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宗的法界圆融思想和 21 世纪的文明

  华严宗的法界圆融思想和 21 世纪的文明

  

  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从佛教在印度创立到现在已有 2500 多年,从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 2000 年,从佛教在东亚普遍流行已有 1300 多年。那么,佛教已经成为过时的应当进入博物馆的宗教吗?否!佛教正在适应新的时代,新的世界环境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利乐有情,创造新世纪的人类文明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漫长的民族化历程,至隋唐时期形成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这些佛教宗派也先后传到韩国、日本等国,经过与当地传统文化、宗教习俗相结合,逐渐演变为这些国家的佛教宗派。其中,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密宗流传广泛,影响也比较大。它们在继承印度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博大精深的东方传统文化,例如儒家、道家等的宇宙人生哲学和心性伦理思想,建立了拥有深邃哲学义理、注重心性修养的修行解脱论的教义体系,对东亚各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人类进入 21 世纪之际,在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同时,面临来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危机和挑战,一些负责任的国家首脑、科学家乃至普通百姓,都在认真思考:如何促成和维护世界和平安定的局面,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长久友好的相处?如何保持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统一和谐,以保障经济科技持续发展?如何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净化和提高民众的心灵境界,发扬人类的友善、慈爱、同情、互助、宽容、乐观、进取的精神,共同创造新世纪的文明?对此,社会各界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应当强调,在这方面佛教是大有可为的。

  这里仅对华严宗的法界缘起圆融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并对这种思想在建设 21 世纪文明中可以发挥的作用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诸位学者的回应和指教。

  一、 华严宗的法界观

  (一) 法藏对〞法界〞的论释

  在隋唐成立的佛教宗派中,华严宗是富有浓厚理论色彩的宗派之一。华严宗是通过论释大乘重要经典《华严经》建立自己的教义体系的。唐代法藏(643-712)在继承杜顺(557-640)、智俨(602-668)的华严理论的基础上并借助唐皇室的支持正式建立了华严宗。法藏的主要著作有《华严经旨归》、《华严经文义纲目》、《华严五教章》、《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三昧章》、《大乘起信论义记》等。法藏在这些著作中通过对〞五教〞与〞十宗〞判教理论论述,证明在一切佛教经论中唯有《华严经》的义理最高深圆满,是〞一乘圆教〞,从而表明以《华严经》为依据的华严宗在各个佛教宗派中也最优越;又通过对〞法界〞缘起无尽和圆融理论的论述,为华严宗的把佛与众生、彼岸与现实世界融通无间的修行解脱论提供理论基础。

  〞法界〞这个概念不是华严宗专用名词,但在华严宗那里确实赋予了法界以新的丰富的内涵。法界原是小乘和大乘佛教通用的用语。法界是属于〞十八界〞(注1) 中与意根、意识相对应的〞法界〞(法境或法处),据《俱舍论》卷一的解释,它包括〞五蕴〞中的受(感觉)、想(相当于表象)、行(心理意向和活动,有 46 心法和不与心相应的 14 不相应行法)三蕴和〞无表色〞(在禅定中想象的善色、不善色和由受戒产生的〞无作戒体〞,即防非止恶的精神功能)、三种〞无为法〞(指虚空无为、择灭无为--相当于涅槃和非择灭无为--缺缘不生的诸法)。在大乘中也有这种用法,但在分类和意义上有所发展。因为〞法〞可以包括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所以作为〞法界〞自然可以包含世界万有,例如小乘说一切有部提出五位七十五法,内含有为法(色、心、心所、不相应行四类)、无为法(虚空、择灭、非择灭);大乘唯识学派提出五位百法(见《大乘百法明门论》)等。在大乘佛教的经论中也常把法界与真如、法身、法性等同,把它看作是世界万有的本原、本体或绝对真理,例如在《华严经》、《文殊说般若经》以及《大乘起信论》等经论中就有这种用法(注2)。

  应当指出,法藏并没有改变法界概念的传统含义,只是特别突出了法界所具有的真如、法性和法身的意义,并结合《华严经》思想作了系统的发挥。

  何为法界?《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说:法有三义:一、持义,谓自性不改故。二、轨义,谓轨范生解故。三、对意义,是意识所知故。界亦有三义:一、因义是界义,谓生圣法故,《摄论》云:法界者谓是一切净法因故。《中边论》意亦同此说。二、性义是界义,谓法之实性。《起信论》云: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又云:法性真如海。故云也。三、分齐义是界义,谓诸法分齐各不相杂,故名为界。前二(按,指界的因义和性义)皆法之界故,名为法界;后一法即界故,名为法界也。(注3)

  在这个解释中,是突出了法界是法性、真如的含义。是说〞法〞除了有与意根、意识相对应的〞法界〞意义之外,尚含有自性不变(性,具有体、本质、本体之意)和具有规则能够使人悟解的属性,它与含有因、性二义的〞界〞组合,便具有法性、真如的意义,是一切清净佛法的本原,是世界万有的共同本性、本体;它若与含有分齐(界限、类别或方面)意义的〞界〞组合,便具有现在常用的事物、现象、东西等概念的含义。

  法界在华严宗那里是有多种含义的。法藏之师智俨在《华严经搜玄记》卷五上<入法界品>中说〞法〞有十种,即:因、果、行、理、教、义、事、人、法、解(注4)。可以说包容从真如、法性、佛身到各种教理、教法、修行和众生世界的一切事事物物。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入法界品>在对法界作了如同前面所引述的解释以后,对善财童子所入的法界作了解释,说法界按类来分,有五个领域(五门)包括:

  (1)有为法界,特指〞本识〞,即阿赖耶识,说它含有〞诸法种子〞(能产生诸法的精神功能、因素),具有〞因〞义,所以是法界;也包括〞三世诸法差别边际〞,此指世界万有一切具有差别的事物和现象。

  (2)无为法界,包括两个方面:性净门,是指众生本具的佛性,虽在〞凡位〞,但本性清净,如同真空,无有差别;离垢门,指通过修行〞对治〞烦恼,使被烦恼覆盖的佛性显现的过程,根据修行程度的深浅有十个阶次。

  (3)亦有为亦无为法界,也有二门:随相门,指十八界中的与意识相应的法界,包括受想行识和五种色(此指唯识学派所说的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六无为法(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无碍门,指《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一心法界〞,包含〞心真如门〞(指超言绝相的空寂的心的真如本体)和〞心生灭门〞(处在情欲烦恼之中的真如佛性,实指现实的精神作用),二者〞各总摄一切法〞。其中,六无为法与心真如门都属于没有生灭的无为法,其它则属于有生灭的有为法,二种法永不分离。

  (4)非有为非无为法界,也有二门:形夺门,一切事缘皆为理(真如)的显现(〞缘无不理之缘〞),所以与理一样属无为法,同时理必定显现为事缘(〞理无不缘之理〞),这样它便不是无为法,于是便是亦有为亦无为法界;无寄门,法界〞离相离性〞,既然离相便不是有为法,离性便不是无为法。

  (5)无障碍法界,也有二门:普摄门,以上任何一门都可以统摄其它一切法界;圆融门,〞以理摄事故,全事无分齐。谓微尘非小,能容十刹;刹海非大,潜入一尘也。以事融理故,全理非无分,谓一多无碍……<舍那品>:于此莲花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此明一即非一也。〞(注5) 因为理统摄事相,故一切事相皆是理(的现象);又因事相皆融摄理而显现,故理必映现于一切事相之中,于是理事相融,非一非异。

  我们从以上的引证不难看出,法藏对法界的解释的着眼点是法界所包含的真如、法性义,在论证中贯彻着真如随缘和不变的观点。

  在法藏的华严宗教义体系中,法界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论证《华严经》〞宗趣〞(相当于宗旨、意趣)的部分,他列举自南北朝以来的华严学者对《华严经》宗趣的见解,并加以简评,最后基本同意东魏慧光的〞以因果理实为宗〞的说法,但认为他对此尚没有充分加以论证说明。他主张《华严经》的思想应〞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以为其宗〞。他首先借《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名对此加以说明,说〞大方广〞即为〞理实法界〞,而〞佛华严〞则为〞因果缘起〞,接着说:

  因果缘起,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理实法界。法界理实,必无定性;无定性故,即成因果缘起。是故此二无二,唯一无碍自在法门。故以为宗。(注6)

  按照大乘般若中观学派的观点,世界万有不自生、他生、共生,皆为缘起所生法,而缘起本性为空,此即是〞无自性〞,无自性即为〞毕竟空〞,此即是真如〞理实法界〞;真如不守自性,必定随缘而生成万法,此即〞成因果缘起〞。然而理实(理)法界与因果缘起诸法是相即不二、圆融无碍的,共同构成一个时空无限的重重无尽的缘起法界。此外,法藏又从不同的方面对此加以论述,或〞别开摄法界(按,即理实法界),以成因果(按,即因果缘起)〞,或〞会因果以同法界〞,或〞法界因果,分相显示〞,或〞法界因果,双融互离〞。总之,作为真如法性(相当于〞理〞)的〞法界〞和作为因果缘起的诸法(包括教法、事法、修行等――相当于〞事〞)是相即无碍的,法界即因果,因果即法界。

  法藏的法界理论至澄观时又有发展。

  (二) 澄观的四法界论:理事圆融,事事无碍

  澄观(738-839)是中国华严宗的四祖,出家后游历各地和访师修学,对 …

《华严宗的法界圆融思想和 21 世纪的文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