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宣的南山律宗後來成爲中國佛教律學的正統。
1.止持戒與作持戒
道宣主張止惡與行善並重,提出〞止持〞與〞作持〞的戒法理論。〞止持〞是遵守自己所受的戒條不犯,做到〞止惡〞。但僅此還不夠,進而應當主動地積極地通過自己的身體、語言和心意叁個方面去行善,此爲〞作持〞。簡言之,〞諸惡莫作〞是〞止持〞;〞諸善奉行〞是〞作持〞。每一部戒律的前一部分所載的是關于比丘、比丘尼應當遵守的戒條,此屬止持戒;後一部分所載的是關于僧衆修行和日常生活應當遵循的儀規、規範,此爲作持戒。
2.以心識爲〞戒體〞的戒體論
道宣將戒分爲四科:戒法,指各種戒律;戒體,詳後;戒行,指遵守戒規的行爲、語言;戒相,是持戒的具體表現,也指各種戒條的具體內容,如五戒、十戒、具足戒等。
道宣對戒體的解釋最具特色。道宣《羯磨疏》卷叁對戒體規定說:〞納聖法(按:戒法)于心胸,即法是所納之戒體。〞用現代人易于理解的話說,是指受戒人在受戒儀式上對戒師所授的戒條心領神會,通過發誓終生守戒,在心中所形成的持戒意念和決心。
對于這樣一種戒體,在道宣之前有兩種最有影響的解釋:一、按照說一切有部的論書《雜部阿毗昙心論》、《俱舍論》等的說法,以〞色法〞爲戒體。據稱這種〞色法〞雖也符合色的定義,但它在身內沒有外現,是沒有形體可見的,稱之爲〞無表色〞;二、按照法藏部《成實論》的觀點,以〞非色非心〞爲戒體。中國在東晉以後,江南盛行《成實論》,佛教學者多依據此論將戒體解釋爲〞非色非心〞,而北方則據說一切有部的論書把戒體解釋爲〞無表色〞(或作〞無作色〞)。
道宣依據唐初盛行的法相宗的唯識理論來解釋戒體。他以八識中的阿賴耶識所藏有〞善種子〞爲戒體。《羯磨疏》卷叁說:
……作法受(按:受戒),還熏妄心于本識藏(按:阿賴耶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
是說受戒這一行爲,通過諸識〞熏習〞阿賴耶識,便在此識之中形成善法種子。這種善的種子便是戒體。此後,〞依體起用,防邊緣非〞,可使受戒者常記住和持守戒規,防範過錯,又可反過來影響阿賴耶識,使妄情消失,以利于達到解脫。道宣首次用大乘理論來解釋戒體,又把大乘佛教的重視心性修養的思想引入律學,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曆史意義。
二、源自中國的東亞北傳漢語系佛教及其特色
(一) 中國是北傳漢語系佛教的發源地
北傳漢語系佛教發源于中國,用漢語經典。
自古以來,中國與東亞各國有著頻繁的經濟文化的交流。佛教盛行中國之後,先後傳入越南、朝鮮和日本,並且作爲文化交流的重要的紐帶和文化載體,對促成中國與東亞各國之間的廣泛的科技文化的交流發揮過重大作用。
1.越南佛教
古代越南是中印兩國文化的交彙地區。大約在公元前 2 世紀末,佛教從中國和印度傳入越南,到 4 、5 世紀時得到廣泛的傳播。
唐朝有不少僧人到越南,其中有的與越南僧人結伴到印度求法。中國的佛教宗派也逐漸傳入越南,特別是唐朝中後期迅速興起的禅宗以及在民間廣泛傳播的淨土宗在越南獲得較大的發展,影響也大。從 9 世紀至 13 世紀,越南相繼出現民族化的佛教宗派--屬于禅宗系統的無言通派、草堂派、竹林派。這些派別先後受到李朝(1010-1224)、陳朝(1225-1405)皇室的尊奉,被奉爲國教。
17 世紀以後,竹林禅派逐漸與淨土宗融合,形成禅、淨合一的蓮宗,主張禅、教一致,念佛與坐禅雙修。此後由中國禅僧元紹(
-1712)創立元紹禅派,弘傳臨濟禅法,提倡〞禅教一致〞,在越南中部、南部一帶流傳。 18 世紀初越南了觀法師(
-1743)創了觀禅派,對臨濟禅法進行改革,至今在越南中部比較有影響。
從整體來看,越南佛教受佛、道二教影響較大,也吸收越南的民族信仰,並盛行簡單易行的淨土念佛。
2.朝鮮佛教
公元 4 世紀後期,中國佛教開始傳入朝鮮。當時正值高句麗、百濟、新羅叁國鼎立時期。 7 世紀中葉,新羅在唐王朝的支援下統一朝鮮半島,佛教開始普及全社會。此後,不少新羅僧人到唐朝求法,有的長期留在中國。中國的華嚴宗、法相宗和禅宗、密宗、淨土宗等宗派相繼傳入新羅,盛行于社會。
新羅的禅宗是先後由不同的僧人傳入的,在各地以某一個寺院爲中心傳授禅法,至 9 世紀末新羅後期形成八個支派,進入高麗王朝(918-1392)以後形成九個支派,稱〞禅門九山〞。其中一派傳北宗禅,一派傳曹洞禅,其他皆傳南宗馬祖道一法系的禅法。隨著佛教深入社會,在12世紀形成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知讷(1158-1210)創立的曹溪宗(屬于禅宗)。李朝(1392-1910)崇儒排佛,佛教逐漸衰微。 15 世紀朝廷將佛教統編爲禅、教二宗,把全部僧衆分編在 36 個寺院。
朝鮮在 20 世紀初淪爲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佛教宗派對朝鮮佛教界進行滲透,情況有所變化。二戰後,南北朝鮮分立。現在韓國最流行的佛教宗派是曹溪宗,其次 1970 年從曹溪宗分出的太古宗(僧人可以娶妻)以及衆多的新興宗教派別。
3.日本佛教
6 世紀中期,中國佛教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得到當政者的信奉和支持。奈良時期(710-794)中國的佛教的部分宗派傳入日本,其中以叁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影響較大。平安時期(794-1192)由最澄(767-822)和空海(774-835)分別從唐朝傳入的天臺宗、真言宗(屬密教)最爲盛行。日本到中國的求法僧和中國的赴日僧在傳播中國佛教的同時,也將大陸先進的科技文化傳到日本,對日本社會的進步作出積極貢獻。
佛教在日本也經曆了民族化的過程,經過與傳統文化和宗教習俗的會通結合,在進入鐮倉時期(1192-1333)以後,形成一些帶有鮮明民族色彩的宗派。其中的淨土宗提倡口稱念佛;真宗特別強調對阿彌陀佛及西方淨土的主觀信仰,以〞信心爲本〞;日蓮宗的教理以《法華經》經題目爲中心。此外,相繼從宋元傳入禅宗臨濟宗、曹洞宗。中日禅僧在向日本傳播程朱理學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這些宗派與舊有的天臺、真言二宗構成日本民族佛教的基本格局。此後,日本佛教進入持續發展時期。
江戶時期(1603-1867),掌握軍政大權的幕府(將軍爲首的政府)爲了鞏固統治,將佛教納入鎮壓基督教和監督民衆的統製體製。佛教甚至踞于〞准國教〞的地位。
明治維新(1868)以後,佛教曾一度受到神道教的壓抑和排斥,但不久便重新得以恢複,並適應日本的資本主義改革和社會體製的變化進行了若幹革新。然而在日本軍國主義對外進行侵略擴張的過程中,佛教也被納入爲戰爭服務的統製體製。
二戰後,佛教各派經過重新組合,適應現代社會的形勢開展宗教、文化活動,有很多佛教徒曾積極參加維護和平,反對侵略戰爭,推進日中友好的活動。從江戶幕府末年以來,特別在二戰以後,佛教系的新興宗教與日俱增,其中以日蓮法華系統的新興宗教最多,著名的有創價學會、靈友會、立正佼成會等。
(二)北傳漢語系佛教的主要特色
古代以中國爲發源地的漢語系佛教雖最早來自印度,但由于受到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曆史環境、傳統文化思想和宗教習俗的影響,在教義理論、教團組織等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從總體上說,古代北傳漢語系佛教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1.以中國爲中心
中國不僅是北傳漢語系佛教的發源地,而且各國流傳漢語系佛教所依據的基本經典也是漢譯經典、各個主要佛教宗派最初的教祖也可追溯到中國。
如前所述,北傳漢語系佛教包括大小乘經、律、論叁藏在內的經典是譯自來自印度或西域的梵文、〞胡文〞經典,在翻譯過程中已經程度不同地被改造,被〞漢化〞了。從東晉以後曆代都重視佛經收藏、整理和分類,編寫經錄,唐代智升所編《開元釋教錄》最爲有名。宋朝以後主要依據它的<入藏錄>雕印的大藏經和以後各代由官府或民間雕印的大藏經,不僅在中國流行,也傳到朝鮮、日本等國,成爲這些國家的佛教主要依據的經典。朝鮮的《高麗藏》,日本的《黃檗版大藏經》和近代以後的《縮刷大藏經》、《校訂大藏經》及其《續藏經》,都是以中國大藏經爲基礎編印的漢文佛教叢書。
叁國康僧铠翻譯的《無量壽經》,後秦鸠摩羅什翻譯的《法華經》、《摩诃般若經》、《中論》、《阿彌陀經》、《維摩诘經》,東晉佛陀跋陀羅翻譯的《華嚴經》(舊譯),北涼昙無谶翻譯的《大涅槃經》,相傳是南朝陳真谛翻譯的《大乘起信論》,唐朝玄奘翻譯的《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般若心經》等,實叉實陀翻譯的《華嚴經》(新譯),善無畏、一行翻譯的《大日經》,不空翻譯的《金剛頂經》,等等,都是東亞佛教所依用的主要經典。
中國佛教各個宗派的教義著作,如隋天臺宗創始人智顗的《摩诃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法相宗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華嚴宗創始人法藏的《華嚴五教義章》、《華嚴經探玄記》,淨土宗的《觀無量壽經疏》,禅宗的記載慧能生平語錄的《六祖壇經》和禅門五宗的大量語錄……也是其他北傳佛教國家經常依用的典籍。
東亞各國主要宗派的祖庭在中國。各宗的最早的教祖,也可追溯到中國,例如天臺宗的智顗,法相宗的玄奘和窺基,華嚴宗的法藏,淨土宗的善導,禅宗的慧能等等。
2.以大乘佛教爲主體
公元前 1 世紀左右産生大乘佛教,它將以往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貶爲小乘。佛教在向中國內地傳播的過程中是大小乘同時傳入並流行的。在經過四五百年以後,由于中國特殊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國佛教徒特別…
《中國佛教與東方文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