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尊崇大乘,在理论上比较重视哲学思辨和心性修养,并提倡〞普度众生〞的菩萨精神,从而促使大乘逐渐在佛教中占据主体地位。
南北朝出现多种判教学说,它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对佛法进行比较评论,将主要佛经排出高低深浅等次。当时著名的判教学说有 10 家,南方 3 家,北方 7 家,统称〞南三北七〞。虽然它们所奉为最优越的佛经不一样,但都把大乘佛典置于较高地位,而将小乘经典置于较低的地位。它们所提到的大乘佛经有《法华经》、《华严经》、《大涅槃经》、《般若经》、《维摩诘经》等。
隋唐时期成立的佛教宗派都把大乘佛典作为自己依据的主要经典,如天台宗奉《法华经》为主要经典,三论宗奉《中论》等大乘论书,法相宗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大乘经论,华严宗奉《华严经》,净土宗奉《无量寿经》,禅宗奉《金刚经》、《维摩诘经》,密宗奉《大日经》、《金刚顶经》为主要经典,等等。相对而言,《华严经》对朝鲜佛教影响较大,而在日本则《法华经》影响较大。
3.深受儒、道二教的影响
汉译佛典所用的不少重要概念和用语或是直接取自儒、道二教,或是受它们的影响而赋予某些词语以新的含义。例如〞本无〞、〞守一〞、〞无为〞、〞道〞、〞理〞、〞心〞、〞性〞等,成为构建北传汉语系佛教的教理体系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在理论方面,一是把道家和玄学的本体论与大乘佛教的以真如、佛性为本体的宇宙本体论相结合,进而依据〞不二法门〞,提出〞体用相即〞、〞真俗不二〞的佛教哲学,如前述天台宗的中道实相论、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都有这方面的意义;二是以佛性为觉悟基因的心性论深受儒家的人性论的启发和影响,注意论证觉悟成佛的内在依据的问题,例如天台宗讲〞性具善恶〞,华严宗讲一切众生皆具〞本觉真心〞,禅宗讲〞心性本净〞等等。此外还将儒家的善恶伦理观念引入佛教的教理和清规之中。
4.贴近普通民众的现实主义风格
发挥大乘佛教的〞真俗不二〞和〞即烦恼是菩提〞的理论,主张出世不离入世,生活日用即为佛道。在这方面,禅宗最为突出,提倡〞无念〞禅法,寄坐禅悟道于日常生活之中。此外,净土宗简化修行仪规和方法,提倡口称念佛。日本的净土真宗主张〞一念净信〞(只要在一念之中相信阿弥陀佛及其本愿拯救之力)即可往生成佛。日本日莲宗主张通过唱念《法华经》题目达到解脱。这些主张实际都否定了通过远离现实生活的严格修行来达到觉悟解脱的做法,表现出北传汉语系佛教具有贴近一般信徒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风格。
5.在组织上仿效中国封建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佛教寺院和宗派都仿效封建宗法制度来建立自己的传法和组织体制。以天台宗和禅宗为代表的佛教宗派,都编有比较完整的传法世系,规定自己宗派的始祖、二祖、三祖……,有时还分嫡系和旁系等,制定严格的师徒之间的嗣法制度。其他北传汉语系佛教的宗派也大致如此。
以上是北传汉语系佛教的主要特色。在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的佛教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上述特色仍或多或少地存在并发生影响。
三、中国佛教对东方文化的影响
广义的东方文化自然包括佛教在内,因为佛教本来就是社会历史的一种文化现象。然而这里所说的文化,是特指佛教以外其它文化形态。综合考察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历史文化,就会发现,佛教对这些国家的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概要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佛教的传入中国及其和民族化,丰富和充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佛教与儒、道二家的互相争论与彼此吸收的过程,促进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东亚各国从中国传入汉语系佛教,对丰富和发展历史文化也起到重大推进作用。朝鲜在三国分立时期,新罗元光(532-630)曾在中国长期学习佛法,回国后,适应外抗高句丽、百济,内求发展的需要,将佛教的戒律与儒家的忠孝伦理会通,提出〞世俗五戒〞模范民众,其中有〞事君以忠〞与〞临战不退〞的戒条,对促成新罗的强大起到推动作用。慈藏在唐贞观十七年(643)从中国回国,担任新罗的〞大国统〞,对佛教的兴盛促进很大,据载由于他的提议,新罗开始采取穿著唐朝衣冠,奉唐正朔。(《续高僧传》卷二十四<慈藏传>)此后朝鲜统一,经过新罗、高丽、李朝,佛教发展迅速,相继出现很多不仅通晓佛学,而且也通达儒学的高僧,撰述大量佛教著作,并且雕印了世界著名的《高丽藏》。日本从中国传入佛教,大陆先进文化也以佛教为载体源源不断地传入日本,在7、8世纪极大推动日本社会进步的〞大化革新〞中,到过中国的留学僧、求法僧和留学生做出重大贡献。此后直到近代之前,日本很多僧人兼学佛教与儒学,镰仓(1192-1333)、室町(1336-1573)时期的禅僧在传播禅宗的同时,还传播宋学(程朱理学),一度出现以禅僧为骨干的〞五山文学〞,江户时期(1603-1867)日本儒学摆脱佛教独立时,最早的创始人多是禅僧。佛教对日本的神道教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二)中国以儒家为正统的哲学比较重视以家长制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伦理的论证,重视以治国安民为出发点的天(自然)人(社会)关系的考察,而不注重对人和一切生命的本源、宇宙的本体的探讨,虽主张敬神祭祖,但对古代人们普遍关注的灵魂和死后世界缺乏神学论证。佛教拥有极其庞杂的大小乘教义和哲学理论,从大的方面说,它的时空无限、体用相即、心性染净以及对心理作用的详细分析,对心在解脱成圣过程中的作用的说法、善恶因果报应论等,都对中国哲学的丰富与发展给予极大影响。标志中国传统哲学高峰的宋明理学的形成,是与儒学大量地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分不开的。已经中国化了的汉语系佛教传入东亚各国,也对这些国家的哲学、文化思想产生很大影响。高丽的知讷(1158-1210)创立朝鲜民族佛教宗派曹溪宗,所著《真心直说》、《修心诀》等将源自中国禅宗的心性论发挥得淋漓尽致,认为〞真心〞通贯古今,是世界万有之源,并认为人人生来具有此心,是觉悟的内在根据,每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某种〞修心〞方法达到解脱。李朝禅僧休静(1520-1604)曾募僧为兵,抗击日本入侵。所著《禅家龟鉴》论述禅宗的心性之说,主张教、禅会通,又著《三家龟鉴》倡儒、释、道三教一致。日本真言宗创始人空海(774-835)曾著《三教指归》论三教优劣,认为三教虽皆奉忠孝之道,但佛教引导人们超离生死烦恼,最为优越。日本 14 、15 世纪的〞五山〞禅僧中,著名的有雪村友梅、虎关师炼、梦窗疏石、中岩圆月、义堂周信、绝海中津、岐阳方秀等人,皆精通汉文、汉学,有的精通朱子学,对日本哲学、文化的影响极大。
(三)佛教极大地影响中国、东亚各国的文学、史学。朝鲜、日本的古代很多高僧善于运用汉文撰写文章、诗歌。佛教史传也深受中国佛教影响,例如高丽一然的《三国遗事》、觉训《海东高僧传》,日本的师炼受元朝赴日禅僧一宁(1247-1317)的启示,编撰日本最早的一部传记体佛教史书《元亨释书》,此后师蛮(1626-1710)编撰禅宗史书《延宝传灯录》,又撰《本朝高僧传》,等等,体例仿照中国佛教史书,而且皆用汉文撰写。此外,佛教对东亚各国的美术、雕塑、音乐、建筑的发展也有极大影响。
(四)中国、东亚各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汉语佛教文献。唐代四部图书有 5 万余卷,佛教经典约有它的 1/10。清代修《四库全书》收编图书 3503 种, 79337 卷,而大致与此同时编纂的《龙藏》收佛典 1675 部, 7240 卷,按卷数相当于它的 9% 。高丽王朝在 13 世纪最后完成的《高丽藏》收佛典 1624 部, 6558 卷。日本近代以后陆续编印的《校订大藏经》收佛典 1622 部, 6990 卷,其《续藏经》收 1659 部, 7143 卷;《大正新修大藏经》收佛典 3493 部, 13520 卷。中国现正在编纂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正、续编(正编已经完成),计划总收佛典 4200 种, 23000 卷。佛教文献,体裁多样,既有佛典的经、律、论,也有对佛典的注释、各种论著,还有传记体和编年体的史书,以及年表、偈颂、语录、类书、词书、游记、变文、目录等。这些佛教文献不仅记述佛教教义理论、历史,全面反映佛教产生以来的发展轨迹,而且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当说不仅是中国、东亚的文化知识宝库,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佛教至今仍是连接东亚各国的一条重要的〞黄金纽带〞,仍在为促进东亚各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发挥重要作用。
2000 年 5 月 18 日于南方庄公寓
《中国佛教与东方文化》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