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慧能的识心见性思想

  论慧能的识心见性思想

  

  隋唐佛教宗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佛教格局的基本确立。其中的禅宗虽奉北魏来华的菩提达摩为初祖,但实际创始人是被称为四祖的道信和五祖弘忍。在弘忍死后,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到唐末五代,奉慧能(638-713)为六祖的南宗逐渐发展为禅宗的主流。宋代,由于禅宗隆盛局面的形成,中国佛教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以禅宗为主体并且融会其它各宗的时期。

  慧能在继承从菩提达摩以来的重心性转变的禅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以"识心见性"为中心的禅法理论。这种禅法理论的基础是大乘佛教的佛性论和般若中观学说。佛性,意为众生成佛的内在的可能性,或可称为成佛的基因,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同义,与法性、真如实相等是同等序列的概念。大乘经典《胜鬘经》、《楞伽经》以及《大涅槃经》等对佛性或如来藏问题有比较集中地论述,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论述般若中观学说的主要经典有各类《般若经》和《中论》以及《维摩经》等,认为世界万有本质为空,但又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是互相交会融通的,提出空与色、生与灭等等互相对立的双方相即不二的理论。从达摩的《二入四行论》到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弘忍的《修心要论》等,都对这两种思想有所吸收,当然侧重点和论证角度是不尽相同的。慧能的识心见性的禅法理论也吸收了这两种思想,但作了十分灵活的,便于一般民众理解的发挥,特别强调人人可以在生活日用当中通过自修自悟自己的本性,迅速达到解脱。慧能的禅法理论为后来南宗五家所继承,不仅对佛教内部,而且对儒家学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依据敦煌本《六祖坛经》和《曹溪大师传》等文献(注1),对慧能的识心见性思想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借此机会向诸位请教。

  一、慧能禅法中的"佛性"和"本心"、"自性"

  慧能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家境贫寒,靠打柴度日。一日为顾客送柴到旅店,见有人在读《金刚般若经》,听后似有所悟。此人告诉他五祖弘忍和尚在黄梅传法,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六祖坛经》,以下凡不注出处者皆引此书)(注2)。慧能自此萌发北上投师,修学佛法的念头。

  唐咸亨元年(670),慧能三十三岁,母亲已经去世,便取道韶州曹溪(今广东韶关)往黄梅进发。在这里结识刘至略,二人成为知交。刘至略之姑出家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慧能白天劳动,经常在晚上听她读《大涅槃经》。慧能虽不识字,但非常聪明,善于领会经中的大意,有时向无尽藏提出自己的见解。她对此感到诧异,问慧能:"既不识字,如何解释其义?"慧能回答:"佛性之理,非关文字能解,今不识字何怪?"(《曹溪大师传》)此后,慧能还向韶关北边乐昌的僧人远法师和惠纪学禅。可见,在慧能正式投师弘忍之前,已对佛法有所接触,特别是对于涅槃佛性的思想最感兴趣,体会也深。

  咸亨五年(670),慧能三十七岁,跋涉千里到达黄梅东山(冯茂山)礼拜弘忍为师。在慧能参谒弘忍时,弘忍问明来意后,试探地问:"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六祖坛经》)如果承认人人具有佛性,那么也就必须承认慧能有与弘忍同样的佛性,一样能够成佛。弘忍十分欣赏这位其貌不扬的岭南樵夫的非同凡响回答,虽决定收留他为弟子,但没有表示,却派他到碓坊劳动八个月。据唐王维《六祖能禅师碑》,在弘忍登座说法的时候,慧能"默然受教,曾不起予,退省其私,迥超无我"(《全唐文》卷三二七)。说明慧能在东山八个月期间也曾从弘忍听法,对佛教义理是有所接受和思考的。

  某日,弘忍让弟子作偈表述禅法见解,打算选拔嗣法弟子。上座神秀的偈颂主张修行者应爱护自己如"明镜"一样的心性,"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意为努力修行,不断除去妄念烦恼,使心性保持永远清净。对此,弘忍认为见解"只到门前"。慧能虽不识字,但听闻此偈后也"知未见性",针对神秀主张勤修渐悟的偈,作了二偈请人写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六祖坛经》)

  慧能认为,身与心皆不可当作实有之物加以执著,从本质来说是空无所有的,人们先天秉具的佛性本来是清净的,那有尘埃可染?后来的《坛经》皆保留前面一偈,而且把其中的第三句改为"本来无一物"。实际上,从般若学说来看,"佛性常清净"与"本来无一物"之间没有根本的差别。弘忍对慧能的"心偈"表示赞赏,后来密唤慧能到堂内向他讲《金刚般若经》,传授禅法与袈裟。此后慧能回归南方。

  从上述慧能的简单经历可见,慧能早年接触较多的是涅槃佛性理论与般若空、中观思想,并且善于把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思考人生的觉悟解脱问题。他用自己对佛性的理解,取得弘忍弟子的资格;又用贯通空有,表述佛性清净的二首偈颂,争取到弘忍的传法。慧能在曹溪一带传法近四十年。现存《六祖坛经》是慧能一生经历和传法的集录。慧能从开始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说般若法,授无相戒,到根据弟子的不同情况传授禅法,主要用大乘佛教的佛性和般若思想来启发弟子和信众如何认识自己本有佛性,如何自修自悟,即识心见性问题。

  慧能在日常传法过程中,为了使一般民众容易理解接受,比较少用佛性这个词汇,而是经常使用心、本心、自心和性、本性、自性等用语。例如《六祖坛经》上的"识心"、"识自本心,是见本性","真如本性"、"性本清净"、"性含万法"、"自在法性"、"自性常清净"、"自心自性真佛"、"得悟自性"等等。很明显,这里的心、本心、性、自性等都是佛性的代名词。慧能通过引导弟子和信徒认识自己具有与佛一样的本性,来树立通过自修达到解脱的信心。

  《曹溪大师传》记载,在仪凤元年(676)慧能在广州制旨寺(当时应名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后来因"风幡之议"受到印宗的礼敬,请慧能介绍弘忍传授言教时,慧能讲的就是佛性的道理。他说,弘忍只论"见性",而不论"禅定解脱"等,因为这些都不是佛性之法,说:

  佛性是不二之法,《涅槃经》明其佛性不二之法,即此禅也。……佛告高贵德王菩萨: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之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故不断,名为不二。又云: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无二。

  慧能引述的《涅槃经》大体上是取自其北本卷二十二<高贵德王菩萨品>和卷八<如来性品>的有关部分。这段文字特别强调佛性是"不二"之法,并把它称之为"禅",反映了慧能禅法的重要特点。慧能在向信徒讲述佛性时,经常从"不二"的角度把人们现实的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心(精神)与所谓本具的清净佛性等同起来,把世俗社会与理想的彼岸世界、烦恼与菩提、众生知见与佛的境界等互相沟通,让人们相信,不仅人人能够在现实世界成佛,而且并非遥遥无期。

  唐中宗派中使薛简迎请慧能入京传法,慧能以疾辞谢,但应请为薛简讲授禅法,所讲也是以佛性思想为主旨。薛简听了后感叹地说:

  大师,今日始知佛性本自有之,昔日将为大远;今日始知至道不遥,行之即是;今日始知涅槃不远,触目菩提;今日始知佛性不念善恶,无思无念,无知无作无住;今日始知佛性常恒不变,不为诸惑所迁。(《曹溪大师传》)

  这段话比较集中地概括了慧能的佛性思想的要点:佛性永恒,人人具有;涅槃解脱之道就在现实生活之间;人们应与空、不二的佛性相应,修持无念禅法,取消一切善恶、取舍的观念。

  二、"佛是自性作,莫向心外求"

  慧能的禅法以佛性理论为中心,以引导信众认识和觉悟自性为宗旨。那么,慧能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传法实践引导信众认识自性,自修自悟呢?《六祖坛经》的主体部分是记述慧能应韶州刺使韦琚等人之请在大梵寺说法。慧能在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后,先讲自己的无念禅法,接着向信众授无相戒,包括引导信众归依三身佛、发四弘大愿、无相忏悔、归依三宝,最后是说般若波罗蜜法。在整个过程中,慧能始终围绕佛性问题。其中的授无相戒的部分,是用信众熟悉的佛教法会仪式形象地引导他们认识自性,相信佛在自身,可以自修自悟。

  无相戒是慧能自己的提法。按照唐代道宣的戒律学说,戒有四科:戒法(泛指一切戒律)、戒体(通过受戒在心中产生的持戒的意志和信念)、戒行(遵循戒律的言行)、戒相(持戒表现,也指五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内容)。(注3)慧能所授的无相戒不授任何具体的戒相,只是引导信徒认识自性(可理解为戒体),所以称无相戒。"无相"常用来指心,因为心无形无相,如《六祖坛经》中将神秀的传法偈称"心偈",又称"无相偈"。"无相戒"的全名应是"无相心地戒"。"心地"即"心",也就是佛性。实际上,慧能的无相戒是借用汉地传授大乘戒时普遍依用的《梵网经》中的思想成份。《梵网经》也称《菩萨戒经》,其中说:佛"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在《六祖坛经》中两次引用的是最后一句的省略句:"戒本源自性清净"。

  慧能在引导信众归依三身佛时,让大家一起跟着他连唱三次:

  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

《论慧能的识心见性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