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慧坚碑铭》有一千余字,为我们研究神会死后荷泽禅系的情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二是朝廷确立神会为禅门七祖,以南宗为正统的问题。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禅门师资承袭图》虽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 年)敕皇太子召集禅师〞楷定禅门宗旨,搜集传法旁正〞,敕〞立荷泽大师为七祖〞等。但对于禅宗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的酝酿经过却未涉及。《慧坚碑铭》记载,在贞元初至贞元八年(792 年)慧坚去世之前曾奉诏〞与诸长老辩佛法邪正,定南北两宗〞。说明从朝廷提出确定禅宗旁正宗旨到最后做出决定,绝非在贞元十二年之内完成。
三是关于神会禅法的顿悟渐修的问题。神会虽主张顿悟,但并不否定渐修。他曾说:〞学道者须顿见佛性,渐修因缘…〞(《南宗定是非论》);〞于顿中而立其渐者。〞(《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这种观点也被后来的宗密注意到,其《禅门师资承袭图》指出:〞荷泽则必先顿悟,依悟而修。〞慧坚继承神会的禅法思想,也主张顿悟渐修,《慧坚碑铭》说:〞开示之时,顿受非渐;修行之地,渐净非顿。〞
四是为嗣虢王李巨将神会遗体迎归洛阳安葬的事实提供旁证。原来因为对《神会塔铭》字迹辨认不清,录文误将〞嗣虢王〞写作〞嗣号王〞。笔者据《唐书》作了校改。现在有了《慧坚碑铭》又提供了新的证据。碑铭记载,慧坚在洛阳从神会受法之后,到汾州受戒,又到抱腹山修行和传法一段时间,再次到洛阳,〞时嗣虢王巨,以宗室之重,保厘成周〞。可见慧坚再度回到洛阳正是李巨从乾元元年(758 年)四月至翌年二月任河南尹兼东京留守的时期。李巨对慧坚〞展门人之敬,乃奏请住圣善寺〞。神会死于乾元元年五月,据《神会塔铭》,正是李巨主持将他的遗体迎归洛阳安葬的。会通这两篇铭文,可以推想,慧坚在〞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之时再到洛阳,也许就是为了参加神会的葬礼。撰写《神会塔铭》的〞门人比丘慧空〞,从名字看大概与慧坚是同时受戒的师兄弟。《宋高僧传》卷九所载的慧空是普寂弟子,曾应代宗召请入居西京广福寺,没有旁证证明他与这位慧空是一个人。
笔者鉴于这两篇铭文对研究神会和中国早期禅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不揣冒昧,决定在尊重并吸收有关学者所作出的宝贵贡献的基础上用简化字重作校订,以便为更多的人利用这两篇资料提供方便。
三、《神会塔铭》校释
《神会塔铭》全称是《大唐东都荷泽寺殁故第七祖国师大德于龙门宝应寺龙岗腹建身塔铭并序》,神会弟子慧空撰文,法书。1983 年 12 月,位于洛阳龙门西北侧的唐代宝应寺遗址,在基建破土时发现神会的墓,从中出土这方塔铭。最早报道此事的是温玉成。1984 年出版的《世界宗教研究》第 2 期发表了他的《记新出土的荷泽大师神会塔铭》的文章。此文前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此方塔铭的学术价值,后面校录塔铭的全文。此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
1992 年《文物》第三期发表了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的《洛阳唐神会和尚身塔塔基清理》的报告和李学勤为此专写的《禅宗早期文物的重要发现》的论文。在报告中将塔铭用通行的简体文字作了全文校录。笔者在《神会和尚禅话录》的附编之中收录了此文,对某些字用括弧注明笔者的修改意见,对标点也有所改动。
笔者以往所看到的《神会塔铭》的照片太小,不少字迹不好辨认,对已经发表的录文难以再作细致校核。最近笔者看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出版的洛阳文物工作队编的《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其中赫然刊载《神会塔铭》的巨幅照片,欣喜之情难以言表。将上述包括笔者在内的录文取来对照核查,发现都有明显的失误。
下面即以此幅照片为依据,并参考以往发表的诸篇录文,将塔铭全文重作校订、标点、分段,并且选择重要语句略作注释。
大唐东都荷泽寺殁故第七祖国师大德于
龙门宝应寺龙岗腹建身塔铭并序
门人比丘慧空撰
粤自佛法东流,传乎达摩,达摩传可,可传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惠能,能传神会(1)。宗承七叶(2),永播千秋。说般若之真乘,直指见性(3);谈如来之法印,唯了佛心(4)。
在皇唐兵部侍郎宋公讳鼎,迎请洛城(5)。广开法眼,树碑立影(6),道俗归心,宇宙苍生,无不回向(7)。遂行迈江表之际,方有羯胡乱常(8)。般若护持,传灯有属(9)。享年七十有五,僧腊五十四夏(10),于乾元元年五月十三日荆府开元寺奄然坐化(11)。其时也,异香满室,白鹤翔空。
有庙堂李公嗣虢王,再迎尊颜于龙门(12)。别有施主功巨高辅成、赵令珍奏寺度僧,果乎先愿(13)。
和尚昔经行宴息(14),曾记此山。冥与理通,众望亦足。其地势也,北临天阙(15),南枕伊川。东望嵩山,遥窥观之指掌;西临华岳,隐龙岗之在中。择日吉祥,建乎身塔(16)。可大可久,万古千秋。唯佛与佛,正法东流。宗承七叶,劫石长休(17)。
永泰元年岁次乙巳十一月戊子十五日壬申入塔(18)。
门人比丘法书
注释:
(1.) 此即为禅宗南宗神会法系所奉的七代祖师。前五位祖师在《传法宝纪》、《楞伽师资记》有他们的传记,与北宗同;前七位在《祖堂集》卷二、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三、卷五有他们的传记。北宗以神秀或法如为六祖,以普寂为七祖。
菩提达摩(?-约 534 年),简称达摩或达磨,印度僧人,北魏时来华,在嵩洛一带以少林寺为中心传法,有语录《二入四行论》传世,弟子有慧可、僧副、道育等人。《续高僧传》卷十六亦有他的传。
慧可(约 488-593),也作惠可、僧可,俗姓姬,虎牢人,年四十到少林寺从达摩受法,注重发挥《楞伽经》的思想,在邺、卫一带地方传授禅法。弟子有僧璨、那禅师等。《续高僧传》卷十六也载其传。
僧璨(?-606),或作粲禅师,长期在现在安徽潜县西部的皖公山隐居传法,曾为北周僧人惠命的《详玄赋》作注,另有托他之名的《信心铭》行世。弟子有道信。
道信(580-651),俗姓司马,河内人,从僧璨在皖公山受法后,展转至今湖北黄梅县西的双峰山传法,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传世,提倡观心、念佛,谓〞念佛即是念心〞。弟子有弘忍。《续高僧传》卷二六(明本)也载有他的传。
弘忍( 601-674 ),俗姓周,黄梅人,自幼从道信受法,在道信死后以双峰山和黄梅县东的东山(冯茂山)为中心传法,提倡坐禅〞守心〞,〞照了心源〞,有《修心要论》传世。弟子达 500 人以上。其法系被称为〞东山法门〞。《宋高僧传》卷八亦有其传。
慧能(638-713),在敦煌文书中多写为惠能,俗姓卢,原籍范阳,生于新州,自幼丧父,靠打柴维持生活,后听人读《金刚经》有悟,到黄梅东山投弘忍受法,又回到南方,展转到曹溪传法,主张自性是佛,强调自修自悟。其生平和传法语录载《六祖坛经》、《曹溪大师传》。在《宋高僧传》卷三十也载有他的传记。
神会(684-758),事迹详前,《宋高僧传》卷八亦有其传。有关他的事迹和语录可参考胡适《神会和尚遗集》、日本铃木大拙《敦煌出土荷泽神会禅师语录》、杨曾文《神会和尚禅话录》、日本田中良昭、冲本克己等《大乘佛典 11‧敦煌Ⅱ》所收《坛语》、《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南宗定是非论》。
(2.) 七叶,即七世、七代,指前面从达摩至慧能、神会的七代祖师。荷泽法系奉此七代为直承达摩正法的祖师,谓是〞正传〞(嫡系)。
(3.) 般若,意为智慧。有各类般若经典,侧重讲一切皆空,以体悟空的思想为得到智慧的重要标志。在不少场合,般若与真如、佛性、无念等同义。慧能、神会尤重《金刚般若经》。乘,是车等运载工具等意,在佛教是指教法,有大乘、小乘,以为大乘佛法比小乘佛法能够救度更多的众生。般若之真乘,实指禅宗,意为依据般若教义的真实佛法。直指,即直示,直接引导信徒体认自己的本性;见性,与了性同义,即体悟自己具有与佛一样的本性(佛性)。神会在传法中常说〞唯指佛心,即心是佛〞,〞直了见性〞,〞了性悟道〞,〞明见佛性〞等。
(4.) 如来是佛的名号之一。法印,意为佛法的真实标准与标志。小乘有诸法无我、无常、涅般寂静之三法印;大乘有一实相印。如来之法印,是佛法真谛的意思。唯了佛心,只以引导众生觉悟自性(佛性)为宗旨。
(5.) 宋鼎,生平不详。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神会七祖传>记载,在天宝四载(745 年)兵部侍郎宋鼎迎请神会从南阳到洛阳荷泽寺。
(6.) 树碑立影,据《宋高僧传》卷八<慧能传>,神会被兵部侍郎宋鼎迎入洛阳荷泽寺后,在寺内设立慧能真室(内有慧能画像,称影堂,即灵堂),宋鼎为立碑。神会又请人绘制六代祖师之像,太尉房官作《六叶图序》。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七载有宋鼎撰《唐曹溪大师碑》的目录。
(7.) 回向,意为转向,有几种含义,如《大乘义章》卷九所说〞回己善法有所趋向,故名回向〞为基本含义。这里实指归依,即将自己的身心归向以慧能、神会为代表的南宗。
(8.) 江表,泛指江南。羯胡,是指唐叛将胡族安禄山、突厥族史思明。乱常,是反叛。神会在洛阳经常批评北宗,受到北宗的报复。据《宋高僧传‧神会传》、《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记载,天宝十二载(752 年),神会的信徒御史卢奕诬奏神会聚众阴谋作乱,被朝廷放逐到外地,经弋阳郡、武当郡、襄州,最后到荆州开元寺。就在这期间,天宝十四载(755 年)爆发〞安史之乱〞。
(9.) 意为有般若妙法…
《有关神会的两篇铭文《神会塔铭》和《慧坚碑铭》的注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