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P3

  ..续本文上一页》卷38,第363下。

  页192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义理的解释和论证,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是巨大的。上述净土不离众生和即心净土的思想,可以说是后世佛教宗派,特别是禅宗的净土思想的重要源头。

  四、禅宗的即心净土和人间、净土相即不二的思想

  中国在进人隋唐以后形成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标志著佛教民族化的基本完成。然而宋代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诸派中的主流派,此后各宗相互交融会通,形成富有融合色彩的中国佛教。虽然西方弥陀净土信仰在社会广大民众中比较流行,但禅宗的即心净土和人间净土的思想在中国佛教理论的方面是占据支配地位的。

  禅宗从它的酝酿阶段到唐代正式形成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到底影响禅宗基本思想的是些什么经典?从可以察证的资料来看,应当说早期主要是般若中观类经典和《楞伽经》、《大涅槃经》,到慧能以后则主要是以《金刚般若经》为主的般若类经典和《维摩经》、《大涅槃经》、《梵网经》等。作为禅宗的主要思想特色是即心是佛的心性论,而到南宗慧能以后,作为“顿教”的重要标志则是即烦恼是菩提,即众生是佛的相即不二论。

  这里仅按禅宗发展的顺序对它的净土观念略作介绍。

  菩提达摩(?~大约534)提倡宋译《楞伽经》,把大乘有宗的心性思想引人禅宗,提倡心识的净化转变,但从现存敦煌本《二人四行论》来看,他与其弟子的禅法是以般若中观思想为基础的。在他们那里,理、性净之理、真性、心,在主要含义上是一致的。慧可答向居土的信中的“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

  页193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皆如……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和《四行论》中的“心性无碍,名为解脱”;“一切皆是法界处”;“举足下足,一切皆是菩提处”等[5] ,已经具有人间净土的思想。

  中国禅宗到唐代道信(580~653)、弘忍(601~674)时才正式确立,开始被称为“东山法门”。道信所著《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据《楞伽经》提倡观心,据《文殊说般若经》提倡从念佛开始到念法身实相的一行三昧。其中说“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看此等心,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净土……于一尘中具足无量世界”;对于社会上正在兴起的净土信仰,明确地表示:“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一方无量方,无量方一方。”[6] 弘忍所述《修心要论》提倡守心,说“守我本心,得到彼岸”;也曾教弟子在坐禅中向空中看一个宇,待入定后,觉得“满世界宽放身心,住佛境界。清净法身,无有边畔”。[7] 可见,他们所说的净土不在人间社会的彼岸,只要心性达到无妄清净,净土就在眼前。

  弘忍的弟子神秀(?~706)在北方传法,受到皇室的崇信。他在禅法上主张观心看净,去染返净,所述《观心论》专

  --------------------------------------------------------------------------------

  5. 慧可给向居士的信,亦载《唐高僧传》卷16,《大正藏》卷50第553页上中;日本柳田圣山《禅的语录1~达摩的语录》(筑摩书房1983年第7次印刷)第71、160、161页。

  6. 柳田圣山《禅的语录2~初期的禅史1》(筑摩书房1981年第3次印刷)第213页。

  7. 柳田圣山《禅的语录2~初期的禅史1》第287页。

  页194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讲观心禅法。其中对于往生净土问题有专门的论述,认为念佛应当“正念”,在清净自心上下功夫,即“觉察真心,勿令起恶”,“忆持戒行,不忘精勤”,而不是只重口诵佛的名号,在“无明心”的支使下去“内外求佛”,引《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和不能以色、音声求见如来的文字,否认口称念佛,往生净土的说法。他认为,“心是众圣之源,心是万恶之主。涅槃常乐,由自心生,三界轮回,亦由心起。心为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8] 应当说,这一思想为北宗所继承。

  南宗的创始人、中国禅宗主流派的开拓者慧能(638~713),对禅法作了重大革新,最显著的特色是把般若中观学说,特别是《维摩经》和《大涅槃经》中的相即不二的思想灵活地运用到禅法之中,对佛教的修行解脱中最重要的烦恼与菩提、世与出世、佛与众生、迷与悟、渐悟与顿悟等问题作了生动的论述。《六祖坛经》、《曹溪大师傅》等记载了慧能的生平和思想。关于慧能对佛国净土的看法,这里仅概述两点:

  (一)识心见性,净土就在眼前

  慧能在韶州大梵寺说般若法,授无相戒,以韶州刺使韦璩为首的僧俗信众前来听法受戒。在慧能说法将要结束的时候,韦璩礼拜,问:“弟子见僧俗常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望为破疑。”对此,慧能并不否认佛经中关

  --------------------------------------------------------------------------------

  8. 日本铃木大拙所编五本对校《观心论》,载《铃木大拙全集》别卷之一附。

  页195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于西方净土的说法,但表示,本来西方净土离现实不远,而对于素质低的人来说,它是远的,而对于“上智”的人来说,它就在近处,意为自净其心,净土即在眼前。他说:

  人有两种,法无两段。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净心即无罪,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迷人愿生东方。两者所在处,并一种心地,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十恶即行十万(按,意为十万里),无八邪(披,此指违背大乘八不中道或八正道的见解)即过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弹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远,如何得达?

  慧能是说,虽然佛法只有一种,但有所觉悟的人和迷惑的人的看法是有差别的,理解的快慢也不一样。对于自性没有一点觉悟的人来说总是希望通过念佛在死后往生西方净土,而对于自性有觉悟的人来说,则著眼于自净其心。正像《维摩经》〈佛国品〉所说的那样:“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关键在于能否自心清净,有了清净之心,净土就在眼前。慧能相对于“西方净土”的概念,提出一个“东方人”的称谓。他针对信仰净土念佛法门的人的心态,风趣地说:虽生为东方人,但自净其心就无罪,又何必非要发愿念佛往生西方呢?即使是西方人,如果其心不净也是有罪的,他们也许有的正发愿往生东方呢!慧能明确地表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

  页196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人,都具有一样的“心地”(佛性)。对于认识这点并能自我净心人来说,西方确实不远;而对于迷惑自性并且不求自净其心的人来说,即使终生念佛,也难以往生净土。如果能断除“十恶”、“八邪”而修行“十善”,到西方只在刹那之间。他接著说,“佛是自在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人的一切正见和慈悲善行就是佛、菩萨的本质在自身的体现,而一切邪见和情欲烦恼、恶行就是导致轮回恶趣的原因。因此,如果“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施大智慧光明,照耀六门清净,照破六欲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六祖坛经》记载,他对于西方净土所说一番话,在座下听众中引起极大反响,一时“赞声彻天”。

  慧能所说净土的中心意思是佛与佛国净土本来就在人们自己的心中,只要净心修善,西方净土就立即显现在眼前。慧能是不主张在现实人间之上再求什么出世间的。他告诉信众:“若欲修行,在家亦可,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清净,即是西方。”在他为信众所作指导在家修行的《无相颂》之中告诫说: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忽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迷来经累劫,悟即刹那间。

  可以说这是禅宗就“人间佛教”、“人间净土”所作的概括说

  页197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明。[9]

  禅宗的这种见解,也是宋代以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净土观的思想来源。自延寿以后,大慧宗杲和元代之后的中峰明本等人的法系,都有这方面的主张。这与净土宗特别提倡口称念佛还是有所区别的。清初,隐元把这种兼修行念佛的禅法传到日本,他创立的黄檗宗在这点上与日本临济宗、曹洞宗是有所区别的。[10]

  (二)人间净土和不二法门

  般若中观学说和中国禅宗在对于净土所作的解释中是贯彻著不二法门的思想的。何为不二?不二实际是中道的另一种说法。所谓“不生不灭”、“非色非空”等的思维方式,从正面表述(表诠)是中道,而从反面表述(遮诠)则是不二,也可称为相即不二。在大乘般若中观的典籍中,特…

《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马祖和洪州宗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