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忍及記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論》
發布時間:2009年04月12日來源:不詳 作者:楊曾文27 人關注 打印 轉發 投稿弘忍在中國禅宗史上被稱爲五祖。他繼道信之後以蕲州的雙峰山和馮茂山爲傳法中心,對達摩禅法有更大的發展,門下弟子分布全國各地,擴大了達摩禅法的傳播範圍。在弘忍去世之後,門下分成南北二宗,從而展開了中國禅宗史上最富有聲色的一幕。在弘忍及其"東山法門"的名聲日著的情況下,記述弘忍禅法的《修心要論》一書曾相當流行。
在本世紀初發現敦煌禅籍之前,關于弘忍的傳記只有宋代贊甯《宋高僧傳》卷八、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叁等禅宗南宗的史書的記載,然而其中多有難以憑信的成份。在敦煌遺書出世以後,從中發現早期禅宗史書《楞伽師資記》、《傳法寶紀》以及《曆代法寶記》(注1),又發現記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論》,爲比較全面客觀地研究弘忍的經曆和禅法思想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一、弘忍的傳記
弘忍(601-674),黃梅人,俗姓周。年七歲出家,十二歲師事道信(注2)。性情內向,少言寡語,有時雖受到同學欺侮,也不爭辯。經常參加寺院的雜務勞動,爲僧衆服務。《楞伽師資記》所引玄赜《楞伽人法志》說弘忍"緘口于是非之場,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養,法侶資其足焉。調心唯務渾儀,師獨明其觀照。四儀皆是道場,叁業鹹爲佛事;蓋靜亂之無二,乃語默之恒一。"《傳法寶紀》說他"晝則混迹驅給,夜便坐攝至曉,未嘗懈倦,精至累年。"是說弘忍在平時不愛講話,遠離是非之地,白天勤于體力勞動,晚上專心坐禅觀想,認爲"道場"與"佛事"並非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無論從事什麼活動(四儀是指人的行、住、坐、臥;叁業是指人的行爲、語言、思想),都能使人達到解脫。在這裏,"調心……渾儀"、"坐攝"都是指坐禅。弘忍是非常重視坐禅的。弘忍受道信的指導和影響,不重視讀經。《傳法寶紀》說他"雖未視諸經論,聞皆心契"。是說他聽別人誦讀佛經時,能夠理解經中所講的道理。
道信在死前,確定弘忍爲寺院繼承人(法嗣)。在弘忍主持寺院時期,全國有不少人前來參學。《楞伽師資記》所說:"四方請益,九衆(按,指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學法女、男居士、女居士、出家、出家尼,泛指僧俗信徒)師模,虛往實歸,月俞千計";《傳法寶紀》所載:"令望所歸,裾履湊門,日增其倍,十余年間,道俗投學者,天下十八九。自東夏禅匠傳化,乃莫之過。"都是說的這個情況。從實情衡量也許有些誇張,但弘忍門下徒衆日增,弘忍的禅法影響日益擴大當屬事實。
弘忍主張修行者應當在山中靜居修行。有人問他:"學道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他回答說:
大廈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間有也。以遠離人故,不被刀斧損斫,一一長成大物後,乃堪爲棟梁之用。故知棲神幽谷,遠避囂塵,養性山中,長辭俗事,目前無物,心自安甯,從此道樹花開,禅林果出也。(《楞伽師資記·弘忍傳》)
在幽靜的山間進行坐禅禅修行,遠離塵俗事務的幹擾,日久天長可以達到解脫。後世禅宗雖在理論上主張"即煩惱是菩提",世、出世相即不二,但在選擇建寺場所時往往仍選取深山幽靜的地方。恐怕也是出于這樣一種考慮吧。
弘忍在傳授禅法時重視言傳身教,而不注重文字著述。《楞伽師資記》說他"蕭然淨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所引《楞伽人法志》說他"生不屬文,而義符玄旨"。弘忍繼承從菩提達摩以來重視《楞伽經》的傳統,但他與其他著重對此經進行注釋的"楞伽師"不同,不主張通過"文疏"來解說此經,而教導弟子通過坐禅觀想領會此經的要義,曾對玄赜說:"此經唯心證了知,非文疏能解。"(《楞伽師資記.弘忍傳》)《楞伽經》說諸佛重視"心"法("諸佛心第一"),提倡通過禅觀修行達到心識的轉變,使本有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佛性)顯現。弘忍據此思想提倡通過坐禅"守心"而達到見性成佛(詳後)。《傳法寶紀》說弘忍"發言不意,以察機宜。響對無端,皆冥寂用",大概是說他平常借用普通的話語,考察弟子對佛法、迷悟道理的見解,並且借助言語或行爲使弟子在不知不覺之間接受他的教示。
據《楞伽師資記》所引《楞伽人法志》,弘忍在唐高宗鹹亨五年(675)二月去世,享年七十四歲(注3)。死前命弟子玄赜等在馮茂山(東山)造塔,以作安葬己身之所。死後,玄赜所在的安州壽山的寺院,請範陽盧子産于寺的牆壁繪製弘忍的畫像,前兵部尚書隴西李迥秀撰贊辭曰:"猗欤上人,冥契道真,攝心絕智,高悟通神,無生證果,現滅同塵,今茲變易,何歲有鄰。"是說弘忍已經契合真如,達到超離世俗認識的至高覺悟,永遠脫離生死輪回的境界,什麼時候還有緣再相聚會呢?
二、弘忍的弟子和東山法門
淨覺(683-?)曾先後師事弘忍的弟子神秀、玄赜,所作《楞伽師資記》就是在玄赜的《楞伽人法志》的基礎上編寫成的。據所引《楞伽人法志》,弘忍死前曾對玄赜充滿情誼地講述自己得意弟子的情況,說:
如吾一生,教人無數,好者並亡。後傳吾道者,只可十耳。我與神秀論《楞伽經》,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資州智诜、白山劉主簿,兼有文性。華州惠藏、隨州玄約,憶不見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惠能、揚州高麗僧智德,此並堪爲人師,但一方人物。越州義方,仍便講說。
又對玄赜說:
汝之兼行,善自保愛。吾涅槃後,汝與神秀,當以佛日再晖,心燈重照。
以上提到的神秀、智诜、劉主簿、惠藏、玄約、老安(惠安或道安)、法如、惠能(慧能)、智德、義方,就是禅宗史書所說的弘忍的十大弟子。如果按照《曆代法寶記》的說法,去掉義方,換上玄赜是弘忍的十大弟子。然而此說不可信。玄赜自寫《楞伽人法志》沒有把自己列入十大弟子之中,當是忠實地記載了弘忍的意思。
按照弘忍的說法,在十大弟子之中,神秀對《楞伽經》的見解最符合他的心意;智诜和劉主簿二人具有出衆的文才;惠安有很高的道行;法如、惠能、智德是具有師德並有能力教化一方的人物;義方具有口才,善于講經說法。至于惠藏、玄約,也是弘忍經常想念的弟子。弘忍充滿自信地認爲,以上十位弟子是完全有能力把他的禅法傳布于天下的。他似乎對神秀、玄赜更寄于重望,希望他們二人在他去世後共同努力把東山禅法發揚光大。
弘忍的門下被稱爲"東山法門"。東山即位于黃梅縣東北的馮茂山(注4)。《楞伽師資記》<弘忍傳>載:弘忍傳妙法,受人尊敬,時"號爲東山淨門";"又緣京洛道俗稱歎蕲州東山多有得果人,故曰東山法門也"。可見,"東山法門"一是指弘忍所傳的禅法,在這個場合也稱"東山淨門";二是指弘忍門下,也可以說是指弘忍的法系。同書<神秀傳>載,唐大足元年(701)神秀應诏入東都,武則天問曰:"所傳之法,誰家宗旨?"答曰:"禀蕲州東山法門。"在這裏所說的"東山法門"是指的前一個意思,意爲弘忍在東山所傳的禅法。《宋高僧傳》卷八<弘忍傳>所說:"入其趣者,號東山法門欤。"此處的"東山法門"指的是弘忍東山的法系。因爲弘忍直接繼承道信,所以後世也把道信、弘忍的法系統稱爲東山法門,如《宋高僧傳》卷八<神秀傳>說:"忍與信俱住東山,故謂其法爲東山法門。"(注5)
東山在弘忍之時經常聚集500人,甚至達上千人(各本《六祖壇經》)。可以說東山法門在全國佛教界已經擁有很大的影響了。有關東山法門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上述十一位弟子中的劉主簿、惠藏、玄約、智德、義方五人詳情不明;後來成爲北宗代表的神秀、南宗代表的慧能和四川淨衆禅系的智诜,將作專門介紹,這裏從略。下面僅就法如、惠安、玄赜叁位以及其他幾位曾從弘忍受法的禅僧略作介紹。
法如(638-689),俗姓王,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幼時隨舅任官所住沣陽,師事被稱爲"青布明"的惠明禅師。年19歲正式出家,"博窮經論,遊方求道"(杜朏《傳法寶紀》)。後來,其師惠明對他說:"蕲州忍禅師所行叁昧,汝宜往咨受。"(《唐中嶽沙門釋法如禅師行狀》,下簡稱《法如行狀》)(注6)這裏所說的"忍禅師所行叁昧"就是所謂東山法門的禅法。法如聽從師教投到弘忍門下,在弘忍身邊學法16年,直到弘忍去世。此後周遊各地,"密傳法印,隨方行道"。在唐高宗去世之後,官府度僧,經由衆僧推薦(此據《傳法寶紀》),北上嵩山,居于少林寺,叁年之間不爲人知。垂拱二年(686)都城名僧惠端禅師等人聞名前來"請開禅法"。法如謙讓再叁,"乃祖範師資,發大方便,令心直至,無所委曲"(《傳法寶紀》)。是說法如把自己從師弘忍處傳受的禅法如實地傳授給衆僧,"令心直至",大概是指通過修習這種禅法使心性顯現,直達覺悟。對此,《法如行狀》稍有介紹,其中說:
觀乎至人之意,廣矣大矣,深矣遠矣。今唯以一法能令聖凡同入決定,勇猛當應谛受。如人出火,不容中斷。衆皆屈申臂頃,便得本心。師以一印之法,密印于衆意。世界不現,則是法界。此法如空中月影,出現應度者心。子勤行之,道在其中矣。
這是作碑者引述法如所說東山禅法的大意。其中的"至人之意"是指佛法,亦即禅法,"師"是指法如。主要是說,此法廣大深遠,能令凡聖都達到覺悟解脫;修持此法如同人們鑽木取火一樣,不能間斷。據說當時衆人聞說,立即領悟自己的"本心"。又說,此法(當指佛性、心性)在世界沒有之時已經存在,它如同空中之月,映現在衆生心中;修行者只要努力,從中便可得到覺悟之道。這不外是教人從認識自己的心性入手,通過斷除妄念的修行而使清淨的本性顯現。這就是後面…
《弘忍及記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