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慧能的識心見性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于自色身歸依當身圓滿報身佛。

  用意是叫人們認識:無論是佛的法身、報身還是化身,都在自身本性之中。他解釋說,每人都有"自在法性",但因爲迷妄而認識不到。其實,人生來所具有的清淨法性就是法身,自性的思量善惡的功能就是化身,不斷念善將有善報,此爲報身。如果能夠認識自身具備佛的叁身,"自悟自修,即名歸依"。接著,慧能帶領信衆發四弘誓願,叁唱:

  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

  詞語與傳統大乘四願並無不同,但慧能作了新的解釋:超度生死苦海,"不是慧能度","各于自身自性自度","迷來正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煩惱來菩提度";斷除煩惱,是"自心除虛妄";學無邊法門,是"學無上正法";成無上佛道,是遠離迷妄,"自悟佛道成"。

  慧能帶領信衆進行的無相忏悔也叫"自性忏"是通過忏悔清除一切汙染自性的"愚迷"、"矯诳"、"嫉妒"等雜心、惡業,發誓永遠不再有惡的行爲。

  最後是授無相叁歸依戒。本來佛教有歸依象征佛教的"叁寶"戒,即信徒入教或在重要的法會鄭重表示"歸依法,歸依佛,歸依僧"。但慧能在"叁歸依"之前特別加上"無相"二字,表示心性,即爲心性的叁歸依戒。他在解釋中說:"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衆中尊。"其中的"覺"代表佛,用自心的覺悟代替具有理想人格的佛;"正"代表"法",用自心的正念代替叁藏佛法;"淨"代表"僧",用自心的清淨代替弘布佛法的僧。這樣,外在的叁寶變成了"自性叁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要求信衆從"自心"歸依"自性叁寶",做到少欲知足,離財離色;念念無邪,斷除愛著;不生妄念,自性清淨。他批評有的人日日受叁歸依戒,但卻不知道應當歸依自性的叁寶。他說:"自性不歸,無歸依處。"

  慧能說般若波羅蜜法也與一般人的說法不同。"般若波羅蜜"意爲借助智慧的力量從世俗世界的此岸到達覺悟解脫的彼岸。所依基本經典是《般若經》,主要是講一切皆空和不生不滅的中道。但慧能講般若之法是側重講心性問題。他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性含萬法是大,萬法盡在自性"。這是從心性是世界本源的角度講的。同時又講,心性雖不舍萬法,不舍一切善惡諸法,但又"不可染著",做到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勸人修般若之行,說"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人人的本性都有般若之智,應當經常"用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見性成佛道"。

  慧能的結論是,求佛不應當到自身之外去求,而應當認識自性,著眼于覺悟自性。他認爲勸人念佛,發願往生西方淨土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他說:"迷者念佛生彼,悟者自淨其心";"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又說:"佛是自性作,莫向心外求。自性迷,佛即是衆生;自性悟,衆生即是佛。"此是發前人所未發,言前人所未言。他認爲自性覺悟清淨、慈善,雖是衆生,亦可成佛;否則雖是佛,也不異衆生。如果自淨其心,西方淨土就在眼前。

  慧能雖強調自悟,但並不反對來自師友(善知識)的指導和幫助。他說當一個人"自迷",不能自悟時,應當找"大善知識示道見性"。上述慧能的說法,可以看做是慧能向一般信衆"示道見性"的生動事例。重要的是要從求外在的善知識轉變爲求內在的善知識,"以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識心見性,自成佛道"。

  叁、無念禅法和頓悟

  如何自修,如何實現識心見性呢?這要在生活日用中實踐無念禅法。何謂無念禅法?《六祖壇經》記載,慧能在大梵寺向信衆開示佛法之初,就明白宣布:

  我此法門,以定慧爲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別。定慧體一不二,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善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頓漸皆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

  統觀慧能的無念禅法,有兩大特色:(一)定慧無別,實際是以慧容攝于定;(二)通過對無念、無相、無住的诠釋,寄禅定于日常生活之中。下面對此略加說明。

  (一)關于"定慧等"。傳統的禅法,無論是大乘禅,還是小乘禅,都主張"以禅發慧",即通過坐禅觀想來製服情欲,斷除煩惱,引發智慧,目的是最後達到解脫。在這裏,定(叁昧,或禅定)與慧(智慧)是分開的兩種事物,只有在禅定進入一定深度才會産生智慧。對此慧能表示反對。他認爲,定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就好像燈與光的關系那樣,兩者是不可分的。他說定是慧的"體",慧是定的"用"。當覺悟自性的時候,慧本身就是定,此時沒有慧之外的定;同樣,當修定的時候,慧就在定,沒有定之外的慧。慧能實際是借批評"定慧各別"來反對口說佛教義理而不認真實踐的現象,說"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按,指慧),心不善(按,指定),慧定不等"。如果做到心口一致,也就做到了"定慧即等"。

  神秀的弟子志誠到曹溪,先是試探慧能的禅法主張如何,後來表示誠心歸依。他應慧能的要求先介紹神秀平常所教示的"叁學"--戒、定、慧,說:"諸惡不作名爲戒,諸善奉行名爲慧,自淨其意名爲定。"這顯然是主張叁學不等。對此,慧能表示反對"立戒定慧",解釋說: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得悟自性,亦不立戒、定、慧。……自性無非,無亂,無癡,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有何可立?

  其中的心地"無非"、"無亂"、"無癡"可以說都是智慧的範疇,有此智慧,也就不分別設立戒定慧,它本身已經包容統攝了戒定慧。

  (二)關于"無念"、"無相"、"無住"。大乘佛教的最高實體被稱爲諸法實相、真如、法性、佛性等,不僅是修行者所追求達到的悟境,也是世界萬有的本源和本體。真如佛性就具有無念(無所思慮、意念)、無相(無形無相)、無住(不停滯一處)的特點,大乘修行者也應取法于真如佛性,達到與其相應的境界。這種思惟方式與儒家取法于"天",道家取法于"道"有相似之處。然而慧能在對無念等的解釋中是獨具特色的。這就是始終貫徹著不二的精神,簡單來說就是無念而不離念,無相而不離相,無住而不離住。下面讓我們看看《六祖壇經》所載慧能的解釋。

  何名爲相無相?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不念。無住者,爲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離色身;念念時中,于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于一切法上念念無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爲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淨,是以無相爲體。于一切境上不染,名爲無念。于自念上離境,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死,別處受生。……是以立無念爲宗,即緣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無者離二相諸塵勞;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

  何名無念?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六賊(按,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從六門(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走出,于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斷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頓法者,至佛位地。

  可見,在無念、無相、無住當中,無念是個總概念。無念不是要求人們逃離現實生活之外去閉目塞聽,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念,而是照樣生活在現實的社會中,但要求對任何事物都不産生貪取或舍棄的念頭,沒有執意的是非善惡的觀念,所謂"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無念所要否定的是把事物的兩個方面看作絕對對立的見解,並不是連真如本性也不念;這種念是以真如本性爲體的。如果認爲無念就是取消一切思慮,那麼,"一念斷即死",此時的"法身"(相當于"神明",指靈魂)就離開身體。慧能說傳授這種禅法是誹謗經法的。無相是不執著于名相(語言概念、形象);無住是對事物不執取固定的見解和産生特定的心理趨向。實際上,二者爲無念所包含。無念不僅是指導坐禅的原則和方法,而且是修行所應達到的最高境界,即所謂"悟無念頓法者,至佛位地"。對此,慧能的弟子神會說得更加明確,在《南宗定是非論》中說:"雲何不取于相?所謂如如。雲何如如?所謂無念。"又說:"起心既滅,覺照自亡,即是無念。是無念者,即無一境界。如有一境界者,即與無念不相應。"這裏講的無念與所謂真如實相等完全是契合的,是一種至高的覺悟境界。

  用無念的觀點來看禅定,是怎樣的呢?慧能認爲,禅定無須固定的程序和方式,不管是在家出家,只要直探心源,沒有執著、雜念,那麼一切時候和場合都是坐禅。他說:

  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爲坐,見本性不亂爲禅。何名爲禅定?外離相曰禅,內不亂曰定。外如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緣境觸,觸即亂,離相不亂即定。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故名禅定。

  這樣,禅定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禅定了,坐禅也不一定采取坐相。其實,"念不起"、"見本性不亂"以及"外離相"、"內不亂",都是所謂無念的內涵,是特種認識境界。提出這種解釋,無非是要求修行者應當堅信佛在自性,即心是佛,而不受周圍環境的任何影響。

  四祖道信依據《楞伽經》提倡修心第一,又據《文殊說般若經》提倡"一行叁昧"。所謂"一行"是連續修持的意思;"叁昧"是禅定。"一行叁昧"是要求在連續修持禅定中從念佛觀佛開始到觀"法界一相"。慧能雖也提倡一行叁昧,但在解釋中有新的發揮。他依據《維摩經》<佛國品>中的"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品>的"直心是道場"的經文,提出,只要"常行直心",那麼在任何時候,進行任何活動,都可以說是在修持一行叁昧。他說:"一行叁昧者,于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是";"于一切法上無有執著,名一行叁昧。"什麼是"直心"?就是坦誠正直之心,就是對一切無所好惡取舍之心,也就是慧能反複強調的無念。如果能行此"直心",保持無念,那麼在生活日用當中的一切活動,行住坐臥、擔水搬柴都是坐禅,也是菩提之道的所在。如此就寄坐禅于日常生活之中了。正如他的弟子玄覺在《永嘉證道歌》所唱的那樣:"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

  慧能對北宗的靜坐觀心看淨的禅法進行批評,說他們所看的"心"是"妄"心,本無形象可看,看即是妄;所看之"淨"本無形象,卻硬立個"淨相"去看,反而受縛。結論是:"不見自性本淨,起心看淨,卻生淨妄。"這樣的禅法不僅不能引導人們達到解脫,反而阻礙達到解脫。

  慧能稱自己的禅法是"頓教法"。那麼,頓教的含義何在?北宗神秀、普寂等人的禅法以觀心看淨爲中心。主要是要求修行者專心坐禅,首先觀察自心具有"淨心"(真如之心)與"染心"(無明)兩個方面,前者是成佛的內在依據,但被後者覆蓋,使人流轉生死,然後通過觀心修行,滅除無明汙染的方面,使真如之心顯現達到解脫(《觀心論》、《大乘無生方便門》)。這種禅法是以心與身、淨與染等名相的對立爲前提的,而且在觀心過程中也嚴格按照前後程序進行的。(注4)慧能認爲這種勸人修持"不動"、"觀心"、"看淨"的禅法"障自本性",是見解遲鈍的人修持的禅法。慧能的禅法的"頓"就頓在不二法門上。如前面引證過慧能所說的"佛性是不二之法"以及種種關于不二的說法,還有他在死前特別教授弟子的"叁科法門"、"叁十六對"的說法方式,都要求人們在事物對立兩方的融通聯結上看待世界萬物,看待修行解脫問題。在這裏,身與心,淨與染,煩惱與菩提,生死與解脫,衆生與佛等等,都是相即不二的。顯然,取消差別、次第的觀念就是與真如佛性相契合的無念境界。宋代惠昕本《六祖壇經》記載,慧能曾表示:"無二之性是名實性。于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如果修行者能認識自己的本性,那麼立即就達到覺悟,此爲"頓悟",所謂:"頓見真如本性","一悟即至佛地"。

  總之,慧能主張人人都有佛性,強調自修自悟,反對向身外追求解脫,提出沒有固定程式的無念禅法,寄坐禅于生活日用之中,認爲人們如果能領悟清淨的自性,就達到解脫,此即"識心見性,自成佛道"。

  注 釋:

  (1)楊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壇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載有據敦煌縣博物館收藏的七七號抄本所校的《六祖壇經》、在日本發現的《曹溪大師傳》的校本等。本文所用《六祖壇經》、《曹溪大師傳》等主要是依據此書。

  (2)以下《六祖壇經》除注明者外,皆是《敦煌新本六祖壇經》。

  (3)詳見楊曾文《佛教戒律和唐代律宗》,載中國藝術研究院編輯1990年第3期《中國文化》。

  (4)參見楊曾文《神秀所著<觀心論>及其禅法思想》,載叁秦出版社1990年出版《隋唐佛教研究論文集》。

  

《論慧能的識心見性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