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和洪州宗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楊曾文
8世紀後期至9世紀中後期的一百多年的期間,是南宗迅速興起的時期。在這期間最引人注目的宗教文化現象是南嶽懷讓-馬祖禅系和青原行思-石頭希遷禅系從湘、贛兩個流域崛起,迅速傳播到各地,並且在各地形成很多傳法中心。成爲後世禅宗主流的禅門五宗正是從這些傳法中心中逐漸産生的。在南宗的發展過程中,受到擁有雄厚實力的地方軍政長官和朝野士大夫的支持。
馬祖是中國禅宗史上最有聲望的人物之一。馬祖的充滿個性的明快而峻烈的禅風,不僅在當時影響相當廣泛,而且一直影響到後世禅宗各派。後世的臨濟宗、沩仰宗就是出于他的禅系。
一、馬祖生平
馬祖道一(709-788),俗姓馬,世人稱爲馬祖,漢州什邡(在今四川省中部)人。童年時期到資州(治所在今四川資中北)從“唐和尚”處寂出家,後來到渝州(治所在今重慶)圓律師處受具足戒,還曾受法于成都淨衆寺“金和尚”無相禅師,曾住長松山。唐景雲元年(710年)前後,慧能的弟子懷讓到南嶽般若寺(觀音臺)傳法,逐漸遠近聞名。道一聽說懷讓慧能“頓門”禅法,便前往歸依受學。(注1)
馬祖在懷讓門下是如何受法的?《祖堂集》卷叁、《景德傳燈錄》卷五的<懷讓傳>記載了一個很有趣味的故事,說馬祖在般若寺傳法院經常坐禅,懷讓爲了啓示他懂得覺悟不一定要坐禅,關鍵是能否體悟自性的道理,便在他面前天天磨磚,當馬祖問他爲什麼要磨磚時,告訴他是爲“磨磚成鏡”,在馬祖提出“磨磚豈得成鏡”的疑問時,便對他說:“磨磚尚不成鏡,坐禅豈得成佛也?”馬祖由此大悟,專心修持“心地法門”。
馬祖在懷讓學法達十年之久,大約在開元十年(722年)以後離開南嶽,經過近20年,在開元、天寶之際,先到建陽(在今福建省)佛迹嶺聚徒傳法。建陽人志賢、廬江人道通都是在天寶初年(742年)來此地拜馬祖爲師的。此外,馬祖弟子中的明覺也是在佛迹嶺歸依馬祖的。馬祖攜弟子離開建陽先到撫州臨川(在今江西)的西裏山(又名犀牛山)傳法,有虔州人智藏、丹陽人道岸前來歸依。此後到虔州(治所在今江西贛縣)南康的龔公山(今名寶華山)傳法。此山經常有野獸出沒,人迹罕至。馬祖與弟子在此辟地建寺,逐漸成爲一個遠近知名的傳法中心。海門郡的齊安、福州人懷海、吳興人自在、尉氏人無等等人前來投奔受法。馬祖在虔州傳法期間,唐朝經曆了“安史之亂”(755-763年),在社會各個方面都留下深刻的影響。
虔州在唐朝屬于江南西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在全國設立十五道,江南西道是其中之一,簡稱“江西”,所領範圍包括現在的江西、湖南大部和安徽部分地區,設都督府于洪州(也曾稱豫章),治所在鍾陵(今南昌)。洪州貫通南北、東西,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唐初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四傑”的王勃(649-676)所著《滕王閣序》描述洪州的形勢是:“南昌故郡,洪州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廬,襟叁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瓯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按,東漢豫章太守陳蕃器重隱士徐稚,特爲設榻)。雄州霧列,俊彩星馳。”洪州的行政長官原稱采訪使,至德(756-757年)之後因中原常用兵,地方長官皆掌軍權,有防禦使、團練使等名,在重要地區設置節度使。(《舊唐書》卷一一<地理志一>)江南西道軍政長官稱“都團練觀察使”,後來只稱“觀察使”,一般兼洪州刺使。據新、舊《唐書》的<代宗紀>、<德宗紀>和有關傳記,從大曆六年(771年)至貞元七年(791年)曆任洪州刺史、江西觀察使以及他們的任期是:
路嗣恭,771或772-778年
杜亞,778-779年
崔昭,779年閏五月-780年四月
鮑防,780-782年
李臯,782年十月-785年四月
李兼,785-791年(注2)
就在他們的任期內,馬祖在洪州傳法,造就衆多弟子,形成獨具特色的洪州宗。對馬祖在洪州傳法給予支持較大的是路嗣恭、鮑防和李兼。
路嗣恭(712-782),大曆八年(773年)奉命平定嶺南哥舒晃之反,兼任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封翼國公,大曆十叁年(778年)入京任兵部尚書。(《舊唐書》卷一二二<路嗣恭傳>、卷一一<代宗紀>)在任期間,特迎請馬祖從虔州到洪州開元寺。《宋高僧傳》<道一傳>載:“連率路公,聆風景慕。”可見路嗣恭對馬祖的傳法是積極支持的。
鮑防(722-790),禦史大夫,曆任福建、江西觀察使,後入朝官至工部尚書。(《舊唐書》卷一四六<鮑防傳>)唐德宗建中(780-782)年間,“有诏僧如所隸,將歸舊壤”,按規定馬祖應被遣返原籍所隸屬的地方寺院。但鮑防(“元戎鮑公”)“密留不遣”(《宋高僧傳》<道一傳>),從而使馬祖與其弟子能繼續留在開元寺傳法。
李兼是隴右成紀(在今甘肅秦安北)人,官兼禦史大夫,《宋高僧傳》稱之爲“亞相(按,即禦史大夫)、觀察使隴西李公”,說他對馬祖“素所欽承”;《道一禅師塔銘》說:“成紀李公以侍極司憲(按,“司憲”即禦史大夫),臨長是邦,勒護法之誠,承最後之說”,都說他對馬祖十分欽敬,對馬祖及其弟子給予保護和支持,馬祖就是在他的任期內去世的。
唐代在京都、諸州都設有官寺。武則天命諸州置大雲寺;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命各州置中興寺,後改龍興寺;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命將各州形勝寺改名開元寺,同時各州還有道教的觀。這些寺、觀的重要功能是爲皇室祈福,爲國民祈平安、豐收。洪州的治所在鍾陵,洪州開元寺即鍾陵開元寺(現南昌市佑民寺是其遺址),自然是官寺。馬祖在當地軍政長官的支持下,以開元寺爲中心向僧俗信徒傳授南宗禅法。馬祖禅系的人與當時的石頭希遷禅系、牛頭禅系等也有聯系,在禅法上進行交流。對一切人自性和人格的尊重,生動明快的傳法語言,簡便易行的修行方法,不僅對有儒道修養的士大夫、普通的讀書人有吸收力,對手握軍政大權鎮守一方的官僚和士大夫也是有吸引力的。
馬祖在鍾陵開元寺期間聲名大振,前來參學者日多,如《宋高僧傳》卷十一<太毓傳>所說:“于時天下佛法,極盛無過洪府,座下賢聖比肩,得道者其數頗衆。”(注3)普願、智常、惟寬、太毓、道行、甯贲、玄策、神鑒等人都是在洪州歸依馬祖成爲弟子的。馬祖的開元寺與在南嶽衡山石頭希遷的石臺寺,成爲當時傾慕南宗的僧俗信徒往來參學的兩大禅學中心。唐憲宗時國子博士劉轲在應請爲希遷寫的碑銘中說:“江西主大寂(按,馬祖),湖南主石頭,往來憧憧,不見二大士爲無知矣。”(現碑銘已不存,此引自《景德傳燈錄》卷六<馬祖傳>之注)天然先在南嶽從石頭受法,又到洪州參谒馬祖,後又參學牛頭宗徑山法欽禅師,然而他最終嗣法于石頭。道悟先從法欽受法,建中初年(780年)再到鍾陵馬祖門下參學,翌年又到南嶽師事石頭,最後成爲石頭的嗣法弟子。這種情況在唐代並非罕見,到底嗣誰的法大概最終由自己或他的後嗣弟子決定。例如,隱峰先後參希遷、馬祖,也曾參普願,而且爲普願“所許”,但“終認嗣馬禅師耳”。(《景德傳燈錄》卷八、《宋高僧傳》卷二十一<隱峰傳>)(注4)。禅宗僧人雲遊四方--“雲水”,訪師問道參禅,構成唐代中後期地方之間宗教文化交流的一種獨特景觀。馬祖當年與弟子的傳法活動幾乎遍及現在的江西全省,至今尚保存或有資料可考的遺迹28處。(注5)
二、馬祖的禅法
馬祖的禅法雖沿續慧能以來的“識心見性,自成佛道”的宗旨,但確實具有自己鮮明的特性。記述馬祖禅法的資料主要有《祖堂集》和《景德傳燈錄》<馬祖傳>以及《景德傳燈錄》卷二八的<馬祖語錄>、《古尊宿語錄》卷一和《四家語錄》卷一的<馬祖錄>。馬祖的禅法語錄的篇幅不大,主要圍繞著人達到覺悟解脫的心性依據和應當如何對待修行的問題。
(一)從“即心是佛”到“非心非佛”和所謂“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引導人們覺悟自性達到解脫,是南宗的共同特色。應當指出,“即心是佛”不是馬祖的發明,《觀無量壽經》中早已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然而能夠結合現實人生對此作出靈活生動發揮的是南宗,慧能的弟子神會、本淨、南陽慧忠、懷讓、行思、以及希遷等等幾乎都有這方面的言論(注6)。但是馬祖在對“即心是佛”的闡述中又增加了不少新意,以至于當時一些人以爲馬祖的禅法要旨就是“即心是佛”。
《景德傳燈錄》<馬祖傳>載,一日,馬祖上堂對衆僧說:
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摩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躬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衆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雲: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又雲: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故叁界唯心,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注7)
其中所引兩種經,一是當年菩提達摩提倡的《楞伽經》,所引經文是取其大義,而非原文,原經以“一切佛語心”爲品名,經偈中有:“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另有很多論述“一切法空,無生,無自性”的文字;二是《維摩經》<不思議品>中的文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應無所求。”其它則是馬祖自己的見解。大意是說,每個人應相信自心是佛,離開自心沒有別的佛;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心之的顯現,離開物質的世界,也就沒有自心。這樣,便把自心與佛等同,又說自心、佛與世界萬有是相互融通的,皆是“一法(心)之所印”。對于“叁界唯心…
《馬祖和洪州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