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神會的兩篇銘文《神會塔銘》和《慧堅碑銘》的注釋
一、神會和中國禅宗
在中國禅宗史上,神會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禅宗奉北魏時來華的菩提達摩爲初祖,經過慧可、僧璨兩代相傳,至道信、弘忍時正式形成禅宗--〞東山法門〞。但此後成爲禅宗主流的是由弘忍弟子慧能創立並由其弟子發揚光大的南宗,而曾經在北方廣大地區盛行的以弘忍另一弟子神秀及其弟子普寂爲代表的北宗卻逐漸衰微。禅宗的這一重大變革是與慧能弟子神會的努力分不開的。
神會(684-758),俗姓高,襄陽(郡治在今湖北襄樊市)人。自幼從師學習儒家經書,又自讀《老》、《莊》,出家後投荊州當陽玉泉寺神秀的門下學習禅法叁年。神秀(?-706)在禅法上提倡漸悟,主張通過坐禅觀心,除去妄念情欲,使自性達到明淨。他在武則天大足元年(701 年)應诏入洛陽內道場說法,接受供養。《楞伽師資記》說他曾爲武則天、中宗、睿宗(曾兩度爲帝)的〞叁主國師〞。神秀的弟子普寂(651-739)、義福(658-736)等都受到唐玄宗的敬信和優遇。就在神秀應诏到洛陽之際,神會南下投到漕溪慧能的門下,並且成爲慧能的十大弟子之一。
慧能死後,神會奉敕到南陽(當時治所在今河南省鄧縣)龍興寺居住傳法,被人尊稱爲〞南陽和尚〞。他利用這個機會與朝廷官員、士大夫密切交往,廣泛宣傳南宗禅法。他在這個期間的傳法語錄有《南陽和尚頓教解脫直了性壇語》。當時以普寂爲首的北宗處在隆盛時期,如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之下所說:〞能大師滅後二十年中,曹溪頓旨沈廢于荊吳,嵩嶽漸門熾盛于秦洛。普寂禅師,秀弟子也,謬稱七祖,二京法主,叁帝(按,中宗、睿宗、玄宗)門師。朝臣歸宗,敕使監衛,雄雄若是,誰敢當沖?〞是說南宗頓教禅法在慧能死後的二十年間于江南處在停滯狀態,以普寂爲首的北宗漸教禅法卻在嵩山洛陽一帶十分盛行。普寂自稱七祖,在兩京占據〞法主〞地位,先後被叁位皇帝尊爲法師,並受到朝廷官員的信奉,聲勢顯赫。神會認爲慧能是繼承弘忍的六祖,所傳授的頓教禅法直承達摩至弘忍的禅法,而北宗〞師承是旁,法門是漸〞(宗密《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之語),不甘心南宗沈寂下去,便在滑臺(在今河南滑縣)大雲寺與站在北宗立場的崇遠法師進行激烈辯論,自稱〞爲天下學道者辯其是非,爲天下學道者定其宗旨〞,擴大南宗的影響,爲南宗爭正統地位。天寶四載(745 年),神會應兵部侍郎宋鼎之請入住洛陽荷澤寺傳法,在不同場合繼續批評北宗。唐獨孤沛《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就是記載神會與北宗辯論的語錄。由于北宗〞勢力連天〞(《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之下),神會一再受到迫害。天寶十二載(752 年)北宗信徒誣告神會聚衆陰謀作亂,神會被政府貶逐出京,被展轉放逐到荊州(治在今湖北江陵)開元寺。
就在神會被放逐外地之時,爆發了〞安史之亂〞(755-763 年)。政府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因軍需糧草供應困難,便以賣官鬻爵和在各地設立戒壇度僧賣度牒的方法籌集資金。神會以其名望,也被請出來主持度僧,爲唐軍在至德二載(757 年)收複長安、洛陽兩京作出貢獻。此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完全平定,朝廷又令在〞關輔、諸州納錢度僧、道〞(《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叁),神會可能又被請出來主持度僧。神會爲此立功,受到朝廷嘉獎,唐肅宗诏入內道場供養,又派人爲他在洛陽的荷澤寺建造禅室。然而就在收複洛陽的第二年(758 年),神會在荊州開元寺去世,享年七十五歲。他的遺體被迎歸洛陽安葬。〞安史之亂〞後,北宗迅速衰微,南宗開始盛行于大江南北。宗密《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記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 年),〞敕皇太子集諸禅師,楷定禅門宗旨,搜集傳法旁正。遂有敕下,立荷澤大師爲第七祖。內神龍寺見在銘記。又禦製七代祖師贊文,見行于世〞。這意味著朝廷正式承認南宗爲禅門正統,慧能爲六祖,神會爲七祖,爲南宗迅速發展成爲禅宗主流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
在敦煌遺書發現之前,佛教史書中關于神會的資料很少,僅憑這些資料不可能對神會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得出全面的評價。本世紀 20 年代胡適最早從敦煌遺書中發現相當一部分神會的語錄,校訂整理後以《神會和尚遺集》的書名出版。胡適在晚年又據新的發現作了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在他死後被收在新版的《神會和尚遺集》的附錄當中。日本鈴木大拙等學者也陸續從敦煌遺書中發現一些記載神會語錄,並作了深入研究。敦煌名士任子宜 1935 年從敦煌千佛洞發現一部手抄文書,上有神會語錄《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禅門直了性壇語》、《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等,50 年代經史學家向達介紹,立即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筆者在國內外學者辛苦搜集的資料和研究的基礎上,對神會及有關資料作了進一步的考察,1990 年編校了《神會和尚禅話錄》,已在 1996 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可以說,現在從事神會研究已經具備了比較齊備的資料。
二、《神會塔銘》和《慧堅碑銘》在神會研究中的意義
(一)關于《神會塔銘》
在《神會塔銘》發現之前,對于神會的一些問題不好斷定。
一是神會的生卒年歲問題。佛教史書對神會去世時間有不同的記載:《景德傳燈錄》卷五作上元元年(760 年)七十五歲、《宋高僧傳》卷八作上元元年九十叁歲、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之下作乾元元年(758 年)七十五歲。學者當中,胡適考證認定神會于唐肅宗新改的〞元年〞(762 年)去世,享年九十叁歲。(1968 年臺北胡適紀念館出版胡適《神會和尚遺集》附錄<敦煌寫本神會和尚遺著兩種>〞附記〞)印順接受胡適對神會死年的考證,但認爲神會享年七十五叁歲。(印順著,臺北正聞出版社 1983 年叁版《中國禅宗史》)卒年不同,于是便推算出各種不同的神會生年。然而由于《神會塔銘》的出土,對這個問題提供了新的可靠資料。《神會塔銘》所記神會的卒年和享年與《圓覺經大疏鈔》的記載一致,都是乾元元年,享年七十五歲。這樣便可以證實《圓覺經大疏鈔》的記載是有根據的。
二是提供了神會荷澤法系對南宗傳法世系看法的資料。神會在與北宗辯論中反複申明從達摩至弘忍的正法的直接傳承者是慧能,六祖是慧能而非神秀。(《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神會入洛陽荷澤寺之後,曾在寺內建慧能的真堂(靈堂),宋鼎撰寫並立碑,神會敘寫禅門〞宗脈〞(祖統),〞凡六祖,盡圖缋其影〞,太尉房 官作《六葉圖序》。(《宋高僧傳》卷八<慧能傳>)《神會塔銘》的發現爲我們提供了實證。塔銘是由神會的弟子慧空撰寫的,自然反映荷澤法系的觀點。塔銘說:〞粵自佛法東流,傳乎達摩,達摩傳可,可傳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慧能,能傳神會。宗承七葉,永播千秋。〞在神會的法系看來,慧能是六祖,神會是七祖,是天經地義的。當年神會與北宗辯論時雖以七祖自許,卻不敢公開講自己就是七祖。當崇遠質問他:〞能禅師已後,有傳授人不?〞他答:〞有。〞當進一步問:〞傳授者是誰?〞他只是含糊地回答:〞已後應自知。〞(《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神會死後,弟子們無須隱諱,以神會直承慧能而爲禅門七祖。後來朝廷立神會爲七祖,自然與神會弟子的活動是分不開的。
叁是關于神會遺體在洛陽安葬的問題。神會死于荊州開元寺。《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之下載:乾元二年〞遷厝于東京龍門,置塔,號般若大師之塔〞。對這一過程,《神會塔銘》提供新的重要資料:〞有廟堂李公嗣虢王,再迎尊顔于龍門,別有施主功臣高輔成、趙令珍奏寺度僧,果乎先願。〞其中〞嗣虢王〞,在塔銘出土發表的錄文中寫作〞嗣號王〞。筆者參考新舊《唐書》改作〞嗣虢王〞。嗣虢王名李巨,在《舊唐書》卷一一二、《新唐書》卷七九皆有傳,是在開元年間繼承其父李邕的爵號爲嗣虢王的。肅宗至德二載(757 年)唐軍收複長安、洛陽。李巨在乾元元年(758 年)四月受任河南尹,充東京留守,直到翌年二月因〞苛政〞被貶爲遂州刺史,在洛陽有十個月時間。就在他任東京留守不久之時,神會去世。大概他與神會生前有交往,或許是出于別的什麼原因,由他出面,將神會遺體從荊州迎歸洛陽安葬。因爲當時〞安史之亂〞尚未結束,對神會遺體僅作初步安葬,雖置塔所,但尚未建寺。這年九月,再次反叛的史思明又攻陷洛陽。直到寶應元年(762 年)十月唐軍再次收複洛陽之後,安葬神會遺體和在塔所建寺度僧等事才得以繼續進行,至唐代宗永泰元年(765 年)最後完成。
(二)、關于《慧堅碑銘》
《慧堅碑銘》的發現爲搞清楚以下問題提供了嶄新資料。
一是關于神會的後繼弟子的問題。神會的弟子,各書記載多寡有異,據日本宇井伯壽、鐮田茂雄的統計,在宗密《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中載有 19 人,在其《圓覺經略疏鈔》卷四謂有 22 人,在宋贊甯《宋高僧傳》中載有約 14 人,在道原《景德傳燈錄》當中載有 18 人。(宇井伯壽著,岩波書店 1939 年出版《禅宗史研究》第五章;鐮田茂雄著,築摩書房 1981 年第叁次印刷《禅源諸诠集都序》第 29 頁)其中有詳細傳記的人很少。在《禅門師資承襲圖》所列神會的弟子中有所謂〞西京堅〞者,鐮田茂雄在《禅源諸诠集都序》的注釋(該書第 294 頁)中說:〞西京堅,即唐招聖寺慧堅。〞但未言所據。柳田聖山在其《語錄的曆史》(載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1985 年出版《東方學報》第五十七冊)之 34 <漕溪的後繼者>中已經注意提到此碑,對慧堅的事迹略有介紹。《…
《有關神會的兩篇銘文《神會塔銘》和《慧堅碑銘》的注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