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将要介绍的弘忍的"守心"禅法。
法如在永昌元年(689)七月去世,享年52岁。死前端坐树下,召集门人告以遗训,重申禅法要旨。
惠安(582-707),也作慧安,因年龄较大也被称为老安。俗姓卫,荆州枝江(原作"支江",在今湖北省)人。隋初出家,隋文帝十七年(当为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降诏清理全国私度僧尼,惠安被认为是未载僧籍的私度僧,即逃入山谷。隋末朝廷下令开凿通济渠,民夫因饥饿死者很多。惠安靠乞食前来救济。在隋炀帝南游江都,国内大乱之际,他先入太和山,后来登南岳山寺修头陀法(佛教中的一种苦行)。唐贞观末年(注7)到达蕲州,致礼弘忍禅师,后从受禅法。麟德元年(664)周游到终南山的石壁,曾留住一段时间。唐高宗闻名召他入京,他不奉诏。永淳二年(682)到滑台(在今河南滑县一带)筑草亭居止,"中坐绳床,四方坦露",朝廷为他建造招提寺。后来回到故乡的玉泉寺。此寺原为隋天台宗创始人智所建,弘忍的另一位弟子神秀曾在此居住传法(注8)。大概在此之后东至嵩山少林寺。据载武则天曾召见他,问他多少年岁,他在回答中表示人的生死之身虚妄无实,无须计算年岁。武则天听说寺内无井,特派人为寺凿井一口。唐中宗神龙二年(706)敕令中官前往少林寺赐给他紫色袈裟和绢,并准予度弟子27人。此后诏请惠安与静禅师入宫受供养3年,返归时赐给摩纳(此当为袈裟的一种)一副。
景龙三年(712)去世,"春秋一百三十许岁,起开皇二年至景龙三年故也",实际是126岁。(《宋高僧传》卷十八<惠安传>)《景德传灯录》卷四说惠安有弟子18人,其中著名的有仁俭、元圭、破灶堕等人。南岳怀让在出家后也曾到少林寺参问惠安,惠安示意他去曹溪投慧能。
玄赜,生卒年不详。据唐净觉(683-?)的《楞伽师资记》之序,玄赜,俗姓王,太原祁县人。因"高祖作牧,生瞻云梦之泽",是说因高祖为官,出生在今湖北云梦泽沿岸地带,即安州(治所在今湖北省的安陆)。是弘忍的著名弟子之一。曾长期在安州寿山寺居住修行。唐景龙二年(708)应诏入东京洛阳"广开禅法"。在前来受法的人中有净觉。他在《楞伽师资记》的序中说玄赜"形类凡僧,证同佛地。帝师国宝,宇内归依",可谓推崇有加。说经玄赜指点后,"方知方寸之内,具足真如。昔所未闻,今乃知耳。"可见玄赜的禅法是重心性之法的。玄赜著有《楞伽人法志》,是记载自古传承《楞伽经》之学的高僧的事迹和主要思想的。净觉的《楞伽师资记》就是在这一著作的基础上撰述的。净觉还著有《注般若心经》,在敦煌县博物馆藏的"敦博77号"的敦煌写经中有此钞本。据唐"皇四从伯中散大夫金州长史"李知非为此而写的序,净觉先后师事神秀、惠安,"又是安州寿山赜大师传灯弟子";"其赜大师所持摩纳袈裟、瓶钵、锡杖等,并留付嘱净觉禅师"(注9)。
印宗(627-713),俗姓印,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对《大涅槃经》最有研究,并且善讲此经。咸亨元年(670)曾在京都传法。上元年间(674-676)虽有敕让他住入大爱敬寺(此寺或即梁武帝在金陵所建者),他辞不赴请。大约在上元元年或二年(公元674年或675年),即在弘忍在世的最后二年内,他曾到东山弘忍门下"咨受禅法"。此后,他住入番禺(今广州)的法性寺(曾称制旨寺),在此常为寺僧讲《大涅槃经》。上元三年(676年,11月改元仪凤),慧能结束逃亡隐遁的生活,来到此寺,因在潜听印宗讲《涅槃经》时发表"风幡"之议而受到印宗的赏识,并担任戒师为慧能授具足戒。后来曾受敕在江东的天柱寺、报恩寺设置戒坛度僧授戒。善撰述,著有《心要集》,收录南朝梁至唐"天下诸达者语言",从题目看大概是论述禅法的;又选择"百家诸儒士三教文意表明佛法者"加以编录。(《宋高僧传》卷四<印宗传>)(注10)
惠明,或作惠顺,俗姓陈,鄱阳人。据传是南朝陈宣帝之孙,自幼于永昌寺出家。在唐高宗(公元650-683年在位)之时投到弘忍门下学习禅法。《宋高僧传》卷八<惠明传>载:"忽闻五祖密付衣钵与卢居士,率同意数十许人蹑迹急追至大庾岭",他最先追上。慧能把衣钵掷给他,他回答说:"我来为法,非望衣钵也。"(出处同上)于是慧能便向他传授禅法。此后,惠明听从慧能的建议到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的蒙山传法。在各本《六祖坛经》中都详略不同地记载有这个内容。关于弘忍传法衣和惠明追至大庾岭的传说,在各本《六祖坛经》和后期禅宗史书中有一些夸张的地方,然而对于惠明其人的真实性还是没有理由否定的(注11)。在敦煌本《六祖坛经》中说惠明曾是三品将军(有的《坛经》说是四品将军)。《宋高僧传》的<惠明传>记载说:惠明"未舍家曾署诸卫,故有将军之号"。唐在军事上继承隋的府兵制,唐太宗时在中央置16卫,统领全国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府兵。卫置大将军1人,将军2人。是说惠明在未出家时曾在卫署将军头衔。
从中国禅宗发展史考察,以道信、弘忍为代表的东山法门的出现,标志着禅宗的正式形成。
三、关于《修心要论》
弘忍一生有很多弟子,也经常向弟子传授禅法。但从《楞伽师资记》的记载来看,他是个沉默寡言,不好言语的人。其中说:"其忍大师萧然净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在人间有禅法一本,云是忍禅师说者,谬言也。"在这里面彻底否定弘忍有禅法著作。在此书所引的玄赜所作《楞伽人法志》当中也说:弘忍"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生不属文,而义符玄旨。"是说不仅不爱讲话,而且也不从事撰述,但对佛教义理的理解能力很强。
然而,中国自古是个重视文史的国家,人们有笔录所闻以备忘的习惯。弘忍名重当时,从全国各地来到东山参禅求教者很多。在这些弟子中难免有人把弘忍传授禅法的要点记录下来以便以后参照修行,而一经写成文字,就很容易不胫而走,流传四方。现存《修心要论》当即由弘忍的弟子抄录而展转流传下来的。
《修心要论》,在敦煌写本中的全名是《蕲州忍和尚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在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所藏的策子本称《西天竺国沙门菩提达摩禅师观门法大乘法论》。朝鲜安心寺1570年的刊本题为《最上乘论》,后来在1908年被收入梵鱼寺出版的《禅门撮要》之中。《修心要论》主要采用问答的形式论述弘忍的"守心"禅法。 在其中有些部分与《楞伽师资记》中的<求那跋陀罗传>、<慧可传>的文字大体相同,可以认为是早期禅宗师徒之间传承禅法的连续性的证明。在全文的后面,有这样一段话:
弟子上来集此论者,直以信心,依文取义。作如是说者,实非了了证知。若乖圣理者,愿忏悔除灭。若当圣道者,回施众生,愿皆识本心,一时成佛。
正说明此论虽不是弘忍亲自撰写的,但确实是弘忍的弟子集录的。他发誓他的集录正确地表述了弘忍的原意,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此论而有助于认识"本心",早日达到解脱。
在敦煌写经中发现多本《修心要论》。在北京图书馆、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院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都收藏有它的抄本,编号分别是:北宇04;S2669、S3558、S4064;P3434、P3559、P3777。陈垣在1931年出版的《敦煌劫余录》当中把北京图书馆所藏缺题目的北宇04抄本《修心要论》拟题为《一乘显自心论》。
日本学者铃木大拙(1870-1966)在1935年到北京图书馆查阅敦煌文献,把所发现的6种禅籍带回国影印出版,书名为《敦煌出土少室逸书》,其中就有《修心要论》。在第二年出版的《校刊少室逸书及解说》对前书所收文献作了校编刊印和解说。其中的《修心要论》是根据北京本、大谷大学本和朝鲜《禅门撮要》本所作的校刊。此后,铃木大拙又根据新发现的3种斯坦因本对以前所校的《修心要论》重加校订,收录在1951年出版的《禅思想史研究第二》之中。铃木大拙将全文分为16段,读起来比较方便。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者乔.马克瑞(john R. McRae)在吸收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又据新发现的3种伯希和本对《修心要论》重加校订,用英语字A至V标示分段,将其收在自己所著,由夏威夷大学在1986年出版的《北宗和早期禅宗的形成》(《Tch Northern School and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an Buddhism》)书后的附录之中。
日本中央公论社在1989年出版了由田中良昭、冲本克己编的《大乘佛典-中国、日本篇11.敦煌Ⅱ》,其中收录了由田中良昭翻成日语的《修心要论》,对文中的重要用语及其出处作了注释,并在后面的解说部分介绍了国际学术界关于《修心要论》的研究成果。(注12)
下面主要依据铃木大拙的校刊本,并参照马克瑞的校本对《修心要论》的禅法思想进行介绍。
四、弘忍的"守心"禅法
弘忍对禅法的主张除集中记载在《修心要论》外,现存弘忍的传记中也有一些记载。弘忍的禅法在继承菩提达摩以来的禅法的基础上,提出所谓"守心"的禅法主张。大意是说人人都有清净的本性,只要通过守心的禅定修行,就可以断除执著自我的"妄念",达到觉悟解脱。现将他的禅法思想作如下几点概述。
(一)一切众生本具清净之心,是解脱成佛的内在根据
大乘佛教的般若性空和中道不二理论,以及它的心性学说是禅宗的修行解脱论的重要思想来源。《般若经》、《金刚般若经》、《维摩经》等经讲的空、不二思想和北凉昙无谶译的《大涅槃经》和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的《楞伽经》等经所宣述的佛性、如来藏…
《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