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P3

  ..續本文上一頁》卷38,第363下。

  頁192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 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

  義理的解釋和論證,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是巨大的。上述淨土不離衆生和即心淨土的思想,可以說是後世佛教宗派,特別是禅宗的淨土思想的重要源頭。

  四、禅宗的即心淨土和人間、淨土相即不二的思想

  中國在進人隋唐以後形成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標志著佛教民族化的基本完成。然而宋代以後,禅宗成爲中國佛教諸派中的主流派,此後各宗相互交融會通,形成富有融合色彩的中國佛教。雖然西方彌陀淨土信仰在社會廣大民衆中比較流行,但禅宗的即心淨土和人間淨土的思想在中國佛教理論的方面是占據支配地位的。

  禅宗從它的醞釀階段到唐代正式形成是經曆了一百多年的時間。到底影響禅宗基本思想的是些什麼經典?從可以察證的資料來看,應當說早期主要是般若中觀類經典和《楞伽經》、《大涅槃經》,到慧能以後則主要是以《金剛般若經》爲主的般若類經典和《維摩經》、《大涅槃經》、《梵網經》等。作爲禅宗的主要思想特色是即心是佛的心性論,而到南宗慧能以後,作爲“頓教”的重要標志則是即煩惱是菩提,即衆生是佛的相即不二論。

  這裏僅按禅宗發展的順序對它的淨土觀念略作介紹。

  菩提達摩(?~大約534)提倡宋譯《楞伽經》,把大乘有宗的心性思想引人禅宗,提倡心識的淨化轉變,但從現存敦煌本《二人四行論》來看,他與其弟子的禅法是以般若中觀思想爲基礎的。在他們那裏,理、性淨之理、真性、心,在主要含義上是一致的。慧可答向居土的信中的“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

  頁193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 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

  皆如……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余”和《四行論》中的“心性無礙,名爲解脫”;“一切皆是法界處”;“舉足下足,一切皆是菩提處”等[5] ,已經具有人間淨土的思想。

  中國禅宗到唐代道信(580~653)、弘忍(601~674)時才正式確立,開始被稱爲“東山法門”。道信所著《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據《楞伽經》提倡觀心,據《文殊說般若經》提倡從念佛開始到念法身實相的一行叁昧。其中說“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看此等心,即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淨土……于一塵中具足無量世界”;對于社會上正在興起的淨土信仰,明確地表示:“心本來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即是淨佛國土,更不須向西方……一方無量方,無量方一方。”[6] 弘忍所述《修心要論》提倡守心,說“守我本心,得到彼岸”;也曾教弟子在坐禅中向空中看一個宇,待入定後,覺得“滿世界寬放身心,住佛境界。清淨法身,無有邊畔”。[7] 可見,他們所說的淨土不在人間社會的彼岸,只要心性達到無妄清淨,淨土就在眼前。

  弘忍的弟子神秀(?~706)在北方傳法,受到皇室的崇信。他在禅法上主張觀心看淨,去染返淨,所述《觀心論》專

  --------------------------------------------------------------------------------

  5. 慧可給向居士的信,亦載《唐高僧傳》卷16,《大正藏》卷50第553頁上中;日本柳田聖山《禅的語錄1~達摩的語錄》(築摩書房1983年第7次印刷)第71、160、161頁。

  6. 柳田聖山《禅的語錄2~初期的禅史1》(築摩書房1981年第3次印刷)第213頁。

  7. 柳田聖山《禅的語錄2~初期的禅史1》第287頁。

  頁194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 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

  講觀心禅法。其中對于往生淨土問題有專門的論述,認爲念佛應當“正念”,在清淨自心上下功夫,即“覺察真心,勿令起惡”,“憶持戒行,不忘精勤”,而不是只重口誦佛的名號,在“無明心”的支使下去“內外求佛”,引《金剛經》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和不能以色、音聲求見如來的文字,否認口稱念佛,往生淨土的說法。他認爲,“心是衆聖之源,心是萬惡之主。涅槃常樂,由自心生,叁界輪回,亦由心起。心爲出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8] 應當說,這一思想爲北宗所繼承。

  南宗的創始人、中國禅宗主流派的開拓者慧能(638~713),對禅法作了重大革新,最顯著的特色是把般若中觀學說,特別是《維摩經》和《大涅槃經》中的相即不二的思想靈活地運用到禅法之中,對佛教的修行解脫中最重要的煩惱與菩提、世與出世、佛與衆生、迷與悟、漸悟與頓悟等問題作了生動的論述。《六祖壇經》、《曹溪大師傅》等記載了慧能的生平和思想。關于慧能對佛國淨土的看法,這裏僅概述兩點:

  (一)識心見性,淨土就在眼前

  慧能在韶州大梵寺說般若法,授無相戒,以韶州刺使韋璩爲首的僧俗信衆前來聽法受戒。在慧能說法將要結束的時候,韋璩禮拜,問:“弟子見僧俗常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望爲破疑。”對此,慧能並不否認佛經中關

  --------------------------------------------------------------------------------

  8. 日本鈴木大拙所編五本對校《觀心論》,載《鈴木大拙全集》別卷之一附。

  頁195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 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

  于西方淨土的說法,但表示,本來西方淨土離現實不遠,而對于素質低的人來說,它是遠的,而對于“上智”的人來說,它就在近處,意爲自淨其心,淨土即在眼前。他說:

  人有兩種,法無兩段。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淨心即無罪,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迷人願生東方。兩者所在處,並一種心地,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除十惡即行十萬(按,意爲十萬裏),無八邪(披,此指違背大乘八不中道或八正道的見解)即過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彈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頓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遠,如何得達?

  慧能是說,雖然佛法只有一種,但有所覺悟的人和迷惑的人的看法是有差別的,理解的快慢也不一樣。對于自性沒有一點覺悟的人來說總是希望通過念佛在死後往生西方淨土,而對于自性有覺悟的人來說,則著眼于自淨其心。正像《維摩經》〈佛國品〉所說的那樣:“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關鍵在于能否自心清淨,有了清淨之心,淨土就在眼前。慧能相對于“西方淨土”的概念,提出一個“東方人”的稱謂。他針對信仰淨土念佛法門的人的心態,風趣地說:雖生爲東方人,但自淨其心就無罪,又何必非要發願念佛往生西方呢?即使是西方人,如果其心不淨也是有罪的,他們也許有的正發願往生東方呢!慧能明確地表示,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

  頁196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 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

  人,都具有一樣的“心地”(佛性)。對于認識這點並能自我淨心人來說,西方確實不遠;而對于迷惑自性並且不求自淨其心的人來說,即使終生念佛,也難以往生淨土。如果能斷除“十惡”、“八邪”而修行“十善”,到西方只在刹那之間。他接著說,“佛是自在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衆生;自性悟,衆生即是佛。”人的一切正見和慈悲善行就是佛、菩薩的本質在自身的體現,而一切邪見和情欲煩惱、惡行就是導致輪回惡趣的原因。因此,如果“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施大智慧光明,照耀六門清淨,照破六欲諸天下,照叁毒若除,地獄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六祖壇經》記載,他對于西方淨土所說一番話,在座下聽衆中引起極大反響,一時“贊聲徹天”。

  慧能所說淨土的中心意思是佛與佛國淨土本來就在人們自己的心中,只要淨心修善,西方淨土就立即顯現在眼前。慧能是不主張在現實人間之上再求什麼出世間的。他告訴信衆:“若欲修行,在家亦可,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在家若修行,如東方人修善,但願自家清淨,即是西方。”在他爲信衆所作指導在家修行的《無相頌》之中告誡說:

  法元在世間,于世出世間,忽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

  邪見是世間,正見出世間,邪正悉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頓教,亦名爲大乘,迷來經累劫,悟即刹那間。

  可以說這是禅宗就“人間佛教”、“人間淨土”所作的概括說

  頁197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 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叁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

  明。[9]

  禅宗的這種見解,也是宋代以後“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淨土觀的思想來源。自延壽以後,大慧宗杲和元代之後的中峰明本等人的法系,都有這方面的主張。這與淨土宗特別提倡口稱念佛還是有所區別的。清初,隱元把這種兼修行念佛的禅法傳到日本,他創立的黃檗宗在這點上與日本臨濟宗、曹洞宗是有所區別的。[10]

  (二)人間淨土和不二法門

  般若中觀學說和中國禅宗在對于淨土所作的解釋中是貫徹著不二法門的思想的。何爲不二?不二實際是中道的另一種說法。所謂“不生不滅”、“非色非空”等的思維方式,從正面表述(表诠)是中道,而從反面表述(遮诠)則是不二,也可稱爲相即不二。在大乘般若中觀的典籍中,特…

《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馬祖和洪州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