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8 世纪后半期中国佛教界流行的三论宗、天台宗、禅宗、华严宗以及律宗等的佛学思想都有深入系统的理解,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为他以后广泛吸收各宗教理建立自己的华严宗学说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澄观继承自杜顺至法藏以来的华严思想,对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作了注疏,并撰有《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华严法界玄镜》、《华严经略策》等大量著作。他在唐后期儒家提倡〞道统〞并吸收佛教思想强化对心性的哲学论证,禅宗以其〞即心是佛〞的禅法风行社会之际,强调华严宗教理中的法界的心性意义,并从理与事的对应关系角度提出四法界论,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澄观在对法界的解释中,在总体的意义上将法界直接解释为〞一心〞、〞心体〞、〞心性〞。因此,他所说的法界缘起实际就是心性缘起、〞一心法界〞的缘起。
澄观早期的华严宗著作《华严经疏》卷五十四<入法界品>对法界的解释大体上与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入法界品>、《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中对法界的解释相近,强调法界具有的法身、法性和真如的意义;在稍后所撰《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一在对前著《华严经疏》之序的解释中,从体、相、用三个方面对法界作了论释,以〞往复无际〞作为法界之用,释文中有:〞悟法界而复一心,来也,静也,皆法界用也〞,〞返本还源,复本心也〞;以〞动静一源〞为法界之体;以〞含众妙而有余〞为法界之相,提出〞以一真法界为玄妙体,即体之相为众妙矣〞。所谓〞一真法界〞自然就是真如法性。然而在澄观后期所撰《华严经行愿品疏》卷一则明确地说法界即是〞一心〞,曰:
然其法界,非界非不界,非法非不法,无名相中强为立名,是曰无障碍法界。寂寥虚旷,冲深包博,总该万有,即是一心。(注7)
这是说,法界本来超言绝相,不得已为它起名,称为〞无障碍法界〞;它具有《老子》中所说的作为世界万有本原本体的〞道〞的意义,也就是〞一心〞。〞总该万有,即是一心〞这句话,在澄观的弟子宗密的《注华严法界观门》中解释〞一真法界〞时也被引用。此外,澄观在《华严法界玄镜》中在对《大方广佛华严经》经名中的〞大〞作解释时说:〞大者,体大也,则深法界,诸佛众生之心体也。〞唐宪宗召他入宫说法,问他何为法界,他答:〞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佛祖统纪》卷四十一作〞性体〞)也。从本已来,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唯一真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容含万有……〞(注8) 也是从法界所具有的心性的意义上讲的。
在华严宗史上,以法界学说作为华严宗的基本教理不是澄观创始的,但明确地将华严宗所论述的法界归纳为事、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四种法界却是从澄观开始的。澄观在《大华严经略策》、《华严经行愿品疏》卷一等中都对四法界作了介绍,特别在《华严法界玄镜》中,将杜顺《法界观门》讲的〞三观〞直接用四法界解释,在提出事法界外,将真空观解释为理法界,将周遍含容观解释为事事无碍法界,并且作了详细的论证。所谓四法界是:
事法界:〞事〞包含的范围甚广,一切众生、五蕴、十二因缘、大小乘教法……从一草一木到恒河沙数(不胜数的数字)的大千世界,都可以看作是事。
理法界:〞理〞亦即真如,或称之为实相、法性、一心、真空等,认为一一事中,皆有理在,〞理无形相,全在相中〞。
理事无碍法界:认为真如之理随缘而成事,万事性空即现真理;在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事外无理,或相反理外无事的场合,是互夺,是理事相害;在理即事,事即理的场合,是理事相即;在理非事,事非理的场合,是理事相非。形成理与事圆融无碍的关键是〞理无形相,全在相中〞,〞无尽事法,同一法性〞,既然事是依据理而成,事是理的体现,理是事的本体,自然理事无碍。
事事无碍法界:按照事的性质来说本来是事事互相有隔碍的,因为它们有大小等殊之别,然而华严宗认为一切事相皆是统一之理的体现,而理是空寂无相的,全部融解在事相之中,因而一事所含之理与其它一切事相之理完全相同,既然事与理是相即不二的,那么事与事之间也具有彼此融通无碍的关系。(注9)
澄观对法界所作的这种分类不仅便于信奉华严宗的僧俗人们理解,也便于用来指导修行。因而澄观的法界理论带有明显的实践性。
澄观在《华严经行愿品疏》卷一对四法界分别解释之后指出:〞唯归一无障碍法界而举一全收,随门说异耳。故总即法界,别即事等;同即法界无违,异[即]事理相反;成则同办(按,原作′辩′)法界,坏则各住事等。故无碍重重,无尽无尽。〞按照澄观的华严宗理论,所谓四法界或是杜顺的三法界、法藏的五法界,只不过是统摄宇宙万有的〞无障碍法界〞(总称法界)的分位说法(〞随门说异〞),可以表现为总、别、同、异、成、坏六个方面,以此法界为本体的缘起世界是重重无尽和圆融无碍的。按照这种法界理论,无限的宇宙人间虽存在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然而它们之间同时又存在着彼此和谐会通,圆融无碍的关系。
澄观曾师事禅宗南宗的无名、牛头禅的慧忠、道钦及天台宗的湛然等人。他是在继承从杜顺到法藏等人的华严宗教义思想的基础上吸收禅宗、天台宗的思想,适应时代和佛教界的形势建立了自己的华严宗教理体系的。
佛教各个学派或宗派的教义理论虽然存在种种差异,但都把最终的着眼点放在如何修行,如何达到解脱的问题上。华严宗也不例外。上述华严宗的法界圆融理论是为其修行解脱论服务的,主要用以说明世俗人间与佛国净土、烦恼与菩提,众生与佛,修行的初级阶段与最后的觉悟成佛阶段,自己的修行与他人的修行……都是互相容摄,并且是相即不二的(注10),以此增进人们对达到觉悟解脱的信心。
二、 法界圆融思想的现代诠释
从佛教成立与发展的历史来看,佛教是随应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从小乘到大乘,在大乘佛教中又相继成立中观、唯识、密教诸种教派,相应的佛教典籍种类繁多,真是浩如烟海。自公元前 3 世纪以后,佛教从印度向周边国家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在它向各国、各民族的传播过程中,也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进行演变,在不同的国家的佛教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
佛教,乃至其中的任何教派,只有将自己的经典、教义向世人宣说明白,才能得到世人的信仰。当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向世人讲述四谛、八正道、五戒、十戒时,是用当时人容易理解的语言讲的,有时为了便于使普通人理解,还经常借助譬喻、传说、故事来说明佛教的道理。佛教传入中国后,翻译和讲解佛经是历代传播佛教中的重要环节。来自印度、西域的僧人与中国汉族的佛教徒合作,利用容易为中国民众理解的儒家、黄老道家的概念和用语来翻译、讲解佛经,东晋时所谓〞格义佛教〞的讲经方法曾风行一时。佛教由此得到更多人们的理解,逐渐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之中。同样,佛教传入韩国、日本之后,在实现民族化的过程中,也借助为本国民众易于接受的语言来宣传佛法,推进佛教的传播。
佛教发展到今天,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深入交汇,互相会通融合的形势下,也有一个用现代思想和语言概念对佛经、教义重新进行诠释的任务。然而这种诠释必须遵守两条原则:一是忠实于原经、教义的基本思想;二是尽力做到使一般民众理解,从而使佛法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那么,对华严宗的法界缘起圆融无碍的思想可以进行怎样的诠释呢?
(一) 华严宗的〞法界〞所具有的宇宙总体、世界普遍性基础的意义
如前所述,华严宗法藏、澄观直至宗密在对〞法界〞含义的解释中特别强调它所具有的世界本体、本原的意义,称这种场合的法界为〞法性〞、〞真如〞和〞一心法界〞、〞一真法界〞、〞理〞等;说它具有〞随缘〞和〞不变〞的本性,由于随缘,所以显现为万物,形成重重无尽的圆融无碍的缘起世界;由于不变,则虽显现为万物,然而体现在万物之中的清净空寂的自性不变,唯其如此,它才能成为万法缘起的根本依据。这样,宇宙一切无非是所谓真如法界的显现,从特定意义上说,法界便是世界的总体,就是世界普遍性的基础。
自古以来,各国哲学家对对世界的本质、本原有种种说法,或认为是物质的,或认为是精神的,在它们内部又有种种不同的解释。然而大体说来,人们都承认,在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的背后具有共同的本质,千差万别的现象具有普遍性的基础。以此为前提,才提出世界具有统一性的,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发展是无限的观点。华严宗是以其独特法界圆融的理论来表达这种思想的。
(二) 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蕴含的事物普遍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
华严宗的法界理论中的的〞理〞,原是指法性、真如,也称一真法界或一心法界,认为它作为世界本体、本原,从根本上来说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然而在现实世界又必须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述。华严宗所说〞法界〞从总的方面来分,有〞理〞的法界和〞事〞的法界。理是法界之〞体〞(本体),事是法界之〞相〞(表相)与〞用〞(作用),二者互为依托,相即不二。从现代哲学概念来分析,它具有本质、一般、普遍性、统一性、同一性等含义;而所谓〞事〞,则具有现象、个别、特殊性、差别性、特异性等含义。在上述法藏提到的对五种法界(有为、无为、亦有为亦无为、非有为非无为、无障碍)的论述中,在澄观对四种法界(事、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论述中,虽具体表述和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理与事,事与事之间的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互相圆融的关系;在强调世界万物共同的本…
《华严宗的法界圆融思想和 21 世纪的文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