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楊曾文

  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

  佛學會議論文彙編1(1998)

  頁181-205

  ·1998 法鼓文化

  臺北市

  --------------------------------------------------------------------------------

  頁181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 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

  提要

  佛教從原始佛教發展到部派佛教,從小乘佛教發展到大乘佛教,從印度佛教發展到世界性的佛教,從佛教總的曆史發展過程可以看到這樣一種主流的傾向:佛教總是順應時代的變遷而在教義、修行方法、組織等方面發生相應的變革,不斷提出便于民衆理解和接受的新思想、新理論。佛教所提出的最高的追求目標是斷除人間煩惱,達到覺悟、涅槃境界。然而對此至高境界的解釋,不僅前後出世的大小乘佛教不同,就是大乘內部的不同學派的經典、著述也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大乘佛教對于小乘佛教的過于看重自我解脫的教義提出批評,而以自利利他的“普度衆生”爲標榜,與此相應提出一系列教法理論,而“淨土”是其中的重要思想之一。現在大陸兩岸的佛教界都提倡人間佛教,在這一時刻重新考察一下佛教,特爲是以大乘佛教爲主體的中國漢語系佛教對“淨土”、“人間淨土”是怎樣解釋,怎樣論述的,並且研究在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現代應當如

  頁182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 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

  何給以新的诠釋,這對于探討人間佛教的建設,推進佛教適應現代社會的變革和發展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本文僅就大乘佛教中關于淨土的概念、淨土與心識、淨土與不二法門的關系略作考察,最後簡略地就人間佛教和人間淨土建設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1.彌陀西方淨土 2.即心淨土 3.不二法門 4.人間淨土

  一、前 言

  從佛教總的發展過程不難看出這樣一個事實,即佛教的教理、組織和修行方法總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或快或慢地發生變化的。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時期因爲以達到身心俱滅的無余涅槃爲最高修行目標,所以沒有提出佛國淨土的觀念,直到以普度衆生爲標榜的大乘佛教産生以後,才提出“淨土”、“人間淨土”的觀念和一系列的教說。

  從中國譯經史考察,雖然講述淨土的經典有很多,對淨土也有種種說法,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類:一種是以《阿閦佛國經》、《無量壽經》等經典爲代表,所講述的淨土是久遠過去的比丘或菩薩發下大願,經過無量時間修行六度和積累功德,然後成就清淨國土,接引生前發願並行善積德,乃至念其名號的衆生往生此處。這種淨土帶有鮮明的超越現世社會的“彼岸世界”的特色。另外一種是以《維摩诘經》爲代表的經典所講述的淨土思想,認爲淨土不離衆生,淨土與所謂穢土,佛國與人間是相即不二的,關鍵在于修行者(菩薩)的自心,說

  頁183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 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

  “心淨則佛國淨”“直心是菩薩淨土”,特別強調修行者的心性修養。隋朝淨影慧遠的《大乘義章》卷十九、吉藏《法華遊意》、《大乘玄論》卷九等很多著作都對淨土觀念從不同角度作了分類和解釋,但仔細加以歸納,最重要的淨土觀念也不外乎是上述兩種。

  中國是個自古就重視綜合、融會思惟的國家。在佛教領域表現得尤爲突出。中國佛教在南北朝以後雖形成以大乘佛教爲主體的局面,但實際是把小乘融會在其中的;隋唐時代先後形成的佛教宗派,也逐漸彼此融合,至宋代以後出現以禅宗爲主流派而同時融會各宗的佛教格局。從流行的教義思想來看,上述兩種淨土思想都有較大的影響。衆所周知,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信仰是在中國民衆中最流行的佛教仰之一。同時,以禅宗爲代表的佛教宗派則特別提倡“識心見性”,認爲衆生與佛,淨土與現實世界是相即不二的。宋代以後雖然禅、淨結合密切,但一些禅僧所主張的“己性彌陀,唯心淨土”的著眼點仍是自己的心性。可以認爲,禅宗的這種淨土思想是直接繼承前述第二種淨土觀念,並且加以發展而形成的人間淨土思想。以禅宗爲代表的人間淨土思想特別受到般若中觀學說,特別是受到《維摩诘經》的不二思想的影響的。這種淨土思想雖強調即心是佛,唯心淨土,但並不完全排斥普通民衆的西方淨土信仰,反映了它的現實主義性格的一面。

  今天,海峽兩岸的佛教界都提倡人間佛教,提倡利樂衆生,建設人間淨土。在這種情況下,研討中國佛教中的淨土、人間淨土思想的含義、淵源是很有意義的。筆者認爲,今後應結合當代世界和高速發展的科技文化、社會生活,對淨土、人

  頁184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 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

  間淨土等重要概念、思想作出新的诠釋,以利于充實人間佛教的內涵,推進佛教適應時代和社會而發展進步。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對“不二”作出有前提條件的解釋。所謂淨土與現實相即不二應是有條件的,應當比較側重對人們的精神狀態和行爲提出要求,可以結合中國傳統倫理和佛教教義製定一些規範、充實傳統的戒條(如五戒、十戒),倡導人們去踐行,通過完善自我和改善周圍環境來淨化社會,推進人間淨土的實現。

  二、大乘佛教的淨土思想

  “淨土”,也稱“清淨國土”、“佛國”、“佛土”、“佛刹”等。意爲清淨莊嚴的地方、國土,是達到覺悟境界的佛、菩透所居住,教化特有衆生的世界。這個概念是大乘佛教提出來的,小乘佛教以“灰身滅智”的無余涅槃爲最高理想,認爲通過修持四谛、八正道等達到覺悟,最後可以身識俱滅,徹底擺脫生死輪回,因此沒有提出與佛身長住,菩薩以普度衆生爲使命的思想相適應的淨土觀念。大乘佛典對淨土的說法不完全一致,中國佛教學者對此的解釋也各種各樣。以下僅作概要介紹。

  從中國漢譯佛經曆史推斷,最早講述淨土的大乘佛經應是東漢支婁迦識翻譯的《阿閦佛國經》。此經說在久遠的過去有位阿閦比丘,在大日如來面前發下誓願,永斷嗔恚、淫欲等,修行六度,經過無量時間的修行,最後成佛,所成就的佛國是東方的妙喜世界,如有衆生發願並修行六度,死後可以往生此處。此後,宣說淨土的經典相繼不斷,最有名的是說阿彌陀佛

  頁185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 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

  西方安樂(或“極樂”)淨土的《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等。叁國魏康僧铠所譯《無量壽經》是後來淨土信仰所依據的最重要的經典,其中說:在久遠的過去有位國王聽聞世自在王佛說法之後,出家爲比丘,名法藏,發下四十八大願,修行六度,教化饒益衆生,最後成佛,名無量壽佛,也稱阿彌陀佛,還有無量光佛、清淨光佛等名稱,其國土在西方名安樂,或稱極樂,如有人發願並修諸功德,稱誦其名號,死後能夠往生西方淨上。大乘佛典中的類似說法還有很多,如《藥師如來本願經》說藥師如來的淨土在東方,名淨琉璃世界;《文殊師利佛土淨嚴經》說文殊菩薩將來在南方成佛,其佛國名離塵垢心;《觀世音菩薩受記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圓寂後成佛,其國土名衆寶普集莊嚴……。按照大乘佛教的說法,世界無邊,過去、未來、將來的佛的數量也無數,可以說,四維上下,四面八方,到處有佛,有不可計量數目的佛的清淨國土,各在自己國土教化衆生。上述佛典所說的淨土大體上有如下共同的特點:·比丘、菩薩在久遠的不可計算的過去,在當時出世的佛前發下宏願,經過無量時間修行六度,即修“菩薩行”或“菩薩道”,最後成佛,造就佛國淨土;·佛國土有方位,或在南方或在西方等等;·佛國無限莊嚴美好,用人間所罕見的各種珍寶修造裝飾;·在這裏的衆生生活自在歡樂,壽命無量,隨時聽佛宣說佛法;·在現實世界(所謂“穢土”)的衆生如果能按照經中所說勤于修行大乘六度,行善積德,乃至經常稱念這些佛的名號,死後便可以生到佛國淨土。上述經典,特別是宣說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的經典,因爲容易爲一般民衆理解,所提出的修行方法比較簡單易

  頁186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 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

  行,長期以來十分盛行。

  與此相對,在大乘佛經中對佛國淨土也有另外的說法,大致是說佛國淨土與現實人間(所謂“穢土”)是相即不二的。在這類經典中最具代表性,並且影響最大也是《維摩诘經》。此經最早譯本是由叁國吳支謙翻譯,到後秦時鸠摩羅什重作翻譯,唐代玄奘又作翻譯,題目改爲《佛說無垢稱經》,然而世上最流行的是鸠摩羅什的譯本。此經的〈佛國品〉把佛、菩薩教化的對象──衆生,一切大乘修行的教法──六度、四無量心,大小乘共同修持的叁十七道品等等都說成是佛國淨土,但要點是著眼世間衆生和修行菩薩的主觀精神──心、直心、深心、菩薩心,強調“直心是菩薩淨土”,“深心是佛國淨土”,“菩提心是佛國淨土”。這是從因生果的角度講的。如果修行菩薩能具有坦蕩正直之心、深信之心和發願達到覺悟之心,就會有相應的行爲,相應的功德成就,受其教化的衆生也會具有清淨的直心、深心、菩薩心和相應的行爲,這樣在他們成佛造就自己的佛國時,“來生其國”的衆生也是清淨的,于是佛國也是清淨的。結論是:“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經中說佛的弟子舍利弗心中疑惑,難道釋迦牟尼佛當初爲菩薩時“意豈不淨…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馬祖和洪州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