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慧能的识心见性思想▪P2

  ..续本文上一页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当身圆满报身佛。

  用意是叫人们认识:无论是佛的法身、报身还是化身,都在自身本性之中。他解释说,每人都有"自在法性",但因为迷妄而认识不到。其实,人生来所具有的清净法性就是法身,自性的思量善恶的功能就是化身,不断念善将有善报,此为报身。如果能够认识自身具备佛的三身,"自悟自修,即名归依"。接着,慧能带领信众发四弘誓愿,三唱: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

  词语与传统大乘四愿并无不同,但慧能作了新的解释:超度生死苦海,"不是慧能度","各于自身自性自度","迷来正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断除烦恼,是"自心除虚妄";学无边法门,是"学无上正法";成无上佛道,是远离迷妄,"自悟佛道成"。

  慧能带领信众进行的无相忏悔也叫"自性忏"是通过忏悔清除一切污染自性的"愚迷"、"矫诳"、"嫉妒"等杂心、恶业,发誓永远不再有恶的行为。

  最后是授无相三归依戒。本来佛教有归依象征佛教的"三宝"戒,即信徒入教或在重要的法会郑重表示"归依法,归依佛,归依僧"。但慧能在"三归依"之前特别加上"无相"二字,表示心性,即为心性的三归依戒。他在解释中说:"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其中的"觉"代表佛,用自心的觉悟代替具有理想人格的佛;"正"代表"法",用自心的正念代替三藏佛法;"净"代表"僧",用自心的清净代替弘布佛法的僧。这样,外在的三宝变成了"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要求信众从"自心"归依"自性三宝",做到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念念无邪,断除爱著;不生妄念,自性清净。他批评有的人日日受三归依戒,但却不知道应当归依自性的三宝。他说:"自性不归,无归依处。"

  慧能说般若波罗蜜法也与一般人的说法不同。"般若波罗蜜"意为借助智慧的力量从世俗世界的此岸到达觉悟解脱的彼岸。所依基本经典是《般若经》,主要是讲一切皆空和不生不灭的中道。但慧能讲般若之法是侧重讲心性问题。他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在自性"。这是从心性是世界本源的角度讲的。同时又讲,心性虽不舍万法,不舍一切善恶诸法,但又"不可染著",做到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劝人修般若之行,说"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人人的本性都有般若之智,应当经常"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慧能的结论是,求佛不应当到自身之外去求,而应当认识自性,着眼于觉悟自性。他认为劝人念佛,发愿往生西方净土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他说:"迷者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又说:"佛是自性作,莫向心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此是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他认为自性觉悟清净、慈善,虽是众生,亦可成佛;否则虽是佛,也不异众生。如果自净其心,西方净土就在眼前。

  慧能虽强调自悟,但并不反对来自师友(善知识)的指导和帮助。他说当一个人"自迷",不能自悟时,应当找"大善知识示道见性"。上述慧能的说法,可以看做是慧能向一般信众"示道见性"的生动事例。重要的是要从求外在的善知识转变为求内在的善知识,"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三、无念禅法和顿悟

  如何自修,如何实现识心见性呢?这要在生活日用中实践无念禅法。何谓无念禅法?《六祖坛经》记载,慧能在大梵寺向信众开示佛法之初,就明白宣布:

  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统观慧能的无念禅法,有两大特色:(一)定慧无别,实际是以慧容摄于定;(二)通过对无念、无相、无住的诠释,寄禅定于日常生活之中。下面对此略加说明。

  (一)关于"定慧等"。传统的禅法,无论是大乘禅,还是小乘禅,都主张"以禅发慧",即通过坐禅观想来制服情欲,断除烦恼,引发智慧,目的是最后达到解脱。在这里,定(三昧,或禅定)与慧(智慧)是分开的两种事物,只有在禅定进入一定深度才会产生智慧。对此慧能表示反对。他认为,定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好像灯与光的关系那样,两者是不可分的。他说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当觉悟自性的时候,慧本身就是定,此时没有慧之外的定;同样,当修定的时候,慧就在定,没有定之外的慧。慧能实际是借批评"定慧各别"来反对口说佛教义理而不认真实践的现象,说"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按,指慧),心不善(按,指定),慧定不等"。如果做到心口一致,也就做到了"定慧即等"。

  神秀的弟子志诚到曹溪,先是试探慧能的禅法主张如何,后来表示诚心归依。他应慧能的要求先介绍神秀平常所教示的"三学"--戒、定、慧,说:"诸恶不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这显然是主张三学不等。对此,慧能表示反对"立戒定慧",解释说: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慧。……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有何可立?

  其中的心地"无非"、"无乱"、"无痴"可以说都是智慧的范畴,有此智慧,也就不分别设立戒定慧,它本身已经包容统摄了戒定慧。

  (二)关于"无念"、"无相"、"无住"。大乘佛教的最高实体被称为诸法实相、真如、法性、佛性等,不仅是修行者所追求达到的悟境,也是世界万有的本源和本体。真如佛性就具有无念(无所思虑、意念)、无相(无形无相)、无住(不停滞一处)的特点,大乘修行者也应取法于真如佛性,达到与其相应的境界。这种思惟方式与儒家取法于"天",道家取法于"道"有相似之处。然而慧能在对无念等的解释中是独具特色的。这就是始终贯彻着不二的精神,简单来说就是无念而不离念,无相而不离相,无住而不离住。下面让我们看看《六祖坛经》所载慧能的解释。

  何名为相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无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

  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按,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从六门(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断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可见,在无念、无相、无住当中,无念是个总概念。无念不是要求人们逃离现实生活之外去闭目塞听,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念,而是照样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但要求对任何事物都不产生贪取或舍弃的念头,没有执意的是非善恶的观念,所谓"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无念所要否定的是把事物的两个方面看作绝对对立的见解,并不是连真如本性也不念;这种念是以真如本性为体的。如果认为无念就是取消一切思虑,那么,"一念断即死",此时的"法身"(相当于"神明",指灵魂)就离开身体。慧能说传授这种禅法是诽谤经法的。无相是不执著于名相(语言概念、形象);无住是对事物不执取固定的见解和产生特定的心理趋向。实际上,二者为无念所包含。无念不仅是指导坐禅的原则和方法,而且是修行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即所谓"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对此,慧能的弟子神会说得更加明确,在《南宗定是非论》中说:"云何不取于相?所谓如如。云何如如?所谓无念。"又说:"起心既灭,觉照自亡,即是无念。是无念者,即无一境界。如有一境界者,即与无念不相应。"这里讲的无念与所谓真如实相等完全是契合的,是一种至高的觉悟境界。

  用无念的观点来看禅定,是怎样的呢?慧能认为,禅定无须固定的程序和方式,不管是在家出家,只要直探心源,没有执著、杂念,那么一切时候和场合都是坐禅。他说:

  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如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

  这样,禅定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禅定了,坐禅也不一定采取坐相。其实,"念不起"、"见本性不乱"以及"外离相"、"内不乱",都是所谓无念的内涵,是特种认识境界。提出这种解释,无非是要求修行者应当坚信佛在自性,即心是佛,而不受周围环境的任何影响。

  四祖道信依据《楞伽经》提倡修心第一,又据《文殊说般若经》提倡"一行三昧"。所谓"一行"是连续修持的意思;"三昧"是禅定。"一行三昧"是要求在连续修持禅定中从念佛观佛开始到观"法界一相"。慧能虽也提倡一行三昧,但在解释中有新的发挥。他依据《维摩经》<佛国品>中的"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品>的"直心是道场"的经文,提出,只要"常行直心",那么在任何时候,进行任何活动,都可以说是在修持一行三昧。他说:"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名一行三昧。"什么是"直心"?就是坦诚正直之心,就是对一切无所好恶取舍之心,也就是慧能反复强调的无念。如果能行此"直心",保持无念,那么在生活日用当中的一切活动,行住坐卧、担水搬柴都是坐禅,也是菩提之道的所在。如此就寄坐禅于日常生活之中了。正如他的弟子玄觉在《永嘉证道歌》所唱的那样:"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慧能对北宗的静坐观心看净的禅法进行批评,说他们所看的"心"是"妄"心,本无形象可看,看即是妄;所看之"净"本无形象,却硬立个"净相"去看,反而受缚。结论是:"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这样的禅法不仅不能引导人们达到解脱,反而阻碍达到解脱。

  慧能称自己的禅法是"顿教法"。那么,顿教的含义何在?北宗神秀、普寂等人的禅法以观心看净为中心。主要是要求修行者专心坐禅,首先观察自心具有"净心"(真如之心)与"染心"(无明)两个方面,前者是成佛的内在依据,但被后者覆盖,使人流转生死,然后通过观心修行,灭除无明污染的方面,使真如之心显现达到解脱(《观心论》、《大乘无生方便门》)。这种禅法是以心与身、净与染等名相的对立为前提的,而且在观心过程中也严格按照前后程序进行的。(注4)慧能认为这种劝人修持"不动"、"观心"、"看净"的禅法"障自本性",是见解迟钝的人修持的禅法。慧能的禅法的"顿"就顿在不二法门上。如前面引证过慧能所说的"佛性是不二之法"以及种种关于不二的说法,还有他在死前特别教授弟子的"三科法门"、"三十六对"的说法方式,都要求人们在事物对立两方的融通联结上看待世界万物,看待修行解脱问题。在这里,身与心,净与染,烦恼与菩提,生死与解脱,众生与佛等等,都是相即不二的。显然,取消差别、次第的观念就是与真如佛性相契合的无念境界。宋代惠昕本《六祖坛经》记载,慧能曾表示:"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如果修行者能认识自己的本性,那么立即就达到觉悟,此为"顿悟",所谓:"顿见真如本性","一悟即至佛地"。

  总之,慧能主张人人都有佛性,强调自修自悟,反对向身外追求解脱,提出没有固定程式的无念禅法,寄坐禅于生活日用之中,认为人们如果能领悟清净的自性,就达到解脱,此即"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注 释:

  (1)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载有据敦煌县博物馆收藏的七七号抄本所校的《六祖坛经》、在日本发现的《曹溪大师传》的校本等。本文所用《六祖坛经》、《曹溪大师传》等主要是依据此书。

  (2)以下《六祖坛经》除注明者外,皆是《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3)详见杨曾文《佛教戒律和唐代律宗》,载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辑1990年第3期《中国文化》。

  (4)参见杨曾文《神秀所著<观心论>及其禅法思想》,载三秦出版社1990年出版《隋唐佛教研究论文集》。

  

《论慧能的识心见性思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