土是众生的“影响”,随菩萨所化众生的多少而形成广狭不同的佛土。对于经文“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罗什在解释中强调“不离众生得净国也”。[2]

  他们在对净土解释中最具特色的是对自心与净土关系的说法。〈佛国品〉说:“直心是菩萨净土”,“深心”、“大乘心”是菩萨净土等。僧肇解释的要点有:一、众生净才有佛国净,而众生净是由他们的行为决定的,行为又为“万行之本”的“心”所决定,只有具备“质直无谄”的直心,才会有清净的行为;二、菩萨(可以理解为大乘修行者)只有自己具备直心,才能“树心众德深固”,普度众生,使众生清净,最后成就佛国。这是从能化的菩萨与所化的众生两个方面来论净土

  --------------------------------------------------------------------------------

  2. 僧肇《注维摩诘经》,《大正藏》卷38,第334页中下~335页上。

  页191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的。在对其它类似经文的解释中,鸠摩罗什认为“直心”是“以诚心信佛法也”,有此诚心,则能修行众善,教化众生,最后成就佛国。道生认为,具有直心“自然能发行众行”,而众行是净土之因。经文载螺髻梵王批评舍利弗“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才见世界充满“秽恶”。对此,僧肇发挥说:“万事万形皆由心成,心有高下,故丘陵是生也。”意为现实世界本来就是佛国净土,而对于那些没有领悟佛的智慧的人来说,因为有高下差别的心,所以才看不到世界的清净,而只看到世界充满沙石和种种污秽。在对经文“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此佛土清净”所作的解释时说:“若能等心群生,深人佛慧,净业既同,则所见不异也。”[3]

  此外,僧肇等人在对〈菩萨品〉的“直心是道场”,“深心”、“菩提心”等是道场的解释中所发挥的思想,可以说与上述思想是一致的,都特别强调主观之心在达到觉悟中的重要作用,而修善求悟,正是教化众生,成就佛国的前提条件。僧肇说:“修心进道无乱之境,便是道场耳。若能标心为主,万行为场,不越方寸,道自修者,乃真道场也……直心者,谓内心真直,外无虚假,斯乃基万行之本,坦进道之场也。”[4] 认为心是“万行之本”,要有端正的行为必须先修心,然后才能教化民众,可以说是中国自先秦以来的传统伦理思维模式在佛教中的一种反映。

  以鸠摩罗什为首的译经集团所翻泽的经典以及他们对佛教

  --------------------------------------------------------------------------------

  3. 僧肇《注维摩诘经》,《大正藏》卷38,第335页中下~338页上。

  4. 僧肇《注维摩诘经》,《大正藏…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马祖和洪州宗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