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敦煌遺書中禅宗北宗文獻的學術價值

  敦煌遺書中禅宗北宗文獻的學術價值

  

  在隋唐時期形成的佛教宗派中,禅宗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之一。禅宗在唐末五代迅速興起,進入宋代以後影響不斷增大,逐漸成爲融合型的中國佛教的主體。在宋以後盛行的禅宗是以慧能爲開創者的南宗,禅宗史書文獻也多是南宗的著述,人們對曾在以長安、洛陽兩京爲中心的北方廣大地區流行的北宗已經淡忘。

  然而從禅宗的真實發展曆史來看,在慧能(638-713)開創南宗之前,在現在的湖北黃梅縣首先由道信(580-651)、弘忍(601-674)相繼開創禅宗,稱之爲〞東山法門〞;此後在慧能從弘忍受法南歸後,有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南北二宗並行傳播的時期,以神秀(?-706)、普寂(651-739)爲代表的北宗曾在以長安、洛陽兩京爲中心的廣大北方地區十分盛行,直到安史之亂(755-763)以後由于特殊的曆史環境,南宗才得以迅速興起,並且發展成爲禅宗的主流。

  在敦煌禅籍發現之前,人們主要通過唐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元代宗寶本《六祖壇經》等來了解北宗的禅法主張。概括來說,一是主張漸悟,因爲宗寶本《壇經 • 行由第一》載神秀上呈五祖弘忍的偈頌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勸人勤勉修行,不斷清除沾染清淨自性的煩惱。宗密在《禅源諸诠集都序》中將北宗禅法特點概括爲〞息妄修心〞。二是將〞心〞與〞淨〞看作實有,主張通過修心達到清淨。這可從《壇經》對北宗的批評得到證明。宗寶本《壇經 • 坐禅第五》批評北宗〞著心著淨〞(對照敦煌本《壇經》應爲〞看心看淨〞),說〞心原是妄,知心如幻〞,不應執著;又說〞淨無形相,卻立淨相〞,不僅無益于修行,反而〞障自本性,卻被淨縛〞。可以認爲這種批評所針對的是北宗禅法的要點,然而因爲沒有資料,不得其詳。北宗禅法到底主張如何?說它是〞漸教〞,那麼,〞漸〞在何處?不能不說是中國早期禅宗發展史上的一段空白。對北宗沒有詳細了解,自然也影響到對慧能的南宗的深入認識。

  本世紀敦煌遺書發現以後,中外學者從中發現大量禅宗文獻,從中不僅發現早期《六祖壇經》(現稱敦煌本《壇經》)和慧能弟子神會(684-758)與北宗辯論的《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等語錄,也發現不少是早已在社會上湮沒無聞的北宗文獻。這爲考察北宗和南宗的禅法、彼此的爭論,綜合研究中國早期禅宗曆史,提供了極爲珍貴的資料。

  在敦煌遺書中發現的比較重要的北宗文獻有以下幾種。

  一、《觀心論》

  此書在敦煌遺書發現之前在朝鮮、日本已存在幾種本子,例如有朝鮮 16 世紀刊印的《達摩大師觀心論》,日本的金澤文庫收藏有抄于 13 世紀鐮倉時代的本子,題爲《達磨和尚觀心破相論》。日本《少室六門集》所收的此論稱《破相論》。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對它們的價值沒能引起注意,沒有把它們與北宗聯系起來考慮。

  在本世紀二叁十年代從敦煌遺書中陸續發現多種《觀心論》的抄本(S2595、S646、S5532、P2460、P4646),引起日本很多學者的注意,經過研究,認爲此雖冠以菩提達摩之名,但從內容上看卻是反映神秀一系禅法思想的文獻。此論強調〞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叁界一切現象爲心所生,主張通過坐禅觀心,逐漸斷除煩惱達到解脫,與《六祖壇經》中所載神秀〞呈心〞偈、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等中介紹的神秀的〞息妄修心〞的漸教禅法是一致的。

  敦煌遺書中發現的《楞伽師資記》明明記載神秀是〞不出文記〞的,然而在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一百明明記載此爲〞大通神秀作〞。對此應作什麼解釋呢?神秀自己可能不從事寫作,但在中國自古以來重視文史的社會環境,他門下的弟子出于學習和傳播的需要,是完全有可能把他傳授的禅法記載下來並整理成文書。後世大量禅宗語錄都是據弟子或參禅者的記錄整理而成。可以認爲,《觀心論》是神秀的弟子依據對他傳授禅法所作的記錄整理而成的,說《觀心論》是神秀述是可信的。

  日本鈴木大拙從 1935 年到 1936 年對上述敦煌寫本 S2595 號本以及龍谷大學所藏敦煌本、金澤文庫本、朝鮮刊本、《少室六門》所收本,作了五本對校,並在《大谷學報》(15 卷 4 號、16 卷 2 號)以及《校刊少室逸書及解說》(安宅佛教文庫 1936 年出版)的附錄《達摩的禅法和思想及其他》論文後面發表,後來被收在《鈴木大拙全集》(別卷1)當中。但鈴木反對作者是神秀的說法,認爲此論也是達摩口述,由弟子記錄的。筆者對鈴木的校訂成果表示贊賞,但不同意他認爲此論是菩提口述的結論。

  現據鈴木大拙所校訂的《觀心論》五本對校本對此論的主要禅法思想進行介紹:

  (一) 認爲〞心者萬法之根本〞,修持〞觀心〞是達到覺悟的捷徑。

  〞觀心〞,就是以心作爲觀想內容的禅定。神秀認爲〞觀心〞可以統括一切修行,是達到解脫的最簡便易行的方法。既然心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和依據,那麼在禅定中觀想心,了悟心,也可以達到一切修行的目的。如同樹根是枝條花果所依附的那樣,心也是人的一切行爲的根本,〞一切善惡,皆由于心〞,甚至說〞心是衆聖之源,心爲萬惡之主。涅槃常樂,由自心生,叁界輪回,亦從心起。心爲出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是說人的善惡行爲是由自己的心決定的,那麼最後是在叁界的生死苦海中輪回,還是達到覺悟成佛,也完全是由自己的心決定。因此修行者應當著重內在的心識方面的修行,認爲通過坐禅觀心,可以思索並了悟心對善惡、迷悟的決定作用,運用佛教的智慧,在心中斷惡修善,促成心識的轉變,最後達到解脫。

  (二)通過〞觀心〞修行,滅除情欲煩惱和世俗觀念。

  《觀心論》認爲,〞無明之心〞雖然包括無限數量的〞煩惱情欲〞和所謂〞衆惡〞,但皆以貪、嗔、癡〞叁毒〞爲本源,而貪嗔癡又通過作爲人的感覺與思惟功能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表現出來。因爲〞六根〞與外境接觸而産生〞六識〞,即形成感覺和認識,使人對外界有所貪戀追求,發生所謂〞惡〞的行爲,形成種種煩惱,從而輪回生死,不能解脫,所以把〞六根〞乃至〞六識〞都稱爲〞六賊〞。《觀心論》所說的觀心過程便是以退治、斷除〞叁毒〞和淨化六根、六識爲主要內容。

  《觀心論》從心性修養的角度進行解釋,說〞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在心之外,它們正是貪、嗔、癡〞叁毒之心〞,由此叁毒之心,而使人造惡,輪回六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如果能夠通過〞觀心〞,斷除一切情欲煩惱和世俗認識,做到所謂〞除叁毒〞和〞淨六根〞,便能夠在現實達到解脫,立即到達彼岸,所謂〞但能攝心內照,覺觀常明,絕叁毒心,永使消亡;閉六賊門,不令侵擾,自然恒沙功德、種種莊嚴、無量法門,一一成就。超凡證聖,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

  爲了強調〞觀心〞的重要性,《觀心論》甚至將造寺、鑄造佛像、繪製佛像,燒香散花,燃長明燈,繞塔行經,持齋禮拜等等,統統牽強地解釋爲內心的修行活動,目的不外乎是要人不要一味追求和執著于〞有爲〞的外在的功德事業,勸人坐下來〞攝心內照〞、〞觀心〞,說只有如此修行才能達到解脫。

  二、《大乘五方便》

  也稱《大乘無生方便門》、《大乘五方便北宗》等。從敦煌文獻中發現多種抄本(S735、S1002、S7961、S2503、S7961、P2058、P2270、P2836 等)。其中的 S2503 上的寫本叁、寫本二在 1932 年經日本學者校勘收入《大正藏》卷八十五,分別題爲《大乘無生方便門》和《贊禅門詩》。日本久野芳隆 1937 年在《富于流動性的唐代禅宗典籍--敦煌出土的禅宗北宗的代表作品》(《宗教研究》新 14-1)和 1940 年在《北宗禅--由敦煌本的發現而明了的神秀的思想》(《大正大學學報》30、31 合輯)論文中對 P2058、P2270 上的幾個寫本作了介紹。此後,宇井伯壽對這叁個卷子上的寫本重加校刊,分別用《大乘北宗論》、《大乘無生方便門》、《大乘五方便北宗》和《無題》的標題發表在他的《禅宗史研究》(岩波書店 1939 年出版)所附的<北宗殘簡>中。鈴木大拙對上述各本加以校訂,做成四本校刊本,發表在其《禅思想史研究第叁》(《鈴木大拙全集》卷叁,岩波書店 1968 年出版)。整理這四個本子所依據的寫本分別是:第一號本--S2503 上的寫本二,第二號本--S2503 上的寫本叁,第叁號本--P2058、P2270 上的幾個殘本,第四號本--S2503 上的寫本一。

  宗密在其《圓覺經大疏抄》卷叁之下把北宗神秀、普寂一系的禅法歸納爲〞拂塵看淨,方便通經〞,並且作了解釋,但文字簡短,使人難以深入理解。敦煌文獻《大乘五方便》的發現,使人看到它所記述的內容正是〞方便通經〞。

  (一)〞方便通經〞的含義――系統論述北宗的修行解脫論

  據現存的幾個寫本,《大乘五方便》完整本應當包括五個部分,在結構上與宗密在《圓覺經大疏抄》上的總體介紹是一致的。現主要依據鈴木大拙的四本校刊本對《大乘五方便》的思想略作介紹。

  那麼,什麼叫〞方便通經〞?原來是通過對《大乘起信論》、《法華經》、《維摩經》、《思益經》、《華嚴經》五部佛經思想的解釋來論述北宗對覺悟解脫和禅法的主張。

  一是〞總彰佛體〞,主要依據《大乘起信論》,運用所謂〞離心離色〞、〞無念〞的思想來論證什麼是佛、覺,什麼是解脫的問題,引導修行者超越來自物質世界…

《敦煌遺書中禅宗北宗文獻的學術價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