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来源:不详 作者:杨曾文27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弘忍在中国禅宗史上被称为五祖。他继道信之后以蕲州的双峰山和冯茂山为传法中心,对达摩禅法有更大的发展,门下弟子分布全国各地,扩大了达摩禅法的传播范围。在弘忍去世之后,门下分成南北二宗,从而展开了中国禅宗史上最富有声色的一幕。在弘忍及其"东山法门"的名声日著的情况下,记述弘忍禅法的《修心要论》一书曾相当流行。
在本世纪初发现敦煌禅籍之前,关于弘忍的传记只有宋代赞宁《宋高僧传》卷八、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等禅宗南宗的史书的记载,然而其中多有难以凭信的成份。在敦煌遗书出世以后,从中发现早期禅宗史书《楞伽师资记》、《传法宝纪》以及《历代法宝记》(注1),又发现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为比较全面客观地研究弘忍的经历和禅法思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一、弘忍的传记
弘忍(601-674),黄梅人,俗姓周。年七岁出家,十二岁师事道信(注2)。性情内向,少言寡语,有时虽受到同学欺侮,也不争辩。经常参加寺院的杂务劳动,为僧众服务。《楞伽师资记》所引玄赜《楞伽人法志》说弘忍"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调心唯务浑仪,师独明其观照。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传法宝纪》说他"昼则混迹驱给,夜便坐摄至晓,未尝懈倦,精至累年。"是说弘忍在平时不爱讲话,远离是非之地,白天勤于体力劳动,晚上专心坐禅观想,认为"道场"与"佛事"并非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从事什么活动(四仪是指人的行、住、坐、卧;三业是指人的行为、语言、思想),都能使人达到解脱。在这里,"调心……浑仪"、"坐摄"都是指坐禅。弘忍是非常重视坐禅的。弘忍受道信的指导和影响,不重视读经。《传法宝纪》说他"虽未视诸经论,闻皆心契"。是说他听别人诵读佛经时,能够理解经中所讲的道理。
道信在死前,确定弘忍为寺院继承人(法嗣)。在弘忍主持寺院时期,全国有不少人前来参学。《楞伽师资记》所说:"四方请益,九众(按,指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学法女、男居士、女居士、出家、出家尼,泛指僧俗信徒)师模,虚往实归,月俞千计";《传法宝纪》所载:"令望所归,裾履凑门,日增其倍,十余年间,道俗投学者,天下十八九。自东夏禅匠传化,乃莫之过。"都是说的这个情况。从实情衡量也许有些夸张,但弘忍门下徒众日增,弘忍的禅法影响日益扩大当属事实。
弘忍主张修行者应当在山中静居修行。有人问他:"学道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他回答说:
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楞伽师资记·弘忍传》)
在幽静的山间进行坐禅禅修行,远离尘俗事务的干扰,日久天长可以达到解脱。后世禅宗虽在理论上主张"即烦恼是菩提",世、出世相即不二,但在选择建寺场所时往往仍选取深山幽静的地方。恐怕也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吧。
弘忍在传授禅法时重视言传身教,而不注重文字著述。《楞伽师资记》说他"萧然净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所引《楞伽人法志》说他"生不属文,而义符玄旨"。弘忍继承从菩提达摩以来重视《楞伽经》的传统,但他与其他著重对此经进行注释的"楞伽师"不同,不主张通过"文疏"来解说此经,而教导弟子通过坐禅观想领会此经的要义,曾对玄赜说:"此经唯心证了知,非文疏能解。"(《楞伽师资记.弘忍传》)《楞伽经》说诸佛重视"心"法("诸佛心第一"),提倡通过禅观修行达到心识的转变,使本有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佛性)显现。弘忍据此思想提倡通过坐禅"守心"而达到见性成佛(详后)。《传法宝纪》说弘忍"发言不意,以察机宜。响对无端,皆冥寂用",大概是说他平常借用普通的话语,考察弟子对佛法、迷悟道理的见解,并且借助言语或行为使弟子在不知不觉之间接受他的教示。
据《楞伽师资记》所引《楞伽人法志》,弘忍在唐高宗咸亨五年(675)二月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注3)。死前命弟子玄赜等在冯茂山(东山)造塔,以作安葬己身之所。死后,玄赜所在的安州寿山的寺院,请范阳卢子产于寺的墙壁绘制弘忍的画像,前兵部尚书陇西李迥秀撰赞辞曰:"猗欤上人,冥契道真,摄心绝智,高悟通神,无生证果,现灭同尘,今兹变易,何岁有邻。"是说弘忍已经契合真如,达到超离世俗认识的至高觉悟,永远脱离生死轮回的境界,什么时候还有缘再相聚会呢?
二、弘忍的弟子和东山法门
净觉(683-?)曾先后师事弘忍的弟子神秀、玄赜,所作《楞伽师资记》就是在玄赜的《楞伽人法志》的基础上编写成的。据所引《楞伽人法志》,弘忍死前曾对玄赜充满情谊地讲述自己得意弟子的情况,说:
如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资州智诜、白山刘主簿,兼有文性。华州惠藏、随州玄约,忆不见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惠能、扬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越州义方,仍便讲说。
又对玄赜说:
汝之兼行,善自保爱。吾涅槃后,汝与神秀,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
以上提到的神秀、智诜、刘主簿、惠藏、玄约、老安(惠安或道安)、法如、惠能(慧能)、智德、义方,就是禅宗史书所说的弘忍的十大弟子。如果按照《历代法宝记》的说法,去掉义方,换上玄赜是弘忍的十大弟子。然而此说不可信。玄赜自写《楞伽人法志》没有把自己列入十大弟子之中,当是忠实地记载了弘忍的意思。
按照弘忍的说法,在十大弟子之中,神秀对《楞伽经》的见解最符合他的心意;智诜和刘主簿二人具有出众的文才;惠安有很高的道行;法如、惠能、智德是具有师德并有能力教化一方的人物;义方具有口才,善于讲经说法。至于惠藏、玄约,也是弘忍经常想念的弟子。弘忍充满自信地认为,以上十位弟子是完全有能力把他的禅法传布于天下的。他似乎对神秀、玄赜更寄于重望,希望他们二人在他去世后共同努力把东山禅法发扬光大。
弘忍的门下被称为"东山法门"。东山即位于黄梅县东北的冯茂山(注4)。《楞伽师资记》<弘忍传>载:弘忍传妙法,受人尊敬,时"号为东山净门";"又缘京洛道俗称叹蕲州东山多有得果人,故曰东山法门也"。可见,"东山法门"一是指弘忍所传的禅法,在这个场合也称"东山净门";二是指弘忍门下,也可以说是指弘忍的法系。同书<神秀传>载,唐大足元年(701)神秀应诏入东都,武则天问曰:"所传之法,谁家宗旨?"答曰:"禀蕲州东山法门。"在这里所说的"东山法门"是指的前一个意思,意为弘忍在东山所传的禅法。《宋高僧传》卷八<弘忍传>所说:"入其趣者,号东山法门欤。"此处的"东山法门"指的是弘忍东山的法系。因为弘忍直接继承道信,所以后世也把道信、弘忍的法系统称为东山法门,如《宋高僧传》卷八<神秀传>说:"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注5)
东山在弘忍之时经常聚集500人,甚至达上千人(各本《六祖坛经》)。可以说东山法门在全国佛教界已经拥有很大的影响了。有关东山法门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上述十一位弟子中的刘主簿、惠藏、玄约、智德、义方五人详情不明;后来成为北宗代表的神秀、南宗代表的慧能和四川净众禅系的智诜,将作专门介绍,这里从略。下面仅就法如、惠安、玄赜三位以及其他几位曾从弘忍受法的禅僧略作介绍。
法如(638-689),俗姓王,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幼时随舅任官所住沣阳,师事被称为"青布明"的惠明禅师。年19岁正式出家,"博穷经论,游方求道"(杜朏《传法宝纪》)。后来,其师惠明对他说:"蕲州忍禅师所行三昧,汝宜往咨受。"(《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下简称《法如行状》)(注6)这里所说的"忍禅师所行三昧"就是所谓东山法门的禅法。法如听从师教投到弘忍门下,在弘忍身边学法16年,直到弘忍去世。此后周游各地,"密传法印,随方行道"。在唐高宗去世之后,官府度僧,经由众僧推荐(此据《传法宝纪》),北上嵩山,居于少林寺,三年之间不为人知。垂拱二年(686)都城名僧惠端禅师等人闻名前来"请开禅法"。法如谦让再三,"乃祖范师资,发大方便,令心直至,无所委曲"(《传法宝纪》)。是说法如把自己从师弘忍处传受的禅法如实地传授给众僧,"令心直至",大概是指通过修习这种禅法使心性显现,直达觉悟。对此,《法如行状》稍有介绍,其中说:
观乎至人之意,广矣大矣,深矣远矣。今唯以一法能令圣凡同入决定,勇猛当应谛受。如人出火,不容中断。众皆屈申臂顷,便得本心。师以一印之法,密印于众意。世界不现,则是法界。此法如空中月影,出现应度者心。子勤行之,道在其中矣。
这是作碑者引述法如所说东山禅法的大意。其中的"至人之意"是指佛法,亦即禅法,"师"是指法如。主要是说,此法广大深远,能令凡圣都达到觉悟解脱;修持此法如同人们钻木取火一样,不能间断。据说当时众人闻说,立即领悟自己的"本心"。又说,此法(当指佛性、心性)在世界没有之时已经存在,它如同空中之月,映现在众生心中;修行者只要努力,从中便可得到觉悟之道。这不外是教人从认识自己的心性入手,通过断除妄念的修行而使清净的本性显现。这就是后面…
《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