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佑护,神会荷泽法系后继有人。传灯,即传法。 灯能照暗,禅宗以师资传承禅法,启悟世人,如同传灯。宋代有禅宗史书《景德传灯录》。
(10.) 僧腊,即法腊、戒腊,是指受具足戒之后的年岁,以每年夏安居结束(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僧腊结束之日,次日为新岁开始。据此,神会是在二十二岁受具足戒的,时间当为中宗神龙元年(705 年)。
(11.) 乾元元年,唐肃宗年号,公元 758 年。荆府,荆州府治所在地江陵(在今湖北)。坐化,又谓坐脱,在打坐中去世。《禅苑清规》卷七<尊宿迁化>说:〞如已坐化,置方丈中,香花供养,以遗诫偈颂贴牌上,挂灵筵左右,于尊宿中请法属一人为丧主…〞
(12.) 庙堂,宗庙明堂之略,指朝廷。李公嗣虢王,是李巨。据《旧唐书》卷六四<李凤传>,李凤是唐高祖第十五子,贞观十年(636 年)封虢王。他的嫡孙李邕在唐中宗时为嗣虢王,开元十五年(727 年)卒,其二子李巨继之为嗣虢王。据《旧唐书》卷一一二<李巨传>并参考《通鉴》卷二二0,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巨任陈留谯郡太守、河南节度使,至德二年(757 年)为太子少傅,在九月(此据《通鉴》)唐军收复长安后,任留守,兼御史大夫。唐军十月收复洛阳。乾元元年(758 年)李巨〞加太子少师,兼河南尹,充东京留守,判尚书省事,充东畿采访等使〞。
(13.) 施主,也称檀越,一般指向寺僧施舍钱财的在家信徒。高辅成,在新旧《唐书》中无传,但见于唐将铁勒族人仆固怀恩的传中,在平定安史叛军和收复洛阳等地的战争中立有大功,收复洛阳时为北庭朔方兵马使,翌年升太子少傅、兼御史中丞,充河北副元帅都知兵马使。(详见《旧唐书》卷一二一、《新唐书》卷二二四上)至于赵令珍,生平不详。
(14.) 僧人在坐禅、诵经困乏之时,在特定安静场所来回走动,称为经行。经行源自印度、西域,有益健康。(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宴,有默、安二义,宴息,即休息。
(15.) 天阙,帝王所居之处,亦指朝廷。东都皇居在龙门之北。
(16.) 此塔安葬神会的遗骨(骨灰),故称身塔。
(17.) 劫石,是佛教用来表示难以计算的久远时间的概念。劫,音译劫波,意为大时;劫石是用以比喻劫的时间久远的。据唐道宣《释迦氏谱》序,如果有一块方四十里的磐石,有位〞长寿天〞(佛教所说天界的生命体)每三年用轻衣拂一下,〞石虽磨尽,劫时未尽〞。此也称为磐石劫。(再可参考《义楚六帖》卷十七)休,在此当美善讲。劫石永休,意为七世相传的禅法将长传不衰。
(18.) 永泰元年,是唐代宗的年号,岁次乙巳,公元 765 年。按干支计算,当年十一月为戊子,十五日为壬申。
四、《慧坚碑铭》注释
《慧坚碑铭》,全称《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铭并序》,太中大夫给事中皇太子及诸王侍读兼史馆修撰柱国徐岱撰,奉义郎前试詹事府司直孙藏器书。1945 年在西安市西郊出土,1949 年移入西安碑林第三室,至今保存完好。最早撰文详细介绍此碑的学者是华裔加拿大学者冉云华。1994 年台湾佛学研究所发行的《中华佛学学报》第 7 期发表了冉云华的《<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考》,对此碑文所涉及的历史和佛教的种种问题作了较详细的考证,并且联系神会荷泽法系作了深入的考察。然而对于嗣虢王李巨在洛阳(所谓〞保厘成周〞)和慧坚再次到洛阳的时间,以及慧坚再度离开洛阳的背景(〞属幽陵肇乱…时虏寇方壮〞)等的解释,有若干失误之处。文后所附录文也有个别差误,并且没作标点和分段。
笔者曾撰文指出此文的失误之处,并且提出自己的补充解释说明,刊登在 1995 年第 4 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题目是《关于<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的补充说明》。但因此文未经本人校对,印错的字句不少。此文也没有附经笔者校订的录文。
1995 年 9 月在少林寺召开了纪念少林寺建寺 1500 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1996 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由释永信、吴立民主编的这次会议的《论文集》,其中刊载了王亚荣《<慧坚禅师碑>与慧坚禅师》的论文,对此碑的出土经过、撰写碑文者的情况以及慧坚的主要经历、他与神会的关系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论证,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资料。但文章同样对李巨所谓〞保厘成周〞的史实、慧坚再次到洛阳的时间和离开洛阳的背景没能作出准确的解释。文后所附他所校订标点过的碑文仍有错字,看来明显是被排印错的,而且也没作分段。
下面对此碑铭重作校订、标点和分段,并且加上简要的注释。
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铭并序
太中大夫给事中皇太子及诸王侍读兼史馆修撰柱国 徐岱撰[1]
奉义郎前试詹事府司直 孙藏器书[2]
昔老聃将之流沙,谓门人曰:〞竺乾有古先生,吾之师也。〞[3] 仲尼亦称:〞西方有圣人焉。〞[4] 古先生者,非释迦欤?
夫教之大者曰道与儒。仲尼既学礼于老聃[5],伯阳亦将师于释氏[6]。由是而推,则佛之尊,道之广,宏覆万物,独为世雄,大矣哉。若观其会通,则天地之运不足骇也;极其源流,则江海之浸不足大也。固已越乾坤,遗造化,离生死,证空寂,岂文字称谓能名言哉?
洎菩提达摩舍天竺之王位,绍释门之法胤,远诣中夏,大阐上乘[7]。云自释迦、迦叶,师师相授,至于其身,乃以心印密传惠可[8]。四叶相授,至弘忍大师,奉菩提之记,当次补之位。乃至荷忍大师之付嘱,承本师之绪业,则能大师居漕溪[9]。其授人也,顿示佛心,直入法界,教离次第,行无处所[10]。厥后,奉漕溪之统纪,为道俗之归依,则荷泽大师讳神会,谓之七祖[11]。升神会之堂室,持玄关之管键,度禅定之域,入智慧之门,则慧坚禅师乎?
禅师俗姓朱氏,陈州淮阳人也。汉左丞相之裔孙,唐金吾将军之第三子也[12]。禀四气之和,五行之秀[13],生知道极,动合德符[14],爰自成童,逮于弱冠,不师俗学,常慕真宗[15]。去坳塘而游沧溟,拔填尘而栖沆瀣。以无住为入室,以无利为出家。求法于无所求,得师于无所得。密印玄契,天机洞开[16]。于是,大师悦之,付以心要[17]。禅师以为:〞成菩提者,万法必周;随回向者,六度皆等。〞[18] 乃解尘服于洛阳,受净戒于汾州[19]。
闻抱腹山灵仙之所栖息,圣贤之所游化,负笈振锡而往依焉[20]。其宴坐也,逾于静虑;其修行也,万行皆空[21]。弘先佛之知见,为后学之仪形。仰之者,如鳞介之附龟龙[22];归之者,如畎浍之距江海[23]。于是,漕溪之道,衰而复兴。时有猛兽伺人,近禅师之居无所犯;陨霜害稼,近禅师之居无所伤。非道德之感通,神明之保卫,孰能如此?故其受鉴也如止水,其应化也如浮云。
乃去山居,游洛下。时嗣虢王巨,以宗室之重,保厘成周[24]。慕禅师之道,展门人之敬,乃奏请住圣善寺[25]。属幽陵肇乱,伊川为戎凭陵[26],我王城荡 ,我佛刹高阁随于烟焰,修廊倏为煨烬[27]。唯禅师之室,岿然独存,则火中之莲,非足异也。
时虏寇方壮,东郊不开[28]。禅师以菩萨有违难之戒,圣人存游方之旨,乃随缘应感,西止京师,止化度、慧日二寺[29]。秦人奉之,如望岁者之仰膏雨,未渡者之得舟楫。弘阐奥义,涤除昏疑,若太阳之照幽阴,大云之润药木。
大历中,睿文孝武皇帝以大道驭万国,至化统群元[30]。闻禅师僧腊之高,法门之秀,特降诏命,移居招圣,俾领学者,且为宗师[31]。遂命造观音堂,并缋七祖遗像,施钱于内府,征役于尚方[32]。当炎夏赫曦之辰,昆虫蠢蠕之盛,畚插皆作,虑伤厥生。师乃焚香祝之,咸自徙穴。异类旁感,契于至诚。
贞元初,诏译新经,俾充鉴义大德[33]。皇上方以玄圣冲妙之旨,素王中和之教,稽合内典,辅成化源[34]。后当诞圣之日,命入禁中,人天相见,龙象毕会[35]。大君设重云之讲,储后降 雷之贵,乃问禅师见性之义[36]。答曰:〞性者,体也;见,其用乎?体寂则不生,性空则无见。〞[37] 于是,听者郎然,若长云秋霁,宿雾朝彻。又奉诏与诸长老辩佛法邪正,定南北两宗[38]。禅师以为:〞开示之时,顿受非渐;修行之地,渐净非顿。知法空,则法无邪正;悟宗通,则宗无南北。孰为分别而假名哉!〞[39] 其智慧高朗,谓若此也。
贞元八年壬申岁正月廿六日,忽谓门人曰:〞死生者,昼夜之道也。若气之聚,云之散,寒暑之运行,日月之亏盈,返于无形,会于无性,乃合真识,同于法身。〞[40] 言讫趺坐,薪尽火灭。弟子普济等怀瞻仰之恋,申顾复之恩,若涉大水而失津涯,若构大厦而折榱栋。
自示灭,春秋七十四,僧夏四十三[41]。遂建塔于长安龙首西原,礼也。至于入灭之后,殆经两旬,俨如在定,髭发犹长,神护其质,众疑于生,灵表昭著,咸所叹异。非夫识洞有漏[42],神游无迹,其孰能返其顺化如此之自在也。
见命撰德,庶无愧词。铭曰:
法本无性,会于清净。心本无生,度诸禅定。弘兹正真,存乎其人。
宗源浚沏,慧用怡神。三乘非乘,一相无相。粤自达摩,默传秘藏。
继统相授,至于禅师。丕承七叶,大拯群疑。发乎天光,应以天籁。
夐超学地,直入法界。如镜之鉴,不将不迎。如云之散,无灭无生。
适来以时,适去以顺。上缵教父,下传法胤。式刊贞石,以永休问。
元和元年景戌岁夏四月旬有五日建[43]
天水强琼刻字[44]
注释:
[1.] 徐岱,字处仁,苏州嘉兴人,熟…
《有关神会的两篇铭文《神会塔铭》和《慧坚碑铭》的注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