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与东方文化▪P3

  ..续本文上一页宣的南山律宗后来成为中国佛教律学的正统。

  1.止持戒与作持戒

  道宣主张止恶与行善并重,提出〞止持〞与〞作持〞的戒法理论。〞止持〞是遵守自己所受的戒条不犯,做到〞止恶〞。但仅此还不够,进而应当主动地积极地通过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心意三个方面去行善,此为〞作持〞。简言之,〞诸恶莫作〞是〞止持〞;〞诸善奉行〞是〞作持〞。每一部戒律的前一部分所载的是关于比丘、比丘尼应当遵守的戒条,此属止持戒;后一部分所载的是关于僧众修行和日常生活应当遵循的仪规、规范,此为作持戒。

  2.以心识为〞戒体〞的戒体论

  道宣将戒分为四科:戒法,指各种戒律;戒体,详后;戒行,指遵守戒规的行为、语言;戒相,是持戒的具体表现,也指各种戒条的具体内容,如五戒、十戒、具足戒等。

  道宣对戒体的解释最具特色。道宣《羯磨疏》卷三对戒体规定说:〞纳圣法(按:戒法)于心胸,即法是所纳之戒体。〞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话说,是指受戒人在受戒仪式上对戒师所授的戒条心领神会,通过发誓终生守戒,在心中所形成的持戒意念和决心。

  对于这样一种戒体,在道宣之前有两种最有影响的解释:一、按照说一切有部的论书《杂部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的说法,以〞色法〞为戒体。据称这种〞色法〞虽也符合色的定义,但它在身内没有外现,是没有形体可见的,称之为〞无表色〞;二、按照法藏部《成实论》的观点,以〞非色非心〞为戒体。中国在东晋以后,江南盛行《成实论》,佛教学者多依据此论将戒体解释为〞非色非心〞,而北方则据说一切有部的论书把戒体解释为〞无表色〞(或作〞无作色〞)。

  道宣依据唐初盛行的法相宗的唯识理论来解释戒体。他以八识中的阿赖耶识所藏有〞善种子〞为戒体。《羯磨疏》卷三说:

  ……作法受(按:受戒),还熏妄心于本识藏(按:阿赖耶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

  是说受戒这一行为,通过诸识〞熏习〞阿赖耶识,便在此识之中形成善法种子。这种善的种子便是戒体。此后,〞依体起用,防边缘非〞,可使受戒者常记住和持守戒规,防范过错,又可反过来影响阿赖耶识,使妄情消失,以利于达到解脱。道宣首次用大乘理论来解释戒体,又把大乘佛教的重视心性修养的思想引入律学,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二、源自中国的东亚北传汉语系佛教及其特色

  (一) 中国是北传汉语系佛教的发源地

  北传汉语系佛教发源于中国,用汉语经典。

  自古以来,中国与东亚各国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教盛行中国之后,先后传入越南、朝鲜和日本,并且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的纽带和文化载体,对促成中国与东亚各国之间的广泛的科技文化的交流发挥过重大作用。

  1.越南佛教

  古代越南是中印两国文化的交汇地区。大约在公元前 2 世纪末,佛教从中国和印度传入越南,到 4 、5 世纪时得到广泛的传播。

  唐朝有不少僧人到越南,其中有的与越南僧人结伴到印度求法。中国的佛教宗派也逐渐传入越南,特别是唐朝中后期迅速兴起的禅宗以及在民间广泛传播的净土宗在越南获得较大的发展,影响也大。从 9 世纪至 13 世纪,越南相继出现民族化的佛教宗派--属于禅宗系统的无言通派、草堂派、竹林派。这些派别先后受到李朝(1010-1224)、陈朝(1225-1405)皇室的尊奉,被奉为国教。

  17 世纪以后,竹林禅派逐渐与净土宗融合,形成禅、净合一的莲宗,主张禅、教一致,念佛与坐禅双修。此后由中国禅僧元绍(

  -1712)创立元绍禅派,弘传临济禅法,提倡〞禅教一致〞,在越南中部、南部一带流传。 18 世纪初越南了观法师(

  -1743)创了观禅派,对临济禅法进行改革,至今在越南中部比较有影响。

  从整体来看,越南佛教受佛、道二教影响较大,也吸收越南的民族信仰,并盛行简单易行的净土念佛。

  2.朝鲜佛教

  公元 4 世纪后期,中国佛教开始传入朝鲜。当时正值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时期。 7 世纪中叶,新罗在唐王朝的支援下统一朝鲜半岛,佛教开始普及全社会。此后,不少新罗僧人到唐朝求法,有的长期留在中国。中国的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密宗、净土宗等宗派相继传入新罗,盛行于社会。

  新罗的禅宗是先后由不同的僧人传入的,在各地以某一个寺院为中心传授禅法,至 9 世纪末新罗后期形成八个支派,进入高丽王朝(918-1392)以后形成九个支派,称〞禅门九山〞。其中一派传北宗禅,一派传曹洞禅,其他皆传南宗马祖道一法系的禅法。随着佛教深入社会,在12世纪形成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知讷(1158-1210)创立的曹溪宗(属于禅宗)。李朝(1392-1910)崇儒排佛,佛教逐渐衰微。 15 世纪朝廷将佛教统编为禅、教二宗,把全部僧众分编在 36 个寺院。

  朝鲜在 20 世纪初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佛教宗派对朝鲜佛教界进行渗透,情况有所变化。二战后,南北朝鲜分立。现在韩国最流行的佛教宗派是曹溪宗,其次 1970 年从曹溪宗分出的太古宗(僧人可以娶妻)以及众多的新兴宗教派别。

  3.日本佛教

  6 世纪中期,中国佛教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得到当政者的信奉和支持。奈良时期(710-794)中国的佛教的部分宗派传入日本,其中以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影响较大。平安时期(794-1192)由最澄(767-822)和空海(774-835)分别从唐朝传入的天台宗、真言宗(属密教)最为盛行。日本到中国的求法僧和中国的赴日僧在传播中国佛教的同时,也将大陆先进的科技文化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佛教在日本也经历了民族化的过程,经过与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的会通结合,在进入镰仓时期(1192-1333)以后,形成一些带有鲜明民族色彩的宗派。其中的净土宗提倡口称念佛;真宗特别强调对阿弥陀佛及西方净土的主观信仰,以〞信心为本〞;日莲宗的教理以《法华经》经题目为中心。此外,相继从宋元传入禅宗临济宗、曹洞宗。中日禅僧在向日本传播程朱理学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些宗派与旧有的天台、真言二宗构成日本民族佛教的基本格局。此后,日本佛教进入持续发展时期。

  江户时期(1603-1867),掌握军政大权的幕府(将军为首的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将佛教纳入镇压基督教和监督民众的统制体制。佛教甚至踞于〞准国教〞的地位。

  明治维新(1868)以后,佛教曾一度受到神道教的压抑和排斥,但不久便重新得以恢复,并适应日本的资本主义改革和社会体制的变化进行了若干革新。然而在日本军国主义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过程中,佛教也被纳入为战争服务的统制体制。

  二战后,佛教各派经过重新组合,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势开展宗教、文化活动,有很多佛教徒曾积极参加维护和平,反对侵略战争,推进日中友好的活动。从江户幕府末年以来,特别在二战以后,佛教系的新兴宗教与日俱增,其中以日莲法华系统的新兴宗教最多,著名的有创价学会、灵友会、立正佼成会等。

  (二)北传汉语系佛教的主要特色

  古代以中国为发源地的汉语系佛教虽最早来自印度,但由于受到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环境、传统文化思想和宗教习俗的影响,在教义理论、教团组织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总体上说,古代北传汉语系佛教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1.以中国为中心

  中国不仅是北传汉语系佛教的发源地,而且各国流传汉语系佛教所依据的基本经典也是汉译经典、各个主要佛教宗派最初的教祖也可追溯到中国。

  如前所述,北传汉语系佛教包括大小乘经、律、论三藏在内的经典是译自来自印度或西域的梵文、〞胡文〞经典,在翻译过程中已经程度不同地被改造,被〞汉化〞了。从东晋以后历代都重视佛经收藏、整理和分类,编写经录,唐代智升所编《开元释教录》最为有名。宋朝以后主要依据它的<入藏录>雕印的大藏经和以后各代由官府或民间雕印的大藏经,不仅在中国流行,也传到朝鲜、日本等国,成为这些国家的佛教主要依据的经典。朝鲜的《高丽藏》,日本的《黄檗版大藏经》和近代以后的《缩刷大藏经》、《校订大藏经》及其《续藏经》,都是以中国大藏经为基础编印的汉文佛教丛书。

  三国康僧铠翻译的《无量寿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法华经》、《摩诃般若经》、《中论》、《阿弥陀经》、《维摩诘经》,东晋佛陀跋陀罗翻译的《华严经》(旧译),北凉昙无谶翻译的《大涅槃经》,相传是南朝陈真谛翻译的《大乘起信论》,唐朝玄奘翻译的《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般若心经》等,实叉实陀翻译的《华严经》(新译),善无畏、一行翻译的《大日经》,不空翻译的《金刚顶经》,等等,都是东亚佛教所依用的主要经典。

  中国佛教各个宗派的教义著作,如隋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的《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法相宗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华严宗创始人法藏的《华严五教义章》、《华严经探玄记》,净土宗的《观无量寿经疏》,禅宗的记载慧能生平语录的《六祖坛经》和禅门五宗的大量语录……也是其他北传佛教国家经常依用的典籍。

  东亚各国主要宗派的祖庭在中国。各宗的最早的教祖,也可追溯到中国,例如天台宗的智顗,法相宗的玄奘和窥基,华严宗的法藏,净土宗的善导,禅宗的慧能等等。

  2.以大乘佛教为主体

  公元前 1 世纪左右产生大乘佛教,它将以往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为小乘。佛教在向中国内地传播的过程中是大小乘同时传入并流行的。在经过四五百年以后,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国佛教徒特别…

《中国佛教与东方文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