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的法界圓融思想和 21 世紀的文明
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從佛教在印度創立到現在已有 2500 多年,從佛教傳入中國至今已有 2000 年,從佛教在東亞普遍流行已有 1300 多年。那麼,佛教已經成爲過時的應當進入博物館的宗教嗎?否!佛教正在適應新的時代,新的世界環境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煥發新的生命力,爲利樂有情,創造新世紀的人類文明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漫長的民族化曆程,至隋唐時期形成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這些佛教宗派也先後傳到韓國、日本等國,經過與當地傳統文化、宗教習俗相結合,逐漸演變爲這些國家的佛教宗派。其中,天臺宗、法相宗、華嚴宗、淨土宗、禅宗、密宗流傳廣泛,影響也比較大。它們在繼承印度佛教思想的基礎上,吸收博大精深的東方傳統文化,例如儒家、道家等的宇宙人生哲學和心性倫理思想,建立了擁有深邃哲學義理、注重心性修養的修行解脫論的教義體系,對東亞各國的曆史文化産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
人類進入 21 世紀之際,在高速發展社會經濟和科技文化的同時,面臨來自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種種危機和挑戰,一些負責任的國家首腦、科學家乃至普通百姓,都在認真思考:如何促成和維護世界和平安定的局面,使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長久友好的相處?如何保持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統一和諧,以保障經濟科技持續發展?如何在進行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推進精神文明的建設,淨化和提高民衆的心靈境界,發揚人類的友善、慈愛、同情、互助、寬容、樂觀、進取的精神,共同創造新世紀的文明?對此,社會各界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貢獻,應當強調,在這方面佛教是大有可爲的。
這裏僅對華嚴宗的法界緣起圓融思想進行現代诠釋,並對這種思想在建設 21 世紀文明中可以發揮的作用提出自己的見解,希望得到諸位學者的回應和指教。
一、 華嚴宗的法界觀
(一) 法藏對〞法界〞的論釋
在隋唐成立的佛教宗派中,華嚴宗是富有濃厚理論色彩的宗派之一。華嚴宗是通過論釋大乘重要經典《華嚴經》建立自己的教義體系的。唐代法藏(643-712)在繼承杜順(557-640)、智俨(602-668)的華嚴理論的基礎上並借助唐皇室的支持正式建立了華嚴宗。法藏的主要著作有《華嚴經旨歸》、《華嚴經文義綱目》、《華嚴五教章》、《華嚴經探玄記》、《華嚴叁昧章》、《大乘起信論義記》等。法藏在這些著作中通過對〞五教〞與〞十宗〞判教理論論述,證明在一切佛教經論中唯有《華嚴經》的義理最高深圓滿,是〞一乘圓教〞,從而表明以《華嚴經》爲依據的華嚴宗在各個佛教宗派中也最優越;又通過對〞法界〞緣起無盡和圓融理論的論述,爲華嚴宗的把佛與衆生、彼岸與現實世界融通無間的修行解脫論提供理論基礎。
〞法界〞這個概念不是華嚴宗專用名詞,但在華嚴宗那裏確實賦予了法界以新的豐富的內涵。法界原是小乘和大乘佛教通用的用語。法界是屬于〞十八界〞(注1) 中與意根、意識相對應的〞法界〞(法境或法處),據《俱舍論》卷一的解釋,它包括〞五蘊〞中的受(感覺)、想(相當于表象)、行(心理意向和活動,有 46 心法和不與心相應的 14 不相應行法)叁蘊和〞無表色〞(在禅定中想象的善色、不善色和由受戒産生的〞無作戒體〞,即防非止惡的精神功能)、叁種〞無爲法〞(指虛空無爲、擇滅無爲--相當于涅槃和非擇滅無爲--缺緣不生的諸法)。在大乘中也有這種用法,但在分類和意義上有所發展。因爲〞法〞可以包括一切有爲法和無爲法,所以作爲〞法界〞自然可以包含世界萬有,例如小乘說一切有部提出五位七十五法,內含有爲法(色、心、心所、不相應行四類)、無爲法(虛空、擇滅、非擇滅);大乘唯識學派提出五位百法(見《大乘百法明門論》)等。在大乘佛教的經論中也常把法界與真如、法身、法性等同,把它看作是世界萬有的本原、本體或絕對真理,例如在《華嚴經》、《文殊說般若經》以及《大乘起信論》等經論中就有這種用法(注2)。
應當指出,法藏並沒有改變法界概念的傳統含義,只是特別突出了法界所具有的真如、法性和法身的意義,並結合《華嚴經》思想作了系統的發揮。
何爲法界?《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說:法有叁義:一、持義,謂自性不改故。二、軌義,謂軌範生解故。叁、對意義,是意識所知故。界亦有叁義:一、因義是界義,謂生聖法故,《攝論》雲:法界者謂是一切淨法因故。《中邊論》意亦同此說。二、性義是界義,謂法之實性。《起信論》雲: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又雲:法性真如海。故雲也。叁、分齊義是界義,謂諸法分齊各不相雜,故名爲界。前二(按,指界的因義和性義)皆法之界故,名爲法界;後一法即界故,名爲法界也。(注3)
在這個解釋中,是突出了法界是法性、真如的含義。是說〞法〞除了有與意根、意識相對應的〞法界〞意義之外,尚含有自性不變(性,具有體、本質、本體之意)和具有規則能夠使人悟解的屬性,它與含有因、性二義的〞界〞組合,便具有法性、真如的意義,是一切清淨佛法的本原,是世界萬有的共同本性、本體;它若與含有分齊(界限、類別或方面)意義的〞界〞組合,便具有現在常用的事物、現象、東西等概念的含義。
法界在華嚴宗那裏是有多種含義的。法藏之師智俨在《華嚴經搜玄記》卷五上<入法界品>中說〞法〞有十種,即:因、果、行、理、教、義、事、人、法、解(注4)。可以說包容從真如、法性、佛身到各種教理、教法、修行和衆生世界的一切事事物物。法藏在《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入法界品>在對法界作了如同前面所引述的解釋以後,對善財童子所入的法界作了解釋,說法界按類來分,有五個領域(五門)包括:
(1)有爲法界,特指〞本識〞,即阿賴耶識,說它含有〞諸法種子〞(能産生諸法的精神功能、因素),具有〞因〞義,所以是法界;也包括〞叁世諸法差別邊際〞,此指世界萬有一切具有差別的事物和現象。
(2)無爲法界,包括兩個方面:性淨門,是指衆生本具的佛性,雖在〞凡位〞,但本性清淨,如同真空,無有差別;離垢門,指通過修行〞對治〞煩惱,使被煩惱覆蓋的佛性顯現的過程,根據修行程度的深淺有十個階次。
(3)亦有爲亦無爲法界,也有二門:隨相門,指十八界中的與意識相應的法界,包括受想行識和五種色(此指唯識學派所說的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自在所生色)、六無爲法(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想受滅、真如);無礙門,指《大乘起信論》所說的〞一心法界〞,包含〞心真如門〞(指超言絕相的空寂的心的真如本體)和〞心生滅門〞(處在情欲煩惱之中的真如佛性,實指現實的精神作用),二者〞各總攝一切法〞。其中,六無爲法與心真如門都屬于沒有生滅的無爲法,其它則屬于有生滅的有爲法,二種法永不分離。
(4)非有爲非無爲法界,也有二門:形奪門,一切事緣皆爲理(真如)的顯現(〞緣無不理之緣〞),所以與理一樣屬無爲法,同時理必定顯現爲事緣(〞理無不緣之理〞),這樣它便不是無爲法,于是便是亦有爲亦無爲法界;無寄門,法界〞離相離性〞,既然離相便不是有爲法,離性便不是無爲法。
(5)無障礙法界,也有二門:普攝門,以上任何一門都可以統攝其它一切法界;圓融門,〞以理攝事故,全事無分齊。謂微塵非小,能容十刹;刹海非大,潛入一塵也。以事融理故,全理非無分,謂一多無礙……<舍那品>:于此蓮花藏世界海之內,一一微塵中見一切法界。此明一即非一也。〞(注5) 因爲理統攝事相,故一切事相皆是理(的現象);又因事相皆融攝理而顯現,故理必映現于一切事相之中,于是理事相融,非一非異。
我們從以上的引證不難看出,法藏對法界的解釋的著眼點是法界所包含的真如、法性義,在論證中貫徹著真如隨緣和不變的觀點。
在法藏的華嚴宗教義體系中,法界理論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論證《華嚴經》〞宗趣〞(相當于宗旨、意趣)的部分,他列舉自南北朝以來的華嚴學者對《華嚴經》宗趣的見解,並加以簡評,最後基本同意東魏慧光的〞以因果理實爲宗〞的說法,但認爲他對此尚沒有充分加以論證說明。他主張《華嚴經》的思想應〞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以爲其宗〞。他首先借《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名對此加以說明,說〞大方廣〞即爲〞理實法界〞,而〞佛華嚴〞則爲〞因果緣起〞,接著說:
因果緣起,必無自性;無自性故,即理實法界。法界理實,必無定性;無定性故,即成因果緣起。是故此二無二,唯一無礙自在法門。故以爲宗。(注6)
按照大乘般若中觀學派的觀點,世界萬有不自生、他生、共生,皆爲緣起所生法,而緣起本性爲空,此即是〞無自性〞,無自性即爲〞畢竟空〞,此即是真如〞理實法界〞;真如不守自性,必定隨緣而生成萬法,此即〞成因果緣起〞。然而理實(理)法界與因果緣起諸法是相即不二、圓融無礙的,共同構成一個時空無限的重重無盡的緣起法界。此外,法藏又從不同的方面對此加以論述,或〞別開攝法界(按,即理實法界),以成因果(按,即因果緣起)〞,或〞會因果以同法界〞,或〞法界因果,分相顯示〞,或〞法界因果,雙融互離〞。總之,作爲真如法性(相當于〞理〞)的〞法界〞和作爲因果緣起的諸法(包括教法、事法、修行等――相當于〞事〞)是相即無礙的,法界即因果,因果即法界。
法藏的法界理論至澄觀時又有發展。
(二) 澄觀的四法界論:理事圓融,事事無礙
澄觀(738-839)是中國華嚴宗的四祖,出家後遊曆各地和訪師修學,對 …
《華嚴宗的法界圓融思想和 21 世紀的文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