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敦煌遗书中禅宗北宗文献的学术价值

  敦煌遗书中禅宗北宗文献的学术价值

  

  在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中,禅宗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之一。禅宗在唐末五代迅速兴起,进入宋代以后影响不断增大,逐渐成为融合型的中国佛教的主体。在宋以后盛行的禅宗是以慧能为开创者的南宗,禅宗史书文献也多是南宗的著述,人们对曾在以长安、洛阳两京为中心的北方广大地区流行的北宗已经淡忘。

  然而从禅宗的真实发展历史来看,在慧能(638-713)开创南宗之前,在现在的湖北黄梅县首先由道信(580-651)、弘忍(601-674)相继开创禅宗,称之为〞东山法门〞;此后在慧能从弘忍受法南归后,有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南北二宗并行传播的时期,以神秀(?-706)、普寂(651-739)为代表的北宗曾在以长安、洛阳两京为中心的广大北方地区十分盛行,直到安史之乱(755-763)以后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南宗才得以迅速兴起,并且发展成为禅宗的主流。

  在敦煌禅籍发现之前,人们主要通过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元代宗宝本《六祖坛经》等来了解北宗的禅法主张。概括来说,一是主张渐悟,因为宗宝本《坛经 • 行由第一》载神秀上呈五祖弘忍的偈颂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劝人勤勉修行,不断清除沾染清净自性的烦恼。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将北宗禅法特点概括为〞息妄修心〞。二是将〞心〞与〞净〞看作实有,主张通过修心达到清净。这可从《坛经》对北宗的批评得到证明。宗宝本《坛经 • 坐禅第五》批评北宗〞著心著净〞(对照敦煌本《坛经》应为〞看心看净〞),说〞心原是妄,知心如幻〞,不应执著;又说〞净无形相,却立净相〞,不仅无益于修行,反而〞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可以认为这种批评所针对的是北宗禅法的要点,然而因为没有资料,不得其详。北宗禅法到底主张如何?说它是〞渐教〞,那么,〞渐〞在何处?不能不说是中国早期禅宗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对北宗没有详细了解,自然也影响到对慧能的南宗的深入认识。

  本世纪敦煌遗书发现以后,中外学者从中发现大量禅宗文献,从中不仅发现早期《六祖坛经》(现称敦煌本《坛经》)和慧能弟子神会(684-758)与北宗辩论的《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等语录,也发现不少是早已在社会上湮没无闻的北宗文献。这为考察北宗和南宗的禅法、彼此的争论,综合研究中国早期禅宗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在敦煌遗书中发现的比较重要的北宗文献有以下几种。

  一、《观心论》

  此书在敦煌遗书发现之前在朝鲜、日本已存在几种本子,例如有朝鲜 16 世纪刊印的《达摩大师观心论》,日本的金泽文库收藏有抄于 13 世纪镰仓时代的本子,题为《达磨和尚观心破相论》。日本《少室六门集》所收的此论称《破相论》。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它们的价值没能引起注意,没有把它们与北宗联系起来考虑。

  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敦煌遗书中陆续发现多种《观心论》的抄本(S2595、S646、S5532、P2460、P4646),引起日本很多学者的注意,经过研究,认为此虽冠以菩提达摩之名,但从内容上看却是反映神秀一系禅法思想的文献。此论强调〞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三界一切现象为心所生,主张通过坐禅观心,逐渐断除烦恼达到解脱,与《六祖坛经》中所载神秀〞呈心〞偈、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等中介绍的神秀的〞息妄修心〞的渐教禅法是一致的。

  敦煌遗书中发现的《楞伽师资记》明明记载神秀是〞不出文记〞的,然而在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百明明记载此为〞大通神秀作〞。对此应作什么解释呢?神秀自己可能不从事写作,但在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文史的社会环境,他门下的弟子出于学习和传播的需要,是完全有可能把他传授的禅法记载下来并整理成文书。后世大量禅宗语录都是据弟子或参禅者的记录整理而成。可以认为,《观心论》是神秀的弟子依据对他传授禅法所作的记录整理而成的,说《观心论》是神秀述是可信的。

  日本铃木大拙从 1935 年到 1936 年对上述敦煌写本 S2595 号本以及龙谷大学所藏敦煌本、金泽文库本、朝鲜刊本、《少室六门》所收本,作了五本对校,并在《大谷学报》(15 卷 4 号、16 卷 2 号)以及《校刊少室逸书及解说》(安宅佛教文库 1936 年出版)的附录《达摩的禅法和思想及其他》论文后面发表,后来被收在《铃木大拙全集》(别卷1)当中。但铃木反对作者是神秀的说法,认为此论也是达摩口述,由弟子记录的。笔者对铃木的校订成果表示赞赏,但不同意他认为此论是菩提口述的结论。

  现据铃木大拙所校订的《观心论》五本对校本对此论的主要禅法思想进行介绍:

  (一) 认为〞心者万法之根本〞,修持〞观心〞是达到觉悟的捷径。

  〞观心〞,就是以心作为观想内容的禅定。神秀认为〞观心〞可以统括一切修行,是达到解脱的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既然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和依据,那么在禅定中观想心,了悟心,也可以达到一切修行的目的。如同树根是枝条花果所依附的那样,心也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一切善恶,皆由于心〞,甚至说〞心是众圣之源,心为万恶之主。涅槃常乐,由自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为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是说人的善恶行为是由自己的心决定的,那么最后是在三界的生死苦海中轮回,还是达到觉悟成佛,也完全是由自己的心决定。因此修行者应当着重内在的心识方面的修行,认为通过坐禅观心,可以思索并了悟心对善恶、迷悟的决定作用,运用佛教的智慧,在心中断恶修善,促成心识的转变,最后达到解脱。

  (二)通过〞观心〞修行,灭除情欲烦恼和世俗观念。

  《观心论》认为,〞无明之心〞虽然包括无限数量的〞烦恼情欲〞和所谓〞众恶〞,但皆以贪、嗔、痴〞三毒〞为本源,而贪嗔痴又通过作为人的感觉与思惟功能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表现出来。因为〞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六识〞,即形成感觉和认识,使人对外界有所贪恋追求,发生所谓〞恶〞的行为,形成种种烦恼,从而轮回生死,不能解脱,所以把〞六根〞乃至〞六识〞都称为〞六贼〞。《观心论》所说的观心过程便是以退治、断除〞三毒〞和净化六根、六识为主要内容。

  《观心论》从心性修养的角度进行解释,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在心之外,它们正是贪、嗔、痴〞三毒之心〞,由此三毒之心,而使人造恶,轮回六趣(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如果能够通过〞观心〞,断除一切情欲烦恼和世俗认识,做到所谓〞除三毒〞和〞净六根〞,便能够在现实达到解脱,立即到达彼岸,所谓〞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常明,绝三毒心,永使消亡;闭六贼门,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量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

  为了强调〞观心〞的重要性,《观心论》甚至将造寺、铸造佛像、绘制佛像,烧香散花,燃长明灯,绕塔行经,持斋礼拜等等,统统牵强地解释为内心的修行活动,目的不外乎是要人不要一味追求和执著于〞有为〞的外在的功德事业,劝人坐下来〞摄心内照〞、〞观心〞,说只有如此修行才能达到解脱。

  二、《大乘五方便》

  也称《大乘无生方便门》、《大乘五方便北宗》等。从敦煌文献中发现多种抄本(S735、S1002、S7961、S2503、S7961、P2058、P2270、P2836 等)。其中的 S2503 上的写本三、写本二在 1932 年经日本学者校勘收入《大正藏》卷八十五,分别题为《大乘无生方便门》和《赞禅门诗》。日本久野芳隆 1937 年在《富于流动性的唐代禅宗典籍--敦煌出土的禅宗北宗的代表作品》(《宗教研究》新 14-1)和 1940 年在《北宗禅--由敦煌本的发现而明了的神秀的思想》(《大正大学学报》30、31 合辑)论文中对 P2058、P2270 上的几个写本作了介绍。此后,宇井伯寿对这三个卷子上的写本重加校刊,分别用《大乘北宗论》、《大乘无生方便门》、《大乘五方便北宗》和《无题》的标题发表在他的《禅宗史研究》(岩波书店 1939 年出版)所附的<北宗残简>中。铃木大拙对上述各本加以校订,做成四本校刊本,发表在其《禅思想史研究第三》(《铃木大拙全集》卷三,岩波书店 1968 年出版)。整理这四个本子所依据的写本分别是:第一号本--S2503 上的写本二,第二号本--S2503 上的写本三,第三号本--P2058、P2270 上的几个残本,第四号本--S2503 上的写本一。

  宗密在其《圆觉经大疏抄》卷三之下把北宗神秀、普寂一系的禅法归纳为〞拂尘看净,方便通经〞,并且作了解释,但文字简短,使人难以深入理解。敦煌文献《大乘五方便》的发现,使人看到它所记述的内容正是〞方便通经〞。

  (一)〞方便通经〞的含义――系统论述北宗的修行解脱论

  据现存的几个写本,《大乘五方便》完整本应当包括五个部分,在结构上与宗密在《圆觉经大疏抄》上的总体介绍是一致的。现主要依据铃木大拙的四本校刊本对《大乘五方便》的思想略作介绍。

  那么,什么叫〞方便通经〞?原来是通过对《大乘起信论》、《法华经》、《维摩经》、《思益经》、《华严经》五部佛经思想的解释来论述北宗对觉悟解脱和禅法的主张。

  一是〞总彰佛体〞,主要依据《大乘起信论》,运用所谓〞离心离色〞、〞无念〞的思想来论证什么是佛、觉,什么是解脱的问题,引导修行者超越来自物质世界…

《敦煌遗书中禅宗北宗文献的学术价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