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質是通過千差萬別的具體事物和現象表現出來的同時,又強調在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現象的背後皆存在共同的本質。簡單地說,所謂一般、普遍性、統一性、同一性等,與個別、特殊性、差別性、特異性等是互相依存的,前者存在于後者之中,後者體現前者,二者彼此融通,因時因地(因緣)互相轉化。世界萬有是五光十色的,充滿差異和矛盾的,同時又處在彼此密切聯系,互相融通的網絡之中,從整體上看是統一的和諧的。
華嚴宗是用這種理論來向人們表明煩惱與解脫、佛與衆生、淨土彼岸與世俗此岸之間彼此融通,不存在不可超越的鴻溝,給追求覺解脫的人們以信心,然而這種宗教理論之中所包含的哲理是極爲深刻的,已經超出了宗教原有的意義。
叁、華嚴宗法界圓融思想在創造 21 世紀文明中的意義
在剛剛過去的 20 世紀,人類在發展科學技術、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空前的進步,世界經濟聯成一體,高速發展的以電腦網絡爲中心的信息科技,使各國人民之間的科學文化交流可以超越時空限製不間斷地進行,預示世界文明將在 21 世紀邁入更高的層次。在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和無數次局部戰爭之後,國際社會已從冷戰時代進入多極化時代,面對世界的共同危機和廣大民衆希望安定、富足和發展的強烈願望,越來越多的國家首腦和政治家、民衆認識到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只有實現和平共處才能取得共同的發展,和平與發展已成爲當今世界的兩大不可阻擋的潮流。
在這種形勢下,發揚東方文化的整體綜合的思維模式,提倡儒家的〞和爲貴〞和〞和合〞精神,提倡佛教華嚴宗的法界圓融思想,在處理國與國、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諧調自身與心靈的關系當中,是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的。
(一) 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應當休戚與共,和平共處
國家有大小,有先進後進之別;各個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然而任何國家、民族都是全球人類大家庭的成員,在共同面對的大自然、生物界、動物界面前,在發展科學技術,推動世界經濟的提高,維護自然界良性循環和生態平衡,改善全人類的生存環境等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國與國,民族與民族,地區與地區,應當在保持各自的個性、特殊性,堅持必要的原則的同時,強調彼此的共性、統一性,提倡互相和平協作,會通圓融,防止彼此沖突和戰爭,以有利于達到共同的發展和提高。
(二) 建立人與自然之間新的平衡和諧的關系
人是高級動物,是〞萬物之靈〞,然而從根本說來人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與自然諧調、平衡才能生存和持續發展。〞天人合一〞曾是中國乃至整個東方世界處理人與自然界關系的理想境界。然而過去人們過于強調〞勝天〞、〞征服自然〞,特別是進入近代以來,隨著利用越來越高的科技手段大規模發展工農業,不加節製地開發自然,揮霍自然物資,導致人與自然界之間失去平衡,出現環境日益汙染,臭氧層破壞,自然物資和淡水面臨匮乏,氣候反常,一些動植物滅種,新的疾病相繼發生……。現在是到了特別強調人與自然一致、合一的方面的時候了。套用華嚴宗的理事、事事圓融的說法,可以說自然即人,人即自然,人與自然本來應當和諧、圓融無礙的。人類應當將自然界看作與自己的生存和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夥伴,給予關心愛護,在利用先進科技開發自然的同時,也用先進科技保護自然,做到在保護中加以開發,在開發中予以保護,建立人與自然界之間新的良性循環和平衡局面。
(叁) 以寬容、仁愛、慈善的精神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人與人的關系雖受社會製度、生活環境等因素的製約,然而人們從主觀上應當抱有同胞兄弟那樣的情懷處理好人際關系。爲什麼呢?在同一社會中,人雖有民族血緣的差別,從事的職業和所處的地位等也不同,但都是人,都是社會的成員,在發展社會經濟文化和維護社會安定等方面存在著共同的利益。中國古代儒家有〞仁〞、〞愛人〞、〞仁恕〞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等古訓,體現著仁愛的精神。佛教的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慈悲等思想與這種精神是一致的。在同一個社會中,雖然人與人、不同階層的集團之間存在某些利害關系,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沖突,但冷靜考慮,彼此畢竟還有共同的根本利益所在,應當學會在必要時要互相寬容,適時地化解矛盾或沖突,善于互相妥協,達到互諒互讓的〞互贏〞。站在人們共同的根本利益、共同願望的立場上,可以說人人是我,我是人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可以做到彼此友好相處,圓融無礙。
(四) 以空寂無爲、〞少欲知足〞的精神來協調身、心,達到內外和諧
中國古代儒家、道家和佛教都重視身與心的關系問題,認爲這是確立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基礎。〞身〞是指人的自身表現,包括行爲、言語;〞心〞是指人內在的精神,包括意識、思想、意念等。儒家提倡內省〞慎獨〞、〞誠其意,正其心,修其身〞,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提倡清心寡欲,認爲在主觀意識上應當仿效〞道〞的〞無爲〞,然後可以無所不爲。小乘佛教以〞貪嗔癡〞(根本的貪愛和欲望)爲引發一切煩惱的根源叁毒,主張通過正確的修行(八正道)加以斷除。大乘佛教或強調空,或強調唯識,或講中道不二,並且著重心性修養,如《維摩經 • 佛國品》所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華嚴宗依據《華嚴經》,主張〞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認爲個人的本心(自性)與佛的法身相通,稱之爲法性、佛性、真心或理,可以顯現爲世界萬有。華嚴宗的解脫論以觀想法界緣起爲中心,以體悟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爲最高境界。澄觀在《華嚴法界玄鏡》引後秦僧肇的《不真空論》所說:〞聖遠乎哉?體之則神〞,意爲體悟法性真空之理即可成佛(聖)。何爲〞成佛〞?〞心智契合〞,身心一如,可以解釋爲斷除一切煩惱的至高精神境界。
在科技、經濟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比較疏遠,人們每天從事繁忙緊張的工作,並且經常面臨來自社會、工作或家庭生活的種種困擾和挑戰。人們的願望、理想、追求不可能完全實現,甚至有時還會遭遇意想不到的災難、打擊或損失,從而使人的心境失去平衡,産生種種煩惱和不安。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精神上排解苦惱,使心靈得到甯靜和淨化?可以借鑒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可以用佛教〞諸法性空〞、〞自性空寂〞、〞少欲知足〞等思想來斷除貪愛、追求以及由此帶來的一切煩惱。人們如果能認識世上一切名利、地位以及個人的境遇環境不過是在一定的因緣下才得以存在,體悟到一切皆空的道理,便可以使心平靜下來,做到如同《般若心經》所說的那樣〞心無罣礙〞,從而達到身心平衡,內外圓融。
儒、釋、道叁教皆屬于東方文明,隨著東方民族的迅速振興,可以期待它們將在建立 21 世紀的文明中發揮重大作用。然而這裏應當指出的是:無論是東方文明,還是西方文明,以及在這兩大文明體系中的各種文化形態,都是經受了悠久曆史長河的考驗,凝聚了世界曆代人類智慧的寶貴財富,在當代人類面臨新的全面發展和回應各種挑戰的情況下,都可以做出積極的貢獻。雖然東西方文明體系之間,各種文化形態之間,今後難免發生有這樣或那樣的矛盾乃至沖突,但它們既然皆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便存在能夠互相溝通和融合的共同基礎,那種認爲冷戰之後將由不同文明的沖突代替過去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沖突的〞文明沖突論〞,是不能成立的。可以預言,21 世紀新文明的創造,必將以東西方兩大文明互相會通融合爲基礎。
注釋
(1) 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眼耳鼻舌身〞六識〞。
(2) 參中村元《佛教語大詞典》(東京書籍會社 1975 年出版)第 1249 頁〞法界〞條
(3) 《大正藏》卷 44 第 63 頁中
(4) 《大正藏》卷 35 第 87 頁下。
(5) 《大正藏》卷 35 第 440-441 頁上。
(6) 《大正藏》卷 35 第 120 頁上。
(7) 《演義鈔》引文見《大正藏》卷 36 第 1 頁中、2 頁中;《行願品疏》引文見西義雄、玉城康四郎監修,日本國書刊行會出版《新纂續藏經》卷 5 第 62 頁上
(8) 清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金陵刻經處印本。
(9) 詳見《華嚴法界玄鏡》,載《大正藏》卷 45 第 672-683 頁。
(10) 請參考《華嚴經旨歸》〈明經益〉章。
《華嚴宗的法界圓融思想和 21 世紀的文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