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读六经诸子,代宗大历(766-779 年)年间初任校书郎,德宗贞元(785-804 年)初为太子、诸王侍读,迁侍中、史馆修撰。德宗在每年生日诏佛、道二教到麟德殿对论,曾召徐岱等儒者讲说。详《旧唐书》卷一八九下、《新唐书》卷一六一。
[2.[ 孙藏器,唐著名书法家。据冉云华《<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考》,现碑林尚在西安存有他刻的两方石碑:《骆夫人墓志并盖》、《秦朝俭墓志并盖》。王亚荣《<慧坚禅师碑>与慧坚禅师》据《宝刻丛编》补充说,《唐光宅寺曰惠禅师塔铭》、《僖王墓志》、《焦伯瑜碑》也是孙藏器书写。
[3.] 此出自道教的伪经《老子西升经》。竺乾,指天竺。古先生,指释迦牟尼佛。唐玄嶷《甄正论》卷中说:〞尹喜又录老子与喜谈论言旨,为《西升记》,其中后人更增加其文,参糅佛义,大旨与道经略同…后人又改记为经。此经首章云:老子西升,闻竺乾有古先生,不生不灭,善入无为…经末又云:老子谓尹喜曰:古先生者,吾之师也。〞作者指出,〞竺乾〞本应作〞乾竺〞,在《易经》中〞乾〞为〞天〞义,后人抄写时将二字前后颠倒,故成〞竺乾〞。
[4.] 在南北朝至唐朝的佛道二教的争论中僧人常引《列子‧仲尼篇》所载孔子答商(春秋宋国)太宰 关于圣人之问的答话,如唐道宣《广弘明集》卷一<归正篇>所引:〞丘闻 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并将其中的〞圣人〞解释为佛。现存《列子‧仲尼篇》中此文与此稍异。
[5.] 孔子字仲尼,曾至周学礼,师事老子。《礼记‧曾子问》载孔子答曾子等人问礼,四次自称:〞吾闻诸老聃曰…〞《吕氏春秋‧当染》曰:〞孔子学于老聃…〞另外《庄 子》的<德充符>、<天运>诸篇及《史记‧孔子世家》也讲孔子曾师事老子。
[6.]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书室之史。(《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列传>)所说〞将师于释氏〞,即据前引《老子西升经》等伪经谓老子西出流沙到天竺将以释迦牟尼佛为师。道教的有关伪经很多,在与此持相反内容的伪经中最有名的是《老子化胡经》,谓老子到天竺为佛,教化胡人,释迦牟尼佛本是老子的弟子。《大正藏》卷八一收有其敦煌写本残卷。
[7.] 神会语录《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最后的六代祖师传载,菩提达摩是〞南天竺国王之第三子,少小出家,悟最上乘,于诸三昧,证如来禅〞。中夏,是中国。上乘,即上等佛法。《六祖坛经》说〞法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所谓:〞万法尽通,万行俱备,一切不离,但离法相,作无所得,是最上乘。〞上乘或最上乘,实指禅宗。
[8.] 自释迦佛、大迦叶、阿难…至达摩,是禅宗所奉西土二十八祖。在《六祖坛经》中,加上前面所说的过去七佛,称达摩为第三十五祖。达摩又为中土初祖,惠可是二祖。心印,心法的标准和标志,即禅法要旨。因禅宗讲〞佛心第一〞,〞以心传心〞故称禅法为心法。神会说:〞内传法契,以印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菩提达摩南宗定 是非论》);〞内传心印,印契本心;外传袈裟,将表宗旨。〞(《荷泽大师显宗记》)
[9.] 漕溪,即曹溪,慧能从弘忍受法后,先在广州的新州、四会等地隐遁三年,大约在唐仪凤二年(677 年)到韶州曲江县曹溪传法。敦煌本《六祖坛经》载:〞大师住漕溪山,韶广二州行化四十余年。若论门人,僧之与俗,约有三五千人,说不可尽。〞
[10.] 此为慧能禅法的特色。顿示,引导信众迅速体悟自心佛性。法界,这里相当真如法身,特指佛的境界。教离次第,所传禅法不是渐教,是超越内外、先后阶次的。行无处所,主张修行不必规定特定场所。慧能主张顿悟,称自己禅法是〞大乘顿教法〞,引导信众〞顿见真如本性〞,〞一悟即至佛地〞;〞自性顿修,亦无渐次〞;寄坐禅于自然无为和日常生活之中,〞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详拙校《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后附论文)
[11.] 神会从曹溪慧能受法,先到南阳龙兴寺,后入洛阳荷泽寺传法,一度受北宗诬陷被放遂荆州,因在〞安史之乱〞中主持度僧鬻牒筹集军饷有功,受到朝廷嘉奖。此后他的法系地位提高,门下奉他为直承慧能的七祖。德宗贞元十二年(796 年)朝廷确立他为七祖。
[12.] 西汉初沿秦制,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汉初置一丞相,惠帝、高后时置左右丞相,文帝之后仅置一丞相。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代朱姓任丞相的仅有哀帝时的朱博。此前他任大司空,与丞相同位。(参《汉书》卷八三<朱博传>)也许朱博就是碑铭所说的汉左丞相。唐金吾将军,属左右金吾卫,有左右两位大将军,官位正三品;左右将军四人,从三品。(《旧唐书》卷四四<职官三>)
[13.] 四气之和,据《尔雅注疏》卷六,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和气〞,〞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谓之玉烛〞,注文对四气分别解释为:〞气清而湿扬〞,〞气赤而光明〞,〞气白而收藏〞,〞气黑而清英〞;释文曰:〞太平之时,四气和畅以致嘉祥之事也〞。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也是天地、阴阳和合所生,它们的〞秀异之气〞(纯清之气)聚而为人,所谓:〞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礼记正义‧礼运第九》)
[14.] 道极,道之准则,亦即道。德符,德之标志,即道德规范。
[15.] 成童,十五岁。《礼记‧内则》汉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年二十行冠礼,表示成人。真宗,南北朝的佛教判教学说常将《法华经》、《华严经》等经典所说〞诸法实相〞、佛性等教理归于说〞真实〞的〞真宗〞(详《法华玄义》卷十上、《华严五教章》所引十家判教学说)。后来禅宗将自己所讲的禅法称为〞真宗〞,例如北宗《传法宝纪》有:〞无上真宗,岂系言说〞;神会死后,朝廷敕赐祖堂额曰:〞真宗般若传法之堂〞。(《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
[16.] 坳堂,地上低洼之处。沧溟,大海。填尘,填坑的尘土。沆瀣,夜间空中水气。
[17.] 无住、无利、无所求、无所得,皆是神会禅法的要旨。无住,不持特定的好恶、取舍意向。慧能说他的禅法是以〞无住为本〞;神会说:〞心无住处。〞又反对贪爱财色、园林等〞粗妄〞和追求出世、解脱等〞细妄〞;〞以无所得故,则无病本。〞(《坛语》)。碑文将慧坚从神会所受上述禅法宗旨比喻为入室、得师等。密印玄契,意为慧坚对所受 禅法的理解得到神会的印可。天机洞开,先天具有的悟性得以开显,即达到开悟。
[18.] 心要,禅法要旨。唐张说《大通禅师碑》:〞持奉《楞伽》递为心要。〞大师,指神会。
[19.] 大意是,虽然从道理上说达到觉悟(菩提)须修一切佛法(万法),然而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任何一项的功能来说,都具有将众生引向解脱的功能。 禅宗实际不主张修持各种佛法。
[20.] 是谓于洛阳出家,到汾州(治所在今山西隰县)受具足戒。
[21.] 抱腹山,据《续高僧传》卷二十<志超传>,在汾州介山(今称绵山),志超在此创立禅寺,谓〞岩 名抱腹,四方有涧,下望百寻,上临千仞。泉石结韵于仙石,风雨飘清于林端〞。据《元和郡县志》卷十三,介山在介休县(在今山西)西南二十里。剑南保唐禅派的无住和唐后期的的无业也曾在此修行。(见《历代法宝记》、《宋高僧传》卷十一)振锡,意为拄着锡杖行走。
[22.] 宴坐,即坐禅。静虑,禅(禅那)的意译,传统佛教有四禅、八禅。禅宗的禅定与以往禅定不同,不要求持固定程式,说:〞坐者,念不起为坐;今言禅者,见本性为禅。所以不教人坐身住心入定。〞(神会《南宗定是非论》)认为〞定慧不二〞,只要能体悟本有的佛性,一切行住坐卧皆为坐禅。故碑铭称此禅定超越于传统的静虑。万行,一切修行。传统佛教的修行范围主要是戒定慧,而慧能、神会不要求按照常规修行。慧能说:〞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慧。〞主张以与般若空义相应的〞无念、无住、无相〞作为禅 法的基本宗旨。神会说:〞见无念者,虽具见闻觉知,而常空寂。〞认为世间万有,也 包括一切修行,本质皆空幻不实,不可执著,故谓〞万行皆空〞。
[23.] 鳞,鱼类;介,带甲壳的虫和水族。鳞介,是水族的通称。古代以龟为〞介虫之精者〞,龙为〞鳞虫之精者〞。畎浍,田间沟渠。距,此处意为至。此句当取意于后汉蔡邕《郭有道碑》之中的〞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文选》卷五八)
[24.] 嗣虢王,唐高祖的玄孙李巨,《旧唐书》卷一一二、《新唐书》卷七九有传,乾元元年(758 年)四月至翌年二月任河南尹、东京留守。保厘,驻守治理。成周,即洛阳。《尚书正义‧多士》:〞成周既成(洛阳下都),迁殷顽民。〞孔颖达疏曰:〞周之成周,于汉为洛阳也。洛邑为王都,故谓此为下都。迁殷顽民,以成周道,故名此邑为成周。〞
[25.] 圣善寺,据《唐会要》卷四八,在洛阳章善坊,唐中宗为武后荐福而建,寺内有报慈阁,后又扩建。著名译经僧善无畏、律僧怀远曾在此居住。(《宋高僧传》卷二、卷五)
[26.] 幽陵,原是唐在北方铁勒族拔野古部的设的都督府名,这里指以胡人为主体的史思明叛乱武装集团。肇乱,此指史思明复反。伊川,即伊水,在…
《有关神会的两篇铭文《神会塔铭》和《慧坚碑铭》的注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