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宗的法界圆融思想和 21 世纪的文明▪P3

  ..续本文上一页质是通过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和现象表现出来的同时,又强调在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的背后皆存在共同的本质。简单地说,所谓一般、普遍性、统一性、同一性等,与个别、特殊性、差别性、特异性等是互相依存的,前者存在于后者之中,后者体现前者,二者彼此融通,因时因地(因缘)互相转化。世界万有是五光十色的,充满差异和矛盾的,同时又处在彼此密切联系,互相融通的网络之中,从整体上看是统一的和谐的。

  华严宗是用这种理论来向人们表明烦恼与解脱、佛与众生、净土彼岸与世俗此岸之间彼此融通,不存在不可超越的鸿沟,给追求觉解脱的人们以信心,然而这种宗教理论之中所包含的哲理是极为深刻的,已经超出了宗教原有的意义。

  三、华严宗法界圆融思想在创造 21 世纪文明中的意义

  在刚刚过去的 20 世纪,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空前的进步,世界经济联成一体,高速发展的以电脑网络为中心的信息科技,使各国人民之间的科学文化交流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不间断地进行,预示世界文明将在 21 世纪迈入更高的层次。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次局部战争之后,国际社会已从冷战时代进入多极化时代,面对世界的共同危机和广大民众希望安定、富足和发展的强烈愿望,越来越多的国家首脑和政治家、民众认识到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只有实现和平共处才能取得共同的发展,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不可阻挡的潮流。

  在这种形势下,发扬东方文化的整体综合的思维模式,提倡儒家的〞和为贵〞和〞和合〞精神,提倡佛教华严宗的法界圆融思想,在处理国与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谐调自身与心灵的关系当中,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

  (一) 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应当休戚与共,和平共处

  国家有大小,有先进后进之别;各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然而任何国家、民族都是全球人类大家庭的成员,在共同面对的大自然、生物界、动物界面前,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世界经济的提高,维护自然界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改善全人类的生存环境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应当在保持各自的个性、特殊性,坚持必要的原则的同时,强调彼此的共性、统一性,提倡互相和平协作,会通圆融,防止彼此冲突和战争,以有利于达到共同的发展和提高。

  (二) 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新的平衡和谐的关系

  人是高级动物,是〞万物之灵〞,然而从根本说来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与自然谐调、平衡才能生存和持续发展。〞天人合一〞曾是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想境界。然而过去人们过于强调〞胜天〞、〞征服自然〞,特别是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利用越来越高的科技手段大规模发展工农业,不加节制地开发自然,挥霍自然物资,导致人与自然界之间失去平衡,出现环境日益污染,臭氧层破坏,自然物资和淡水面临匮乏,气候反常,一些动植物灭种,新的疾病相继发生……。现在是到了特别强调人与自然一致、合一的方面的时候了。套用华严宗的理事、事事圆融的说法,可以说自然即人,人即自然,人与自然本来应当和谐、圆融无碍的。人类应当将自然界看作与自己的生存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伙伴,给予关心爱护,在利用先进科技开发自然的同时,也用先进科技保护自然,做到在保护中加以开发,在开发中予以保护,建立人与自然界之间新的良性循环和平衡局面。

  (三) 以宽容、仁爱、慈善的精神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虽受社会制度、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然而人们从主观上应当抱有同胞兄弟那样的情怀处理好人际关系。为什么呢?在同一社会中,人虽有民族血缘的差别,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地位等也不同,但都是人,都是社会的成员,在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和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中国古代儒家有〞仁〞、〞爱人〞、〞仁恕〞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等古训,体现着仁爱的精神。佛教的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慈悲等思想与这种精神是一致的。在同一个社会中,虽然人与人、不同阶层的集团之间存在某些利害关系,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冲突,但冷静考虑,彼此毕竟还有共同的根本利益所在,应当学会在必要时要互相宽容,适时地化解矛盾或冲突,善于互相妥协,达到互谅互让的〞互赢〞。站在人们共同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的立场上,可以说人人是我,我是人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可以做到彼此友好相处,圆融无碍。

  (四) 以空寂无为、〞少欲知足〞的精神来协调身、心,达到内外和谐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教都重视身与心的关系问题,认为这是确立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基础。〞身〞是指人的自身表现,包括行为、言语;〞心〞是指人内在的精神,包括意识、思想、意念等。儒家提倡内省〞慎独〞、〞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提倡清心寡欲,认为在主观意识上应当仿效〞道〞的〞无为〞,然后可以无所不为。小乘佛教以〞贪嗔痴〞(根本的贪爱和欲望)为引发一切烦恼的根源三毒,主张通过正确的修行(八正道)加以断除。大乘佛教或强调空,或强调唯识,或讲中道不二,并且着重心性修养,如《维摩经 • 佛国品》所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华严宗依据《华严经》,主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认为个人的本心(自性)与佛的法身相通,称之为法性、佛性、真心或理,可以显现为世界万有。华严宗的解脱论以观想法界缘起为中心,以体悟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为最高境界。澄观在《华严法界玄镜》引后秦僧肇的《不真空论》所说:〞圣远乎哉?体之则神〞,意为体悟法性真空之理即可成佛(圣)。何为〞成佛〞?〞心智契合〞,身心一如,可以解释为断除一切烦恼的至高精神境界。

  在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疏远,人们每天从事繁忙紧张的工作,并且经常面临来自社会、工作或家庭生活的种种困扰和挑战。人们的愿望、理想、追求不可能完全实现,甚至有时还会遭遇意想不到的灾难、打击或损失,从而使人的心境失去平衡,产生种种烦恼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精神上排解苦恼,使心灵得到宁静和净化?可以借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可以用佛教〞诸法性空〞、〞自性空寂〞、〞少欲知足〞等思想来断除贪爱、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切烦恼。人们如果能认识世上一切名利、地位以及个人的境遇环境不过是在一定的因缘下才得以存在,体悟到一切皆空的道理,便可以使心平静下来,做到如同《般若心经》所说的那样〞心无罣碍〞,从而达到身心平衡,内外圆融。

  儒、释、道三教皆属于东方文明,随着东方民族的迅速振兴,可以期待它们将在建立 21 世纪的文明中发挥重大作用。然而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以及在这两大文明体系中的各种文化形态,都是经受了悠久历史长河的考验,凝聚了世界历代人类智慧的宝贵财富,在当代人类面临新的全面发展和回应各种挑战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出积极的贡献。虽然东西方文明体系之间,各种文化形态之间,今后难免发生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乃至冲突,但它们既然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便存在能够互相沟通和融合的共同基础,那种认为冷战之后将由不同文明的冲突代替过去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冲突的〞文明冲突论〞,是不能成立的。可以预言,21 世纪新文明的创造,必将以东西方两大文明互相会通融合为基础。

  

  注释

  (1) 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眼耳鼻舌身〞六识〞。

  (2) 参中村元《佛教语大词典》(东京书籍会社 1975 年出版)第 1249 页〞法界〞条

  (3) 《大正藏》卷 44 第 63 页中

  (4) 《大正藏》卷 35 第 87 页下。

  (5) 《大正藏》卷 35 第 440-441 页上。

  (6) 《大正藏》卷 35 第 120 页上。

  (7) 《演义钞》引文见《大正藏》卷 36 第 1 页中、2 页中;《行愿品疏》引文见西义雄、玉城康四郎监修,日本国书刊行会出版《新纂续藏经》卷 5 第 62 页上

  (8) 清续法《法界宗五祖略记》,金陵刻经处印本。

  (9) 详见《华严法界玄镜》,载《大正藏》卷 45 第 672-683 页。

  (10) 请参考《华严经旨归》〈明经益〉章。

  

《华严宗的法界圆融思想和 21 世纪的文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