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跋陀羅與達摩以及繼承達摩禅法的人之間並沒有直接關系。求那跋陀羅(394-468)印度人,在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到達宋都建康(今南京),譯出大小乘經典 52 部 134 卷,影響較大的大乘經典有《勝鬘經》、《楞伽經》。(注9)《楞伽師資記 • 求那跋陀羅傳》除了一部分是取自求那跋陀羅的事迹外,講述最多的是與達摩禅法《二入四行論》思想相近的〞安心〞禅法,如說〞無心養神,無念安身,閑居淨坐,守本歸真〞;〞理即是心。心能平等,名之爲理;理照能明,名之爲心,心理平等,名之爲佛心〞;〞理事俱融,真俗齊觀,染淨一如,佛與衆生,本來平等一際〞;修心如同〞磨銅鏡,鏡面上塵落盡,鏡自明淨〞。可以看出,淨覺是爲了強調《楞伽經》在北宗禅法中的指導地位,才把此經的譯者求那跋陀羅奉爲初祖的。
2. 本書提到的 24 人名字中包括淨覺本人,但重點是記述從達摩到神秀及其弟子普寂等 13 人的傳記。在記述中是以曆代禅師傳授禅法的語錄爲主。其中記述達摩禅法的《二入四行》、道信禅法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所占的篇幅最大。這種以記言爲主的史書體裁,應當說是開後世禅宗〞燈錄〞體史書的先河。
3. 本書是北宗在以長安、洛陽爲中心的北方廣大地區最盛行的時候寫的,從對弘忍的十大弟子分布四方,神秀、玄赜、慧安是武則天、中宗、睿宗〞叁主國師〞的記述中,可以形象地看到北宗盛極一時的情景。
可以看出,本書出世時尚未受到南宗的挑戰,比較客觀地介紹了禅宗形成初期禅僧的傳法活動和他們的精神風貌。
(二)《傳法寶紀》
杜朏,字方明,唐朝京兆人,生平不詳。從有關文獻來看,他與神秀一系的人是有密切的關系的。《傳法寶紀》當撰于開元四年(716)至開元二十年(732)之間。(注10)
《傳法寶紀》久佚,本世紀 30 年代從敦煌遺書中發現。此書有叁種寫本:1.P2634 號寫本,僅存序和<達摩>章的一部分。日本矢吹慶輝在 1930 年出版的《嗚沙余韻》和 1933 年出版的《嗚沙余韻解說》(皆由岩波書店出版)中收錄了它的照片並加以介紹。在1932年又將其校本收編在《大正藏》卷第八十五卷之中。2. P3858 號寫本,僅存從<道信>章的後半至<法如>章前半的 25 行。3.P3559 號寫本,首尾完整,1936 年由日本神田喜一郎發現,在 1938 年出版的《敦煌秘籍留真》中介紹了它的首部,在 1942 年出版的石井光雄《積翠先生華甲壽紀念集》中發表《關于<傳法寶紀>的完帙》的論文和全部照片。翌年,白石虎月依據這些照片加以校訂,將其校本放在《續禅宗編年史》的附錄中發表。1967 年由法藏館出版的柳田聖山《初期禅宗史書的研究》的卷首發表了這一寫本的完整照片,書後的<資料的校注>中載有柳田校訂、注釋的全文。這一校本比白石的校本增加了尾部所附的<終南山歸寺 大通和尚塔文>。此後在 1971 年柳田又對全文重新校訂注釋並譯成日文,收在由築摩書房出版的《初期的禅史 I》之中。柳田對此書的整理做出了寶貴的貢獻。(注11) 1993 年筆者編校,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敦煌新本六祖壇經》的附編(一)之中所收錄的《傳法寶紀》,是以柳田聖山《初期禅宗史書的研究》書後所附的校本爲底本,用敦煌文書 P2634 號和 P3559 號的照片重作校勘,對某些字和段落作了修訂,並換上中國通用標點。
《傳法寶紀》篇幅比較短,由序、目錄和從達摩至神秀的七章以及作者的總論組成,書後還附有《終南山歸寺大通和尚塔文》。此書的特點是:
1. 提出完整的北宗的禅宗祖統說
現存河南省嵩山會善寺遺址的《唐中嶽沙門釋法如禅師行狀》(下簡稱《法如碑》)之碑文,提出了中國禅宗最早的付法傳承的祖統說。碑文引東晉慧遠爲佛陀跋陀羅譯的《達摩多羅禅經》寫的序,說印度的傳法世系是佛傳阿難,阿難傳末田地,末田地傳舍那婆斯。此後菩提達摩來華傳授此法,〞入魏傳可,可傳粲,粲傳信,信傳忍,忍傳如〞。《傳法寶紀》繼承了這個說法,並加以發展,說菩提達摩傳惠可(或作〞慧可〞)以後,〞惠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法如,法如及乎大通(神秀)〞,並爲他們一一立傳,介紹他們的傳法事迹。另外,在對禅宗祖師的記述中最早改〞粲〞爲〞僧璨〞,記述他從慧可受《楞伽經》和禅法,隱居舒州皖公山傳法的事迹,基本情節爲後來禅宗史書所繼承。
本書與《法如碑》相同,也將法如作爲弘忍繼承人。《楞伽師資記》明確地以神秀作爲繼承弘忍是第七代(去掉第一代求那跋陀羅是第六代)祖,但同時又說弘忍的十大弟子〞俱承禅師後〞。由此可見,早期禅宗師徒之間的付法傳承關系並不存在嚴格的嫡庶差別。禅宗標榜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傳心,特別重視師徒之間的禅法傳承世系。後來禅宗南宗編出天竺二十八祖,並提出以菩提達摩(多用〞磨〞字)兼中華初祖的說法,特別盛行。然而從曆史考察,最早提出祖統說的是北宗,其雛形恐怕就是法如碑和《楞伽師資記》、《傳法寶紀》提出的樸素的祖統說。
2. 重視直觀頓悟的禅風
菩提達摩重視《楞伽經》對禅法的指導意義,教導弟子通過坐禅達到覺悟自性。《楞伽師資記》和《傳法寶紀》基本上都繼承了這一傳統,但二者的思想傾向也有些差別。前者對《楞伽經》的傳授更爲重視,甚至把此經的譯者求那跋陀羅也列爲初祖,並且很強調達摩所說《二入四行》,把它全文引入書中,在爲曆代祖師立的傳中詳引他們的著述、言教。與此相對,《傳法寶紀》則對所傳達摩〞壁觀〞和《二入四行》提出異議,認爲這些只是當年達摩進行權宜教化的手段和片面說法(〞當時權化,一隅之說〞),不是真理(〞至論〞);它在記述中更重視直觀頓悟,說達摩對慧可的授法是〞密以方便開發,頓令其心直入法界(按:指立即使心與真如契合)〞;達摩〞息其言語,離其經論,旨微而徹,進捷而明〞,教人不通過言語經論,直接而迅速地體悟法身實相。雖然兩書對曆代禅師坐禅的教導和實踐都有介紹,但《傳法寶紀》把達摩禅法解釋爲〞頓令其心直入法界〞,反映了禅宗發展中的一種新的動向。以慧能爲代表的南宗正是在這一點上做出新的系統發展的。
此外,在敦煌文獻中發現的記述流傳于今四川的淨衆、保唐禅派曆史和禅法的《曆代法寶記》也有不少關于北宗的記載。
這叁種禅宗史書的發現極大地充實了禅宗史料,對研究初創期禅宗和北宗的曆史和禅法具有重要價值。
正是由于從敦煌遺書中發現了北宗的大量文獻,才使今天撰寫比較完整的中國早期禅宗的形成發展史成爲可能。筆者在撰寫《唐五代禅宗史》(注12) 過程中得益于上述敦煌禅宗資料甚多,借此敦煌文獻研究學者盛會之際,謹向國內外發現和研究、整理敦煌禅籍做出貢獻的學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謝。
2000 年 5 月 1 日于北京南方莊公寓
注釋
(1) 日本鈴木大拙《禅思想史研究第叁》(《鈴木大拙全集》卷叁,岩波書店 1968 年出版)所附《觀心論》四本對校本的一號本之一。
(2) 《法華經 • 方便品》載:〞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這裏的〞知見〞,相當于智能。
(3) 鈴木大拙四本對校《觀心論》二號本之 2、叁號本之 2。
(4) 同上一號本之 3。
(5) 宗密《圓覺經大疏抄》卷叁之下。
(6) 鈴木大拙四本對校《觀心論》四號本之 4。
(7) 同上叁號本之 5。
(8) 田中良昭著,大東出版社 1983 年出版《敦煌禅宗史書的研究》第一節〈楞伽師資記〉;柳田聖山著,法藏館 1967 年出版《初期禅宗史書的研究》書後〈資料八〉以及《初期的禅史 I 》之序。
(9) 《高僧傳》卷叁〈求那跋陀羅傳〉、《開元釋教錄》卷五。
(10) 楊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壇經》(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出版)附編一《傳法寶記》後按語。
(11) 柳田聖山《初期禅宗史書的研究》書後〈資料六〉、《初期的禅史 I 》之序;白石芳留著,酒井本店 1943 出版《續禅宗編年史》附錄(叁)。
(12) 楊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 出版。
《敦煌遺書中禅宗北宗文獻的學術價值》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