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

  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

  

  杨曾文

  内容提要:天台大师智顗对以往中印两国佛教思想作出创造性的发展,创立了以大乘止观学说为中心,包括判教论、中道实相论、观心论、心性论在内的庞大的教义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就智顗的真理观――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进行考察,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天台宗,智顗,中道实相,观心,一念三千,六即

  公元前后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内地,到隋朝的建立大约经历了600年时间。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宗教习俗长期结合之后,演变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隋唐时期带有民族特色佛教宗派的相继形成,是佛教实现中国化的重要标志。在诸宗之中,天台宗是中国成立最早的佛教宗派。

  天台宗是生活在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智顗(538-598)[1]创立的。智顗不仅继承以印度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说,也直接继承了源自东魏北齐之际慧文、慧思的思想。由他亲加确认的以龙树为高祖,慧文、慧思为二祖、三祖的天台宗祖统说,大致反映了天台宗在思想上前后传承关系。

  这里想特别强调指出:智顗对以往中印两国佛教思想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有创造性的发展。他创立了以大乘止观学说为中心,包括判教论、中道实相论、观心论、心性论在内的庞大的教义理论体系,在内容和论证方式上都超越了印度经论和中国以往佛教撰述的模式。

  中国天台宗奉《法华经》为基本经典,并以智顗的撰述为主要依据。智顗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被称为“天台三大部”;《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经疏》被称为“天台五小部”。这些著述从不同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以中道实相论、“一心三观”的观心论等为特色的天台宗庞大的教理体系。

  本文仅对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作概要论述。

  一、中道实相论――天台宗的真理论

   佛教修行是以达到觉悟为目标。然而如果进一步问:觉悟什么呢?自然是佛教阐释的教理,中心是关于真理的观点,简言之,就是真理观。佛教自发源以来经历了悠长的传播发展岁月,跨越了极为广阔辽远的地域,受到众多国家和民族的信仰,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从小乘到大乘,无论在小乘内部还是在大乘内部都形成了种种派别,在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中,又相继形成很多不同的派别。可想而知,佛教的真理观也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得到丰富的。

  天台宗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民族化的佛教宗派,它提出了怎样的真理观呢?我们不妨借用智顗著作中经常使用的“中道”、“实相”这两概念把它称为“中道实相论”。

   “中道”或“诸法实相”,在大小品《般若经》和《大智度论》中多次提到,一般与“性空”、“毕竟空”、“如如”(真如)、“实际”、“法性”等同义,指一切事物的真实相状或本质。如《大智度论》卷三十在分析一切法(存在、事物)皆空之后指出:“如”(真如)、“法性”、“实际”皆是“法空”的不同表述名称,而这三种名称又“皆是诸法实相异名”;卷二十九在对“诸法实相”的解释中说:“此中实相者,不可破坏,常住不异,无能作者……”。[2]在这里,“诸法实相”已包含至高真理、绝对实体的意思。随着佛教的发展,一些大乘佛教经论赋予“诸法实相”以种种新的含义,因而与它同样表达绝对实体的概念也就多了起来。如智顗《法华玄义》卷八之下所指出的:

  实相之体只是一法,佛(按:可理解为大乘经论)说种种名,亦名妙有、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等无量异名,悉是实相之别号;实相亦是诸名之异号耳。[3]

  可见,所谓“实相”与真如、佛性、如来藏等等概念是等同的。

   那么,智顗所理解的“诸法实相”是什么呢?从表面上看,他以《法华经》作为纯圆之教,奉为最高经典,自然是以此经中所说的“诸法实相”为绝对真理了。确实,《法华经》中不少地方提到“实相”或类似概念,如“显实相义”、“诸法实相”、“真实”、“实相印”、“实道”、“实智”、“真实相”、“诸法如实相”、“如实知见”、“一实之道”、“一实境界”、“令众生开佛知见,见此一实”等。智顗提出,与小乘经用无常、无我、涅槃作为三法印(基本标志)不同,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而认为《法华经》的经体就是“诸法实相”。然而,如果据此便认为智顗所用的“实相”与《法华经》中讲的“实相”是一外意思,那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在《法华经》中讲的“实相”、“真实相”等名称,一般是真实不虚的意思,有时特指一乘(佛乘)教法、佛法。智顗讲的“实相”是什么呢?他说:

  正显体者(按:阐明《法华经》之体、主旨),即一实相印也。三轨之中取真性轨,十法界中取佛法界,佛界十如是中取如是体,四种十二因缘中取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支中取苦道即是法身,四种四谛中取无作四谛,于无作中唯取灭谛,七种二谛中取五种二谛,五二谛中唯取真谛,五三谛中取五中道第一义谛,诸一谛中取中道一实谛,诸无谛中取中道无谛也。[4]

   这里提到的多数概念,是智顗创立的天台宗理论体系中特有的,或根据旧有的概念改造的。他所选取的“实相”正是天台宗教理中的“中道实相”,所谓“真性轨”、“佛法界”直至“无作四谛”、“中道第一义谛”等等,都是“中道实谛”的不同表述。自然,他讲的“中道”既不是小乘讲的“中道”,也不是大乘中观学派的“中道”,而是根据《中论·四谛品》中的“三是偈”,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发挥的空、假、中三谛相即的“中道”。正如《法华玄义》卷八所说:“即中,即假,即空,不一不异,无三无一……三即真实相也。……一心即三,是真实相本也。”[5]

   智顗的中道实相论的前提是认定世界上一切事物一切现象(包括佛教所设想的种种世界、天界、生命体和禅观过程想象的一切现象)皆是“一心”的产物。他在著作中一再引用《大智度论》中的“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6]及旧译《华严经》中的“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7]等,对此加以证明。

  这样便可得出:第一,心、众生与佛等同。那么,“心即大乘,心即佛性”;“心具一切佛法,……贪嗔痴亦即是菩提,烦恼亦即是菩提”。[8]第二,心造万法,万法所具有的空、假、中三谛皆在一心。如《摩诃止观》卷六下所说:“只是无明一念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不思议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具足,只在一心”。[9]因此,《法华文句》卷二上提出:“中观观心,心即实相。”[10]第三,既然一切世、出世间的一切现象皆由心造,心即佛法、实相,那么也可以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离是无别中道”;“即是而真,无有一事而非真者”。(《法华玄义》卷一下、卷二上)[11]如果运用这个道理来看社会,那么人们的任何生产活动、日常生活皆与实相、佛法不相违背。这就是著名的语句:“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低头举手,开粗显妙,悉成佛道。”(《法华玄义》卷三下)[12]这样一来,中道是实相,心是实相,一色一香,万事万物,一切无非实相。

  从被天台宗奉为二祖北齐的慧文,经三祖慧思一脉相承“三谛”理论,到智顗时得到很大发展。他不仅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地综合运用大小乘佛教经论的资料进行系统论证,而且还特别把“三谛”思想与自己创立的判教理论结合了起来。例如《摩诃止观》卷一下有这样的话:

   若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者,既言因缘所生,那得即空,须析因缘尽,方乃会空,呼方空为即空。亦名为假名者,有为虚弱,势不独立,假众缘成,赖缘故假,非施权之假。亦名中道义者,离断常名中道,非佛性中道。若作如此解者,虽三句皆空,尚不成即空,况复即假,即中。此生灭四谛义也。(按:此说“三藏教”)

  若因缘所生法,不须破灭。体即是空,而不得即假,即中。设作假中,皆顺入空。何者?诸法皆即空,无主我故。假亦即空,假施设故;中亦即空,离断常二边故。此三番语虽异,俱顺入空。退非二乘析法,进非别非圆,乃是三兽渡河[13],共空之意耳。(按,此指“通教”)

  若谓即空,即假,即中者,三种逦迤,各各有异。三语皆空者,无主故空,虚设故空,无边故空。三种皆假者,同有名字故假。三语皆中者,中真,中机,中实,故俱中。此得别失圆。(按:此指“别教”)

  若谓即空,即假,即中者,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三种皆空者,言思道断故。三种皆假者,但有名字故。三种皆中者,即是实相故。但以空为名,即具假、中,悟空即悟假中。余亦如是。(按:此指“圆教”)[14]

   这是说在对“三是偈”引伸出的空、假、中三谛的悟解上,所谓藏、通、别、圆“化法”四教存在很大差别。藏、通二教虽都认识到一切皆空,但三藏教是通过分析一切事物是由因缘和合形成的之后才领悟空谛的,严格地讲只能说是“析空”或“方空”,而没有达到“即空”的认为境界;通教虽承认一切事物当体即空,但却没有达到“即假,即中”的认识。然而在一般情况下,也笼统地讲藏、通二教都达到“即空”的认识。智顗在不少场合把藏、通二教统贬为小乘的声闻、缘觉二乘;有时又称通教为大乘,把达到“体假入空”认识的人称为“通教菩萨”。他将藏教观空称为“析法观”,属于“事观”;通教是“体法观”,属于“随理观”。所谓别教、圆教认识层次虽高,皆体认即空,即假,即中,然而二者也有差别。别教是“观别理”,是对三谛中的每一谛进行“次第修,次第…

《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