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有关神会的两篇铭文《神会塔铭》和《慧坚碑铭》的注释

  有关神会的两篇铭文《神会塔铭》和《慧坚碑铭》的注释

  

  一、神会和中国禅宗

  在中国禅宗史上,神会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禅宗奉北魏时来华的菩提达摩为初祖,经过慧可、僧璨两代相传,至道信、弘忍时正式形成禅宗--〞东山法门〞。但此后成为禅宗主流的是由弘忍弟子慧能创立并由其弟子发扬光大的南宗,而曾经在北方广大地区盛行的以弘忍另一弟子神秀及其弟子普寂为代表的北宗却逐渐衰微。禅宗的这一重大变革是与慧能弟子神会的努力分不开的。

  神会(684-758),俗姓高,襄阳(郡治在今湖北襄樊市)人。自幼从师学习儒家经书,又自读《老》、《庄》,出家后投荆州当阳玉泉寺神秀的门下学习禅法三年。神秀(?-706)在禅法上提倡渐悟,主张通过坐禅观心,除去妄念情欲,使自性达到明净。他在武则天大足元年(701 年)应诏入洛阳内道场说法,接受供养。《楞伽师资记》说他曾为武则天、中宗、睿宗(曾两度为帝)的〞三主国师〞。神秀的弟子普寂(651-739)、义福(658-736)等都受到唐玄宗的敬信和优遇。就在神秀应诏到洛阳之际,神会南下投到漕溪慧能的门下,并且成为慧能的十大弟子之一。

  慧能死后,神会奉敕到南阳(当时治所在今河南省邓县)龙兴寺居住传法,被人尊称为〞南阳和尚〞。他利用这个机会与朝廷官员、士大夫密切交往,广泛宣传南宗禅法。他在这个期间的传法语录有《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直了性坛语》。当时以普寂为首的北宗处在隆盛时期,如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所说:〞能大师灭后二十年中,曹溪顿旨沉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炽盛于秦洛。普寂禅师,秀弟子也,谬称七祖,二京法主,三帝(按,中宗、睿宗、玄宗)门师。朝臣归宗,敕使监卫,雄雄若是,谁敢当冲?〞是说南宗顿教禅法在慧能死后的二十年间于江南处在停滞状态,以普寂为首的北宗渐教禅法却在嵩山洛阳一带十分盛行。普寂自称七祖,在两京占据〞法主〞地位,先后被三位皇帝尊为法师,并受到朝廷官员的信奉,声势显赫。神会认为慧能是继承弘忍的六祖,所传授的顿教禅法直承达摩至弘忍的禅法,而北宗〞师承是旁,法门是渐〞(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之语),不甘心南宗沉寂下去,便在滑台(在今河南滑县)大云寺与站在北宗立场的崇远法师进行激烈辩论,自称〞为天下学道者辩其是非,为天下学道者定其宗旨〞,扩大南宗的影响,为南宗争正统地位。天宝四载(745 年),神会应兵部侍郎宋鼎之请入住洛阳荷泽寺传法,在不同场合继续批评北宗。唐独孤沛《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就是记载神会与北宗辩论的语录。由于北宗〞势力连天〞(《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神会一再受到迫害。天宝十二载(752 年)北宗信徒诬告神会聚众阴谋作乱,神会被政府贬逐出京,被展转放逐到荆州(治在今湖北江陵)开元寺。

  就在神会被放逐外地之时,爆发了〞安史之乱〞(755-763 年)。政府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因军需粮草供应困难,便以卖官鬻爵和在各地设立戒坛度僧卖度牒的方法筹集资金。神会以其名望,也被请出来主持度僧,为唐军在至德二载(757 年)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作出贡献。此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完全平定,朝廷又令在〞关辅、诸州纳钱度僧、道〞(《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神会可能又被请出来主持度僧。神会为此立功,受到朝廷嘉奖,唐肃宗诏入内道场供养,又派人为他在洛阳的荷泽寺建造禅室。然而就在收复洛阳的第二年(758 年),神会在荆州开元寺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他的遗体被迎归洛阳安葬。〞安史之乱〞后,北宗迅速衰微,南宗开始盛行于大江南北。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记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 年),〞敕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门宗旨,搜集传法旁正。遂有敕下,立荷泽大师为第七祖。内神龙寺见在铭记。又御制七代祖师赞文,见行于世〞。这意味着朝廷正式承认南宗为禅门正统,慧能为六祖,神会为七祖,为南宗迅速发展成为禅宗主流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在敦煌遗书发现之前,佛教史书中关于神会的资料很少,仅凭这些资料不可能对神会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得出全面的评价。本世纪 20 年代胡适最早从敦煌遗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神会的语录,校订整理后以《神会和尚遗集》的书名出版。胡适在晚年又据新的发现作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他死后被收在新版的《神会和尚遗集》的附录当中。日本铃木大拙等学者也陆续从敦煌遗书中发现一些记载神会语录,并作了深入研究。敦煌名士任子宜 1935 年从敦煌千佛洞发现一部手抄文书,上有神会语录《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等,50 年代经史学家向达介绍,立即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笔者在国内外学者辛苦搜集的资料和研究的基础上,对神会及有关资料作了进一步的考察,1990 年编校了《神会和尚禅话录》,已在 1996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可以说,现在从事神会研究已经具备了比较齐备的资料。

  二、《神会塔铭》和《慧坚碑铭》在神会研究中的意义

  (一)关于《神会塔铭》

  在《神会塔铭》发现之前,对于神会的一些问题不好断定。

  一是神会的生卒年岁问题。佛教史书对神会去世时间有不同的记载:《景德传灯录》卷五作上元元年(760 年)七十五岁、《宋高僧传》卷八作上元元年九十三岁、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作乾元元年(758 年)七十五岁。学者当中,胡适考证认定神会于唐肃宗新改的〞元年〞(762 年)去世,享年九十三岁。(1968 年台北胡适纪念馆出版胡适《神会和尚遗集》附录<敦煌写本神会和尚遗著两种>〞附记〞)印顺接受胡适对神会死年的考证,但认为神会享年七十五三岁。(印顺著,台北正闻出版社 1983 年三版《中国禅宗史》)卒年不同,于是便推算出各种不同的神会生年。然而由于《神会塔铭》的出土,对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可靠资料。《神会塔铭》所记神会的卒年和享年与《圆觉经大疏钞》的记载一致,都是乾元元年,享年七十五岁。这样便可以证实《圆觉经大疏钞》的记载是有根据的。

  二是提供了神会荷泽法系对南宗传法世系看法的资料。神会在与北宗辩论中反复申明从达摩至弘忍的正法的直接传承者是慧能,六祖是慧能而非神秀。(《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神会入洛阳荷泽寺之后,曾在寺内建慧能的真堂(灵堂),宋鼎撰写并立碑,神会叙写禅门〞宗脉〞(祖统),〞凡六祖,尽图缋其影〞,太尉房 官作《六叶图序》。(《宋高僧传》卷八<慧能传>)《神会塔铭》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实证。塔铭是由神会的弟子慧空撰写的,自然反映荷泽法系的观点。塔铭说:〞粤自佛法东流,传乎达摩,达摩传可,可传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慧能,能传神会。宗承七叶,永播千秋。〞在神会的法系看来,慧能是六祖,神会是七祖,是天经地义的。当年神会与北宗辩论时虽以七祖自许,却不敢公开讲自己就是七祖。当崇远质问他:〞能禅师已后,有传授人不?〞他答:〞有。〞当进一步问:〞传授者是谁?〞他只是含糊地回答:〞已后应自知。〞(《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神会死后,弟子们无须隐讳,以神会直承慧能而为禅门七祖。后来朝廷立神会为七祖,自然与神会弟子的活动是分不开的。

  三是关于神会遗体在洛阳安葬的问题。神会死于荆州开元寺。《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载:乾元二年〞迁厝于东京龙门,置塔,号般若大师之塔〞。对这一过程,《神会塔铭》提供新的重要资料:〞有庙堂李公嗣虢王,再迎尊颜于龙门,别有施主功臣高辅成、赵令珍奏寺度僧,果乎先愿。〞其中〞嗣虢王〞,在塔铭出土发表的录文中写作〞嗣号王〞。笔者参考新旧《唐书》改作〞嗣虢王〞。嗣虢王名李巨,在《旧唐书》卷一一二、《新唐书》卷七九皆有传,是在开元年间继承其父李邕的爵号为嗣虢王的。肃宗至德二载(757 年)唐军收复长安、洛阳。李巨在乾元元年(758 年)四月受任河南尹,充东京留守,直到翌年二月因〞苛政〞被贬为遂州刺史,在洛阳有十个月时间。就在他任东京留守不久之时,神会去世。大概他与神会生前有交往,或许是出于别的什么原因,由他出面,将神会遗体从荆州迎归洛阳安葬。因为当时〞安史之乱〞尚未结束,对神会遗体仅作初步安葬,虽置塔所,但尚未建寺。这年九月,再次反叛的史思明又攻陷洛阳。直到宝应元年(762 年)十月唐军再次收复洛阳之后,安葬神会遗体和在塔所建寺度僧等事才得以继续进行,至唐代宗永泰元年(765 年)最后完成。

  (二)、关于《慧坚碑铭》

  《慧坚碑铭》的发现为搞清楚以下问题提供了崭新资料。

  一是关于神会的后继弟子的问题。神会的弟子,各书记载多寡有异,据日本宇井伯寿、镰田茂雄的统计,在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载有 19 人,在其《圆觉经略疏钞》卷四谓有 22 人,在宋赞宁《宋高僧传》中载有约 14 人,在道原《景德传灯录》当中载有 18 人。(宇井伯寿著,岩波书店 1939 年出版《禅宗史研究》第五章;镰田茂雄著,筑摩书房 1981 年第三次印刷《禅源诸诠集都序》第 29 页)其中有详细传记的人很少。在《禅门师资承袭图》所列神会的弟子中有所谓〞西京坚〞者,镰田茂雄在《禅源诸诠集都序》的注释(该书第 294 页)中说:〞西京坚,即唐招圣寺慧坚。〞但未言所据。柳田圣山在其《语录的历史》(载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1985 年出版《东方学报》第五十七册)之 34 <漕溪的后继者>中已经注意提到此碑,对慧坚的事迹略有介绍。《…

《有关神会的两篇铭文《神会塔铭》和《慧坚碑铭》的注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