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与东方文化▪P2

  ..续本文上一页千种法界或世间。这三千世间是个假设的说法,象征〞无量法〞。只要稍一动念,即具三千(想象中的宇宙),此即〞一念三千〞。这虽源于一种特定的禅的意境,然而在不少场合被赋于宇宙存在论的意义。

  这〞三千〞诸法具有空、假(假有、现象)、中(中道)三种属性,称之为三谛。如果以此〞三千〞作为观想的对境,观察事物的空、假、中三谛,便为〞一心三观〞,由此可体认三谛之间互相圆融的道理,达到灭惑(世俗认识和烦恼)证智,觉悟解脱。

  天台宗主张〞性具〞,认为众生既具有清净的善的本性,也具有污染的恶的本性,称〞性具善恶〞。据称,佛与众生都有善与恶的两种本性,因为恶人也有善性,所以在有的条件下可以改恶从善;佛虽有恶性,但因为通达恶性,能够不被恶性驱使,可以到三界六道中利用恶的法门(如刑杀)化度众生。(智顗《观音玄义》等)这种理论是为天台宗为争取世俗社会不同阶层的信奉和支持提供依据的。

  2.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

  华严宗由唐代法藏(643-712)创立,《华严经》和法藏撰写的《华严五教章》、《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等华严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此后华严宗四祖澄观(738-839)和五祖宗密(780-841)为阐释和宣传华严宗教义写了大量著作,并将禅宗的心性理论也引入华严宗。

  华严宗的教理是以〞法界缘起〞为中心,如澄观《华严法界玄镜》卷一所说:〞总以缘起法界不思议为宗。〞

  什么是法界呢?据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法界尽管有种种含义,但概括起来不过两大类:一是〞理〞,是作为最高精神性本体讲的,有佛性、法身、一心、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真空、真如、自性清净圆明体等,实际它们的含义基本相同;二是〞事〞,包括世界万事万物,既有物质现象又有精神现象。此外,理事关系、事事关系也可以称为法界。

  何谓缘起?〞缘起〞,即借助因缘聚散而发生诸种现象,所谓〞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华严宗以真如(或称法性、一心、真心等)为世界万物的本体和本原,所以它所说的〞法界缘起〞,主要是指以真如为本体和本原的缘起。澄观《华严经行愿品疏》卷一将法界比做《老子》中的道,并明确地说法界即是〞一心〞,说〞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其弟子宗密在《注华严法界观门》引这段话说:〞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都是说他们所说的缘起是以真如(或〞一心〞)为本体和本原的。

  澄观在《华严法界玄镜》中提出〞四法界〞的理论,是要求华严宗修行者在禅观中依次从浅至深观想的内容。四法界是:

  事法界:〞事〞包含的范围甚广,一切众生、五蕴、十二因缘、大小乘教法……从一草一木到恒河沙数(不胜数的数字)的大千世界,都可以看作是事。

  理法界:〞理〞亦即真如,或称之为实相、法性、佛性、一心、真空等,认为一一事中,皆有理在,〞理无形相,全在相中〞。

  理事无碍法界:认为真如之理随缘而成事,万事性空即现真理;在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事外无理,或相反理外无事的场合,是互夺,是理事相害;在理即事,事即理的场合,是理事相即;在理非事,事非理的场合,是理事相非。形成理与事圆融无碍的关键是〞理无形相,全在相中〞,〞无尽事法,同一法性〞,既然事是依据理而成,事是理的体现,理是事的本体,自然理事无碍。

  事事无碍法界:按照事的性质来说本来是事事互相有隔碍的,因为它们有大小等殊之别,然而华严宗认为一切事相皆是统一之理的体现,而理是空寂无相的,全部融解在事相之中,因而一事所含之理与其它一切事相之理完全相同,既然事与理是相即不二的,那么事与事之间也具有彼此融通无碍的关系。

  按照四法界的理论,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任何矛盾和斗争,到处充满和谐的气氛,一切都是圆融无碍的。

  华严宗论述真如法界变现世界万物,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实际是讲佛国净土即在世间;众生与佛具有同样的本性,彼此无根本差别,任何人只要断除烦恼,可以〞疾得成佛〞。虽修行有渐有顿,有浅有深,但顿与渐、浅与深之间是圆融无碍的;证悟有先后,但先后相即。所谓〞一断一切断(断惑),得九世十世惑灭;行德(按:修行功德)即一成一切成;理性即一显一切显,并普别具足,始终皆齐。初发心(按:大乘入教之初发誓定当达到觉悟)便成正觉。〞(《华严五教章》)这种理论对于争取统治阶级的支持和吸引更多民众入教都是有利的。

  3.禅宗的〞识心见性〞说

  中国禅宗历史大体经历了酝酿期、初创期、南北宗并立期和南宗独盛期。从菩提达摩,到惠可、僧璨,可作为酝酿期;唐朝的道信、弘忍正式创立禅宗;六祖慧能从五祖弘忍受法南归弘传〞顿教〞禅法,神秀与其弟子普寂在北方弘传〞渐教〞禅法,形成南北二宗对峙的局面;经神会北上与北宗争禅门正统,唐末(9 世纪后)借助朝廷的裁定,南宗取得正统地位,逐渐形成南宗独盛的局面。

  慧能(638-713)被禅宗南宗奉为直承五祖弘忍之后的六祖。《六祖坛经》就是记述他生平事迹和传法的集录,从中可以了解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的禅法思想。

  慧能的禅法理论有两大理论来源:一是大乘般若中观学说,他经常引用的经典有《摩诃般若经》、《金刚般若经》和《维摩经》(《净名经》);二是大乘涅槃佛性学说,常引用的经典有《大涅槃经》。他从般若学说吸收空观本体论和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论--二谛论和不二法门;从涅槃佛性学说中吸收人人皆可成佛的佛性论,然后巧妙地将二者加以变通融合,构成自己的禅法体系。

  慧能通过向信众讲〞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反复强调:(一)人人皆具有佛性本心,它本来清净,但被世俗〞妄念〞所掩覆,不得显现;(二)借助般若智慧观想主客观世界,促使各种执著妄念(情欲、世俗观念)断灭,做到〞识心见性〞,即真正体认自己的本有佛性,便能在精神上达到与真如佛性相契合的清净超脱(无念,无忆,无著)的境界,就是〞一悟即至佛地〞。在这里,他把〞见性〞、〞无念〞以及〞般若三昧〞(意为智慧禅定)等概念等同起来,是认为它们都是与真如佛性相契合的状态。〞见性〞是体悟真如;〞无念〞是契合真如的无为清净的精神状态;〞般若三昧〞是领悟真如,获得智慧的禅观境界。

  慧能明确表示自己禅法是〞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不是要求人们离群索居,闭目塞听,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念,而是照常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中,照常从事各种活动,只是要求对任何事物、任何对象都不产生贪取或舍弃的念头,没有执意的好恶、美丑的观念。按照〞无念〞的精神,修行者不一定依照固定的程式进行坐禅,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只要直探心源,自修自悟,对一切没有〞执著〞,那么,任何时候,无论是行住,还是坐卧,都可以看作是坐禅。他对禅定作出新的定义,说:〞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可见,〞坐〞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坐〞(打坐,结跏趺坐),而是〞念不起〞,亦即不起杂念、妄念;〞禅〞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禅〞(禅定,静心思维),而是〞见本性不乱〞(〞见〞,意为显现,与本性相应),意即坚持清静自性(文中也称〞内心〞)不受外界干扰。〞念不起〞和〞见本性不乱〞或〞内不乱〞,皆是特种精神境界,无非是相信自己本具清净佛性,即心是佛,不受周围环境和任何事物的影响。

  慧能所说〞一悟即至佛地〞,是顿时豁然开悟,是顿悟。他虽主张顿悟,但他又表示,佛法本身没有顿渐之分,只是人领悟佛法的素质有利钝之别。〞迷自渐劝,悟人顿修〞,是说没有领悟自心本有佛性的人,应当循次勉力,而一旦体悟自性,便可顿修成佛。

  不难发现,上述三个宗派的教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吸收儒家和玄学的哲学思辨方法来考察论证佛教义理,把本体论与心性论融会沟通,强调人人生来具有与世界本体相通的本性,皆可觉悟成佛。

  (三)融会大小乘戒律,注重心性修养的律学体系的确立

  佛教独立组织的确立和协调教团内部及僧俗之间的关系,制约僧尼按照佛教规定从事传教和修行,要依靠戒律。中国汉语系佛教在隋唐以前所依据的戒律是来自印度的大小乘戒律。南北朝时大小乘戒律已基本传译齐备。其中小乘戒律有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盛行于关中一带(函谷关以西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盛行于江南;化地部《五分律》,不很流行;法藏部的《四分律》,盛行于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大乘戒律中最盛行的是传为鸠摩罗什翻译的《梵网经》。

  从北魏慧光开始,研究《四分律》的学者渐多。隋朝洪遵(530-608)将此律推广到关中地区。唐朝《四分律》已经流行全国。智首(567-635)撰《五部区分钞》,提倡《四分律》。其弟子道宣(596-667)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戒本疏》、《羯磨疏》等,创立了南山律宗(因为道宣常住终南山,故名)。南山律宗的律学体系在发展中成为中国佛教中占正统地位的律学。在道宣稍前,研究和提倡《四分律》的还有法砺(569-635)创立的相部宗、怀素(624-697)的东塔宗,在佛教界也曾有一定影响,但在唐末便衰微下去。这三个律宗派系皆围绕《四分律》对戒律进行系统的论释,对于戒、出家、授戒仪式、僧团组织和生活仪规等等作出深入细致的论述,是来自印度的佛教戒律在中国最后完成民族化的表现。

  道宣在自己的著作中强调中国佛教应当实行《四分律》,说它是与大乘佛教是相适应的。他不仅对《四分律》中的戒条、仪规等详加注释,而且建立了以《四分律》为中心的律学体系。道…

《中国佛教与东方文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