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與東方文化▪P4

  ..續本文上一頁尊崇大乘,在理論上比較重視哲學思辨和心性修養,並提倡〞普度衆生〞的菩薩精神,從而促使大乘逐漸在佛教中占據主體地位。

  南北朝出現多種判教學說,它們按照自己的標准對佛法進行比較評論,將主要佛經排出高低深淺等次。當時著名的判教學說有 10 家,南方 3 家,北方 7 家,統稱〞南叁北七〞。雖然它們所奉爲最優越的佛經不一樣,但都把大乘佛典置于較高地位,而將小乘經典置于較低的地位。它們所提到的大乘佛經有《法華經》、《華嚴經》、《大涅槃經》、《般若經》、《維摩诘經》等。

  隋唐時期成立的佛教宗派都把大乘佛典作爲自己依據的主要經典,如天臺宗奉《法華經》爲主要經典,叁論宗奉《中論》等大乘論書,法相宗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大乘經論,華嚴宗奉《華嚴經》,淨土宗奉《無量壽經》,禅宗奉《金剛經》、《維摩诘經》,密宗奉《大日經》、《金剛頂經》爲主要經典,等等。相對而言,《華嚴經》對朝鮮佛教影響較大,而在日本則《法華經》影響較大。

  3.深受儒、道二教的影響

  漢譯佛典所用的不少重要概念和用語或是直接取自儒、道二教,或是受它們的影響而賦予某些詞語以新的含義。例如〞本無〞、〞守一〞、〞無爲〞、〞道〞、〞理〞、〞心〞、〞性〞等,成爲構建北傳漢語系佛教的教理體系的重要概念和術語。

  在理論方面,一是把道家和玄學的本體論與大乘佛教的以真如、佛性爲本體的宇宙本體論相結合,進而依據〞不二法門〞,提出〞體用相即〞、〞真俗不二〞的佛教哲學,如前述天臺宗的中道實相論、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論都有這方面的意義;二是以佛性爲覺悟基因的心性論深受儒家的人性論的啓發和影響,注意論證覺悟成佛的內在依據的問題,例如天臺宗講〞性具善惡〞,華嚴宗講一切衆生皆具〞本覺真心〞,禅宗講〞心性本淨〞等等。此外還將儒家的善惡倫理觀念引入佛教的教理和清規之中。

  4.貼近普通民衆的現實主義風格

  發揮大乘佛教的〞真俗不二〞和〞即煩惱是菩提〞的理論,主張出世不離入世,生活日用即爲佛道。在這方面,禅宗最爲突出,提倡〞無念〞禅法,寄坐禅悟道于日常生活之中。此外,淨土宗簡化修行儀規和方法,提倡口稱念佛。日本的淨土真宗主張〞一念淨信〞(只要在一念之中相信阿彌陀佛及其本願拯救之力)即可往生成佛。日本日蓮宗主張通過唱念《法華經》題目達到解脫。這些主張實際都否定了通過遠離現實生活的嚴格修行來達到覺悟解脫的做法,表現出北傳漢語系佛教具有貼近一般信徒日常生活的現實主義風格。

  5.在組織上仿效中國封建宗法製度

  中國古代的佛教寺院和宗派都仿效封建宗法製度來建立自己的傳法和組織體製。以天臺宗和禅宗爲代表的佛教宗派,都編有比較完整的傳法世系,規定自己宗派的始祖、二祖、叁祖……,有時還分嫡系和旁系等,製定嚴格的師徒之間的嗣法製度。其他北傳漢語系佛教的宗派也大致如此。

  以上是北傳漢語系佛教的主要特色。在進入近代以後,東亞各國的佛教因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上述特色仍或多或少地存在並發生影響。

  叁、中國佛教對東方文化的影響

  廣義的東方文化自然包括佛教在內,因爲佛教本來就是社會曆史的一種文化現象。然而這裏所說的文化,是特指佛教以外其它文化形態。綜合考察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曆史文化,就會發現,佛教對這些國家的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概要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佛教的傳入中國及其和民族化,豐富和充實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佛教與儒、道二家的互相爭論與彼此吸收的過程,促進了中國民族文化的發展。東亞各國從中國傳入漢語系佛教,對豐富和發展曆史文化也起到重大推進作用。朝鮮在叁國分立時期,新羅元光(532-630)曾在中國長期學習佛法,回國後,適應外抗高句麗、百濟,內求發展的需要,將佛教的戒律與儒家的忠孝倫理會通,提出〞世俗五戒〞模範民衆,其中有〞事君以忠〞與〞臨戰不退〞的戒條,對促成新羅的強大起到推動作用。慈藏在唐貞觀十七年(643)從中國回國,擔任新羅的〞大國統〞,對佛教的興盛促進很大,據載由于他的提議,新羅開始采取穿著唐朝衣冠,奉唐正朔。(《續高僧傳》卷二十四<慈藏傳>)此後朝鮮統一,經過新羅、高麗、李朝,佛教發展迅速,相繼出現很多不僅通曉佛學,而且也通達儒學的高僧,撰述大量佛教著作,並且雕印了世界著名的《高麗藏》。日本從中國傳入佛教,大陸先進文化也以佛教爲載體源源不斷地傳入日本,在7、8世紀極大推動日本社會進步的〞大化革新〞中,到過中國的留學僧、求法僧和留學生做出重大貢獻。此後直到近代之前,日本很多僧人兼學佛教與儒學,鐮倉(1192-1333)、室町(1336-1573)時期的禅僧在傳播禅宗的同時,還傳播宋學(程朱理學),一度出現以禅僧爲骨幹的〞五山文學〞,江戶時期(1603-1867)日本儒學擺脫佛教獨立時,最早的創始人多是禅僧。佛教對日本的神道教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

  (二)中國以儒家爲正統的哲學比較重視以家長製血緣關系爲基礎的道德倫理的論證,重視以治國安民爲出發點的天(自然)人(社會)關系的考察,而不注重對人和一切生命的本源、宇宙的本體的探討,雖主張敬神祭祖,但對古代人們普遍關注的靈魂和死後世界缺乏神學論證。佛教擁有極其龐雜的大小乘教義和哲學理論,從大的方面說,它的時空無限、體用相即、心性染淨以及對心理作用的詳細分析,對心在解脫成聖過程中的作用的說法、善惡因果報應論等,都對中國哲學的豐富與發展給予極大影響。標志中國傳統哲學高峰的宋明理學的形成,是與儒學大量地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分不開的。已經中國化了的漢語系佛教傳入東亞各國,也對這些國家的哲學、文化思想産生很大影響。高麗的知讷(1158-1210)創立朝鮮民族佛教宗派曹溪宗,所著《真心直說》、《修心訣》等將源自中國禅宗的心性論發揮得淋漓盡致,認爲〞真心〞通貫古今,是世界萬有之源,並認爲人人生來具有此心,是覺悟的內在根據,每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某種〞修心〞方法達到解脫。李朝禅僧休靜(1520-1604)曾募僧爲兵,抗擊日本入侵。所著《禅家龜鑒》論述禅宗的心性之說,主張教、禅會通,又著《叁家龜鑒》倡儒、釋、道叁教一致。日本真言宗創始人空海(774-835)曾著《叁教指歸》論叁教優劣,認爲叁教雖皆奉忠孝之道,但佛教引導人們超離生死煩惱,最爲優越。日本 14 、15 世紀的〞五山〞禅僧中,著名的有雪村友梅、虎關師煉、夢窗疏石、中岩圓月、義堂周信、絕海中津、岐陽方秀等人,皆精通漢文、漢學,有的精通朱子學,對日本哲學、文化的影響極大。

  (叁)佛教極大地影響中國、東亞各國的文學、史學。朝鮮、日本的古代很多高僧善于運用漢文撰寫文章、詩歌。佛教史傳也深受中國佛教影響,例如高麗一然的《叁國遺事》、覺訓《海東高僧傳》,日本的師煉受元朝赴日禅僧一甯(1247-1317)的啓示,編撰日本最早的一部傳記體佛教史書《元亨釋書》,此後師蠻(1626-1710)編撰禅宗史書《延寶傳燈錄》,又撰《本朝高僧傳》,等等,體例仿照中國佛教史書,而且皆用漢文撰寫。此外,佛教對東亞各國的美術、雕塑、音樂、建築的發展也有極大影響。

  (四)中國、東亞各國擁有數量龐大的漢語佛教文獻。唐代四部圖書有 5 萬余卷,佛教經典約有它的 1/10。清代修《四庫全書》收編圖書 3503 種, 79337 卷,而大致與此同時編纂的《龍藏》收佛典 1675 部, 7240 卷,按卷數相當于它的 9% 。高麗王朝在 13 世紀最後完成的《高麗藏》收佛典 1624 部, 6558 卷。日本近代以後陸續編印的《校訂大藏經》收佛典 1622 部, 6990 卷,其《續藏經》收 1659 部, 7143 卷;《大正新修大藏經》收佛典 3493 部, 13520 卷。中國現正在編纂的《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正、續編(正編已經完成),計劃總收佛典 4200 種, 23000 卷。佛教文獻,體裁多樣,既有佛典的經、律、論,也有對佛典的注釋、各種論著,還有傳記體和編年體的史書,以及年表、偈頌、語錄、類書、詞書、遊記、變文、目錄等。這些佛教文獻不僅記述佛教教義理論、曆史,全面反映佛教産生以來的發展軌迹,而且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應當說不僅是中國、東亞的文化知識寶庫,也是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

  佛教至今仍是連接東亞各國的一條重要的〞黃金紐帶〞,仍在爲促進東亞各國的佛教文化交流,增進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發揮重要作用。

  2000 年 5 月 18 日于南方莊公寓

  

《中國佛教與東方文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