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杨曾文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
佛学会议论文汇编1(1998)
页181-205
·1998 法鼓文化
台北市
--------------------------------------------------------------------------------
页181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提要
佛教从原始佛教发展到部派佛教,从小乘佛教发展到大乘佛教,从印度佛教发展到世界性的佛教,从佛教总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主流的倾向:佛教总是顺应时代的变迁而在教义、修行方法、组织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革,不断提出便于民众理解和接受的新思想、新理论。佛教所提出的最高的追求目标是断除人间烦恼,达到觉悟、涅槃境界。然而对此至高境界的解释,不仅前后出世的大小乘佛教不同,就是大乘内部的不同学派的经典、著述也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大乘佛教对于小乘佛教的过于看重自我解脱的教义提出批评,而以自利利他的“普度众生”为标榜,与此相应提出一系列教法理论,而“净土”是其中的重要思想之一。现在大陆两岸的佛教界都提倡人间佛教,在这一时刻重新考察一下佛教,特为是以大乘佛教为主体的中国汉语系佛教对“净土”、“人间净土”是怎样解释,怎样论述的,并且研究在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现代应当如
页182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何给以新的诠释,这对于探讨人间佛教的建设,推进佛教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本文仅就大乘佛教中关于净土的概念、净土与心识、净土与不二法门的关系略作考察,最后简略地就人间佛教和人间净土建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1.弥陀西方净土 2.即心净土 3.不二法门 4.人间净土
一、前 言
从佛教总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佛教的教理、组织和修行方法总是随著时代的变迁而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的。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因为以达到身心俱灭的无余涅槃为最高修行目标,所以没有提出佛国净土的观念,直到以普度众生为标榜的大乘佛教产生以后,才提出“净土”、“人间净土”的观念和一系列的教说。
从中国译经史考察,虽然讲述净土的经典有很多,对净土也有种种说法,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以《阿閦佛国经》、《无量寿经》等经典为代表,所讲述的净土是久远过去的比丘或菩萨发下大愿,经过无量时间修行六度和积累功德,然后成就清净国土,接引生前发愿并行善积德,乃至念其名号的众生往生此处。这种净土带有鲜明的超越现世社会的“彼岸世界”的特色。另外一种是以《维摩诘经》为代表的经典所讲述的净土思想,认为净土不离众生,净土与所谓秽土,佛国与人间是相即不二的,关键在于修行者(菩萨)的自心,说
页183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心净则佛国净”“直心是菩萨净土”,特别强调修行者的心性修养。隋朝净影慧远的《大乘义章》卷十九、吉藏《法华游意》、《大乘玄论》卷九等很多著作都对净土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分类和解释,但仔细加以归纳,最重要的净土观念也不外乎是上述两种。
中国是个自古就重视综合、融会思惟的国家。在佛教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佛教在南北朝以后虽形成以大乘佛教为主体的局面,但实际是把小乘融会在其中的;隋唐时代先后形成的佛教宗派,也逐渐彼此融合,至宋代以后出现以禅宗为主流派而同时融会各宗的佛教格局。从流行的教义思想来看,上述两种净土思想都有较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信仰是在中国民众中最流行的佛教仰之一。同时,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宗派则特别提倡“识心见性”,认为众生与佛,净土与现实世界是相即不二的。宋代以后虽然禅、净结合密切,但一些禅僧所主张的“己性弥陀,唯心净土”的著眼点仍是自己的心性。可以认为,禅宗的这种净土思想是直接继承前述第二种净土观念,并且加以发展而形成的人间净土思想。以禅宗为代表的人间净土思想特别受到般若中观学说,特别是受到《维摩诘经》的不二思想的影响的。这种净土思想虽强调即心是佛,唯心净土,但并不完全排斥普通民众的西方净土信仰,反映了它的现实主义性格的一面。
今天,海峡两岸的佛教界都提倡人间佛教,提倡利乐众生,建设人间净土。在这种情况下,研讨中国佛教中的净土、人间净土思想的含义、渊源是很有意义的。笔者认为,今后应结合当代世界和高速发展的科技文化、社会生活,对净土、人
页184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间净土等重要概念、思想作出新的诠释,以利于充实人间佛教的内涵,推进佛教适应时代和社会而发展进步。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不二”作出有前提条件的解释。所谓净土与现实相即不二应是有条件的,应当比较侧重对人们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提出要求,可以结合中国传统伦理和佛教教义制定一些规范、充实传统的戒条(如五戒、十戒),倡导人们去践行,通过完善自我和改善周围环境来净化社会,推进人间净土的实现。
二、大乘佛教的净土思想
“净土”,也称“清净国土”、“佛国”、“佛土”、“佛刹”等。意为清净庄严的地方、国土,是达到觉悟境界的佛、菩透所居住,教化特有众生的世界。这个概念是大乘佛教提出来的,小乘佛教以“灰身灭智”的无余涅槃为最高理想,认为通过修持四谛、八正道等达到觉悟,最后可以身识俱灭,彻底摆脱生死轮回,因此没有提出与佛身长住,菩萨以普度众生为使命的思想相适应的净土观念。大乘佛典对净土的说法不完全一致,中国佛教学者对此的解释也各种各样。以下仅作概要介绍。
从中国汉译佛经历史推断,最早讲述净土的大乘佛经应是东汉支娄迦识翻译的《阿閦佛国经》。此经说在久远的过去有位阿閦比丘,在大日如来面前发下誓愿,永断嗔恚、淫欲等,修行六度,经过无量时间的修行,最后成佛,所成就的佛国是东方的妙喜世界,如有众生发愿并修行六度,死后可以往生此处。此后,宣说净土的经典相继不断,最有名的是说阿弥陀佛
页185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西方安乐(或“极乐”)净土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三国魏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是后来净土信仰所依据的最重要的经典,其中说:在久远的过去有位国王听闻世自在王佛说法之后,出家为比丘,名法藏,发下四十八大愿,修行六度,教化饶益众生,最后成佛,名无量寿佛,也称阿弥陀佛,还有无量光佛、清净光佛等名称,其国土在西方名安乐,或称极乐,如有人发愿并修诸功德,称诵其名号,死后能够往生西方净上。大乘佛典中的类似说法还有很多,如《药师如来本愿经》说药师如来的净土在东方,名净琉璃世界;《文殊师利佛土净严经》说文殊菩萨将来在南方成佛,其佛国名离尘垢心;《观世音菩萨受记经》说观世音菩萨在阿弥陀佛圆寂后成佛,其国土名众宝普集庄严……。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世界无边,过去、未来、将来的佛的数量也无数,可以说,四维上下,四面八方,到处有佛,有不可计量数目的佛的清净国土,各在自己国土教化众生。上述佛典所说的净土大体上有如下共同的特点:·比丘、菩萨在久远的不可计算的过去,在当时出世的佛前发下宏愿,经过无量时间修行六度,即修“菩萨行”或“菩萨道”,最后成佛,造就佛国净土;·佛国土有方位,或在南方或在西方等等;·佛国无限庄严美好,用人间所罕见的各种珍宝修造装饰;·在这里的众生生活自在欢乐,寿命无量,随时听佛宣说佛法;·在现实世界(所谓“秽土”)的众生如果能按照经中所说勤于修行大乘六度,行善积德,乃至经常称念这些佛的名号,死后便可以生到佛国净土。上述经典,特别是宣说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的经典,因为容易为一般民众理解,所提出的修行方法比较简单易
页186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行,长期以来十分盛行。
与此相对,在大乘佛经中对佛国净土也有另外的说法,大致是说佛国净土与现实人间(所谓“秽土”)是相即不二的。在这类经典中最具代表性,并且影响最大也是《维摩诘经》。此经最早译本是由三国吴支谦翻译,到后秦时鸠摩罗什重作翻译,唐代玄奘又作翻译,题目改为《佛说无垢称经》,然而世上最流行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此经的〈佛国品〉把佛、菩萨教化的对象──众生,一切大乘修行的教法──六度、四无量心,大小乘共同修持的三十七道品等等都说成是佛国净土,但要点是著眼世间众生和修行菩萨的主观精神──心、直心、深心、菩萨心,强调“直心是菩萨净土”,“深心是佛国净土”,“菩提心是佛国净土”。这是从因生果的角度讲的。如果修行菩萨能具有坦荡正直之心、深信之心和发愿达到觉悟之心,就会有相应的行为,相应的功德成就,受其教化的众生也会具有清净的直心、深心、菩萨心和相应的行为,这样在他们成佛造就自己的佛国时,“来生其国”的众生也是清净的,于是佛国也是清净的。结论是:“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经中说佛的弟子舍利弗心中疑惑,难道释迦牟尼佛当初为菩萨时“意岂不净…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